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專題三:出賣人無權或不能交付標的物的買賣合同效力

【核心提示】為防止買賣合同遭遇無效認定之命運,更周到地保護買受人之權益,明晰交易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強化社會信用,維持交易秩序,確保市場交易順暢,推動市場經濟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對于實務中常見的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的買賣合同的效力問題,應當明確予以肯定。若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的,出賣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買受人也可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

實務爭點

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關于無權處分的規定,原本是以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作為價值判斷標準的,雖然條文本身規定得非常簡單,但是其背后的民法理論及其實務卻非常復雜。理論與實務上對無權處分的內涵就有多種觀點,導致在對待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方面,也出現了諸如“合同無效說”“合同效力待定說”“合同履行效果待定說”“完全有效說”等多種觀點。特別是在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不享有所有權或處分權為由,主張買賣合同無效的,究竟是否應當支持?或者即便買受人在締約時不知曉,但后來得知出賣人無法取得標的物并交付的,究竟應當如何處理?有一種觀點認為,締約時出賣人就不享有標的物的所有權或處分權,屬于自始不能履行的情形,合同應為無效;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以是否能夠履行作為合同效力的判斷標準不科學,不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立法宗旨。實踐中,這些問題亟須一個統一的裁判標準,為此,《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答案,其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理解適用

對《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的理解與適用

在買賣合同法律關系中,買賣合同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所有權轉移是物權行為之結果。當無權處分人處分他人財產時,只有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在訂立合同后取得了處分權的,可認定合同有效,這是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但同時,該法的第一百三十二條也規定,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于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這兩個條文,在事實上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只有在有權處分標的物的前提下出賣標的物,其效力才可能被法律所認可,否則必須經所有權人追認或者取得處分權,買賣合同才能有效,那么,出賣人在出賣他人之物時,并無所有權或處分權,對其買賣合同以及物權變動的效力如何認定呢?僅從字面上,上述兩個條文本身并不能給出答案。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必須借助于對無權處分效力問題的理解。

(一)《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無權處分條款的出臺背景

對《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理解,還要結合該法第一百三十條關于買賣合同的定義進行。我國所定義的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于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這與我國臺灣地區規定的“稱買賣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轉移財產權于他方,他方支付價金之契約”[22]有所不同,其區別就在于我國臺灣地區明確地將買賣合同定義為“約定”,這其實意味著采用了學說上的負擔行為,也叫債權行為。要想實現合同目的,還必須要有一個履行合同的處分行為,或者叫物權行為。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條并沒有采取這樣一種立法模式,而是將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進行了一體把握,直接將處分行為納入到債權行為之中,視標的物的所有權變動為買賣合同的直接效果。《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五條也迎合了這個條款,規定出賣人有向買受人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并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因此,該法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于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按照反對解釋,出賣不屬于出賣人所有且出賣人無處分權的物,則買賣合同無效。也就是說,無權處分行為無效。到此為止,似乎已經沒有專設條文規定無權處分的必要。但是,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告訴我們,有的時候出賣人雖然沒有權利處分標的物,但事后卻受到權利人的追認或者事后取得了處分權,這樣的話就沒有理由強使合同無效了,在這種情況下,才出臺了《合同法》的第五十一條。

(二)無權處分與第三人善意取得

關于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學說眾多,雖然通說為“合同效力待定說”,但“合同履行效果待定說”也占據著有力說的地位。“合同履行效果待定說”不僅是對《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一種有力解釋,而且也更為有力地表明了一種對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認識,也即物權變動的根據在于合同以及交付或者登記的事實行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所確立的債權形式主義立法模式極為吻合。另外,由于我國《物權法》采納了債權效力與物權效力相區分的原則,在債權的生效時點以及物權的生效時點上進行區分完全可能,合同是否履行以及履行的效果因此不會影響到合同本身的效力。“合同履行效果待定說”認為買賣合同本身有效,而對該買賣合同的履行不生效力的觀點與此暗合,其與《物權法》明確確立的區分原則相一致,也是符合我國物權變動立法體系的。在無權處分問題上發生的觀點之爭,都是因為合同效力與標的物的權利轉移沒有被分開,即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沒有被分開的結果。因此,《合同法》第五十一條中的效力未定,應當僅指處分行為即物權行為的效力未定,而非負擔行為即債權行為的效力未定。

盡管如此,該說在對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解釋上仍有不能令人滿意之處。即無權處分人簽訂的買賣合同,如果嗣后不能取得處分權或者不能取得權利人的追認,那么合同就無效,既沒有顧及處分行為是否有效的意思,也對善意買受人不公平,特別是在標的物已經交付于對方的情形下,合同的效力如何就更加值得關注。從法律適用的角度來講,善意取得與合同無效之間是有沖突的。善意取得要求受讓人取得物權,但對所得物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物本身的瑕疵擔保責任以及對待給付、遲延給付等,都沒有進行相應的規制,導致買受人取得物權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時權利人或處分權人的利益也失之平衡。[23]所以實踐中“善意取得以合同無效為前提”的觀點,無法融洽地解決物權的保有和附隨義務履行之間的關系,也無法解決給付與對待給付之間的關系,這對于法律的適用效果而言是不可容忍的。解決之道就在于廢棄這一見解,而采“善意取得以合同有效為前提”觀點,這樣,善意取得制度便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因此,“在標的物為動產且已經交付于相對人之情形,若相對人為善意,則即使權利人沒有追認或者處分人嗣后未能取得處分權,相對人也可以根據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標的物的權利。在標的物為不動產且已經變更物權登記的場合,在相對人善意的情形下,即使處分人沒有處分權,鑒于不動產等級的公信效力,相對人也可以取得標的物的權利。”[24]從而確立了無處分權人訂立的合同,不因其無處分權而無效的裁判規則。也就是說,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應當認定為有效,但該出賣之標的物所有權是否能夠發生轉移,則要仰仗《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其效力處于待定狀態。《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正是基于實踐中的價值考量和上述的理論支撐,才明確規定了當事人一方以無權處分為由主張買賣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實際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期貨買賣和以將來財產為標的物的買賣合同,這意味著在締結買賣合同時,合同標的物尚不存在,這種情形似乎并不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的所謂無權處分,而是出賣無所有權之物,其性質為負擔行為即債權行為。最高人民法院認為,盡管這種情況與通常所言之無權處分情形不盡相同,但在買賣合同效力的實際處理結果卻基本相同,因此,出賣將來之物的買賣合同,也可歸入《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的規定之中。[25]

(三)買賣合同有效情形下的違約救濟

在明確了無權處分人訂立的合同不因其無權處分而無效后,必然要有涉及到違反合同約定的違約救濟。我們知道,違反買賣合同的民事責任是一種違約責任,而其責任形式主要有繼續履行、賠償損失、違約金責任、定金責任等,但《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針對違反無權處分合同的特殊情況,卻提供了兩種救濟方式。一是承擔違約責任,這個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應當包括上述各種不同的責任形式;二是解除合同并賠償損失,出賣人因其未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或處分權,導致買賣合同標的物的所有權無法發生轉移,此時買受人的合同目的無法得以實現,可以選擇要求解除合同,因解除合同而發生的損失可以一并要求賠償。應當注意的是,無權處分合同的違約救濟是一個比正常違約責任外延更大的概念,損害賠償雖然可以納入違約責任范疇,但是解除合同并不是承擔違約責任的一種方式,而是屬于違約救濟的一種方式,所以,買受人可以主張因解除買賣合同造成的損失,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案例指導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納翁鄉板陽村芽洞屯村民小組與覃某寶等七人確認合同無效糾紛案[26]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納翁鄉板陽村芽洞屯村民小組(以下簡稱芽洞屯)與覃某寶、羅某良、蒙某家、陳某昌、陳某忠、羅某進、羅某山及第三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利達林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利達公司)確認合同無效糾紛一案,一審查明:位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納翁鄉板陽村轄區聯營造林的375畝山場土地屬于芽洞屯集體所有。1993年5月1日,第三人利達公司(改制前的羅城縣木材公司)與芽洞屯簽訂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木材公司用材林基地使用世行貸款委托造林合同書》。木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公司均加蓋印章。芽洞屯集體聯營林場一方法定代表人只有覃某寶簽名并加蓋私人印章。而1992年11月30日板陽村公所(現改名為板陽村民委會)加蓋公章,同意板陽村芽洞屯意見,即“群眾討論一致通過我屯覃某寶任芽洞林場場長”。1992年11月4日,芽洞屯村長之章亦加蓋在板陽村芽洞林場聘任管理人員呈報表上,鄉政府亦簽同意意見。當時覃某寶是以芽洞屯林場場長身份與木材公司簽訂合同,羅某良為林場會計,蒙某家為林場出納。1993年9月11日合同雙方當事人到羅城縣公證處公證。該合同約定由木材公司提供技術、資金,由受托一方提供場地組織群眾造林,期限為林木主伐結束后終止;資金為世行貸款,木材公司按每畝收3立方米木材,余下歸造林一方等等。其間,覃羅寶依聯營合同組織村民到芽洞屯管理的山場土地種植杉樹苗,第三人利達公司的前身木材公司亦按合同約定提供造林資金、苗木等。當時參加植樹的群眾是否收到造林報酬,芽洞屯講未收到報酬、蒙某家講當時已付清造林報酬。2004年覃某寶組織芽洞屯部分村民及附近村民對原造林進行管護,并按當時每天二十元支付工錢。

2004年5月5日,覃某寶與蒙某家、羅某良簽訂《協議書》,約定把集體聯營林場名義種植的375畝杉木中蒙某家、羅某良兩人份額的250畝作價6250元給覃某寶等人繼續承包,羅某進、羅某山作為合伙人參與聯營。2010 年9月12日,覃某寶與陳某昌簽訂《承諾書》,覃某寶把林場享有的一個股份,讓出半個股份給陳某昌,陳某昌支付其4萬元入股金。2011年3月19日,覃某寶與陳某昌、陳某忠簽訂《協議書》,覃某寶約定把其享有的半股份以150000元轉讓給陳某昌、陳某忠所有。2012年4月10日,羅某進、羅某山與陳某昌簽訂《林木轉讓協議書》,羅某山、羅某進以其享有250畝林木的承包股份以830000元價格轉讓給陳某昌。被告覃某寶等七人簽訂四份退股協議,轉股芽洞聯營林場林木收益時,均未告知芽洞屯村民小組負責人,亦未告知芽洞屯群眾、第三人利達公司亦未知情,但四份協議書均未約定延長使用該林木,只是對1993年聯營造林約定收益處分,而1993年木材公司與芽洞集體林場簽訂委托造林合同時,雖然沒有約定合同終止日期,但明確林木砍伐結束后終止合同。

另查明,覃某寶、羅某良、蒙某家1992年成立芽洞林場時,當時該屯屯長覃某日沒有在聯營合同中簽字。村民對他們聯營在本屯管護的山場造林亦沒有異議。當時納翁鄉政府組織群眾造林時,有部分村屯以集體名義參加造林,有報告給鄉府為憑,有部分是以群眾聯戶以集體林場參加造林。2006 年4月7日,利達公司向芽洞林場覃某寶承包戶送達催交償還材通知書,要求按1993年造林支付償還材,2012年4月20日,覃某寶書面報告要求辦證砍伐原聯營造的林木。板陽村民委證實1990年至1993年芽洞屯屯長是覃某日,1994年至2003年該屯屯長是羅某良、2004年至2012年該屯屯長是羅某剛。因2012年砍伐聯營造的林木,芽洞屯知曉覃某寶等七人簽有四份協議書,認為聯營造林一方為芽洞屯,遂起訴請求確認覃某寶四人簽訂的四份合同無效。

一審法院認為:一、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落實上級造林滅荒任務,1993年5月1日簽訂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木材公司用材林基地使用世行貸款委托造林合同書》一方為縣木材公司,而另一方是覃某寶、芽洞屯集體聯營林場呈報給納翁鄉政府的材料,只寫明場長覃某寶、羅某良為會計、蒙某寶為出納。沒有其他村民聯營簽名,可以證實是覃某寶、羅某良、蒙某家三人與木材公司委托造林。雙方按合同履行造林、護林的各項義務,該委托造林合法有效。該合同依法成立,受法律保護。

二、芽洞屯請求確認2004年5月5日覃某寶、羅某山、羅某進與蒙某家、羅某良簽訂的《協議書》、 2011年3月19日覃某寶與陳某昌、陳某忠簽訂的《協議書》、2012年4月10日羅某山、羅某進與陳某昌簽訂的《林木轉讓協議書》共四份協議書無效。該四份協議書或承諾書是覃某寶等七被告對1993年委托造林的林木收益進行轉讓退股及購買,但認可扣減利達公司(改制前的木材公司)每畝三個立方米木材收益,按市場價購買這375畝林木,該四份合同沒有侵害合同一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亦沒有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四份轉讓協議合法有效。

三、當事人對其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舉證不能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對委托造林的375畝土地所有權歸芽洞屯所有事實清楚,而造林滅荒事實使用了該土地,但芽洞屯舉不出證據是整個芽洞屯集體造林。覃某寶等人認可是組織村民煉山、挖坎及造林,已付報酬。因是按當時政策要求造林滅荒,使用集體土地二十年產生收益是否應支付租金(山界費)屬另一法律關系,不在本案解決。芽洞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認為覃某寶等人無權處分他人財產請求確認四份合同無效,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應當不予支持。覃某寶等七人及第三人利達公司的辯解,有事實及法律依據,本院予以采信,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條、第七條、第八條、第五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六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之規定,判決駁回原告芽洞屯的訴訟請求。

芽洞屯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二審對一審查明事實無異議部分予以確認。

二審中上訴人芽洞屯提交了1993年經過公證的利達公司與上訴人簽訂的委托造林合同書,以證明本案訴爭林場是集體林場,而非一審法院所認定的被上訴人合伙林場;還提交了三份集體林場聘任管理人員呈報表,以證明經上訴人集體推選決定聘任覃某寶、羅某良、蒙某羅為芽洞集體林場管理人員。七位被上訴人則提交了《世行造林專用登記本》,該登記本記載1992年至1994年芽洞屯造林、撫育林木的開支情況,用以證明所有參加造林群眾都已經領取了勞務報酬,參與造林的人員除了本屯群眾外還有其他村屯群眾,是覃某寶等人雇傭本屯和外屯的群眾進行撫育,而不是上訴人進行林木撫育。

經二審開庭質證,被上訴人對上訴人提供的證據的真實性予以認可,但對證明內容有異議,認為委托造林合同是格式合同,合同首部的名稱不能完全反映實際的合同當事人,應以向羅城縣納翁鄉政府和利達公司提交的報告來確認合同當事人。上訴人對被上訴人提供的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客觀性均不認可,認為該登記本無領款人簽字,不能確認真實性,即便是真實開支,也只是林場管理人員的管護職務行為,與本案待證事實無關。二審法院認為,上訴人與被上訴人二審提供的證據具有真實性,且與本案待證事實有關聯,可作為本案定案的參考依據。七位被上訴人對一審查明事實認定覃某寶等人簽訂退股協議時利達公司不知情有異議,認為利達公司對此是知情的。利達公司二審庭上表示認可被上訴人的陳述。二審法院認為,上訴人的異議成立,應當予以采信。

二審法院認為:依法成立的合同,至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準、登記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被上訴人與利達公司所簽訂的四份合同系各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合同內容合法,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之情形,該四份合同合法有效。上訴人一審訴稱被上訴人及利達公司所簽訂的四份協議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之規定,構成無權處分他人財產,沒有權利人的追認,應為無效合同。對此,二審認為,《合同法》第五十一條中的“處分”應當定位為處分行為,而不包括負擔行為。所謂的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使權利發生得失變更的法律行為,即物權的變動行為,負擔行為是指發生債法上的給付義務效果的法律行為,即債權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一款之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應當認定為有效,但該出賣之標的物所有權是否發生轉移,則屬于效力待定狀態。本案中,被上訴人及利達公司之間的四份合同是否構成無權處分他人之財產,屬于物權法、侵權法調整之范圍,屬另一法律關系,非本案審理之范圍,當事人可另行主張權利。一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應予糾正。

綜上所述,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無權處分他人財產,請求確認被上訴人及第三人所簽訂的四份合同無效,沒有法律依據,不應予以支持。一審判決審理程序合法,認定事實清楚,雖適用法律不當,但實體處理正確。二審法院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條、第四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一款、第四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作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規范指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七十二條 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第一百三十條 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于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第一百三十二條 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于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

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或者限制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三十三條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五條 出賣人應當履行向買受人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并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阳县| 石台县| 青海省| 东丽区| 修武县| 扎囊县| 彰化市| 峡江县| 太谷县| 延津县| 富顺县| 吴旗县| 民乐县| 潢川县| 施秉县| 西乌| 颍上县| 贵阳市| 深泽县| 浦江县| 亳州市| 松原市| 木兰县| 兰溪市| 桐乡市| 健康| 阿坝| 建始县| 万载县| 平湖市| 巨鹿县| 武清区| 万宁市| 大余县| 鄂托克前旗| 嘉鱼县| 兴国县| 平泉县| 华坪县| 石河子市| 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