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國家司法考試全攻略:刑法
- 飛躍司考輔導中心
- 12672字
- 2022-07-12 11:17:44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2000年12月13日)
第一條 刑法規定“并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在對犯罪分子判處主刑的同時,必須依法判處相應的財產刑;刑法規定“可以并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及犯罪分子的財產狀況,決定是否適用財產刑。
第二條 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犯罪情節,如違法所得數額、造成損失的大小等,并綜合考慮犯罪分子繳納罰金的能力,依法判處罰金。刑法沒有明確規定罰金數額標準的,罰金的最低數額不能少于一千元。
對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判處罰金,但罰金的最低數額不能少于五百元。
第三條 依法對犯罪分子所犯數罪分別判處罰金的,應當實行并罰,將所判處的罰金數額相加,執行總和數額。
一人犯數罪依法同時并處罰金和沒收財產的,應當合并執行;但并處沒收全部財產的,只執行沒收財產刑。
第四條 犯罪情節較輕,適用單處罰金不致再危害社會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單處罰金:
(一)偶犯或者初犯;
(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的;
(三)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
(四)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的;
(五)被脅迫參加犯罪的;
(六)全部退贓并有悔罪表現的;
(七)其他可以依法單處罰金的情形。
第五條 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判決指定的期限”應當在判決書中予以確定;“判決指定的期限”應為從判決發生法律效力第二日起最長不超過三個月。
第六條 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主要是指因遭受火災、水災、地震等災禍而喪失財產;罪犯因重病、傷殘等而喪失勞動能力,或者需要罪犯撫養的近親屬患有重病,需支付巨額醫藥費等,確實沒有財產可供執行的情形。
具有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事由的,由罪犯本人、親屬或者犯罪單位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申請,并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人民法院審查以后,根據實際情況,裁定減少或者免除應當繳納的罰金數額。
命題分析
本條規定了罰金(重點)。
罰金是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罰金屬于財產刑的一種,它在處罰性質、適用對象、適用程序、適用主體、適用依據等方面與行政罰款、賠償損失等處罰措施具有嚴格區別。
1.判決罰金多少的依據,是犯罪情節,而不是犯罪人的經濟狀況。
2.罰金刑執行有四種方式:限期一次繳納、限期分期繳納、強制繳納、隨時追繳。
3.刑法分則對罰金的規定方式有四種情況:(1)擇處罰金,即罰金作為一種與有關主刑并列的刑罰,由人民法院根據犯罪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用。(2)單處罰金,即只能判處罰金,而不能判處其他刑罰。對犯罪的單位只能單處罰金。(3)并處罰金,即在判處主刑的同時附加適用罰金。刑法規定“并處”罰金時,人民法院在對犯罪人判處主刑的同時,必須依法判處罰金;刑法規定“可以并處”罰金時,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以及犯罪人的財產狀態,決定是否判處罰金。(4)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即人民法院既可以在判處主刑的同時附加適用罰金,也可以只適用罰金。對于犯罪情節輕微,適用單處罰金不致再危害社會并具有下列情節之一的,可以依法單處罰金:偶犯或者初犯;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的;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的;被脅迫參加犯罪的;全部退贓并有悔改表現的;其他可以依法單處罰金的情形。罰金刑的并罰原則是相加原則。
4.罰金和沒收財產的執行都是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
5.刑法沒有明確規定罰金數額標準的,罰金的最低數額不少于1000元;對未成年人犯罪應從輕或減輕判處罰金,但罰金最低數額不少于500元。
6.判決指定的罰金繳納期限應為從判決發生法律效力第二日起最長不超過3個月。
例題:刑法分則某條文規定:犯A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或者單處罰金”。被告人犯A罪,但情節較輕,且其身無分文。對此,下列哪一判決符合該條規定?()(2002年試卷二第1題)
A.甲法官以被告人身無分文為由,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
B.乙法官以被告人身無分文且犯罪情節較輕為由,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期2年執行
C.丙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節較輕為由,判處拘役3個月
D.丁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節較輕為由,判處罰金1000元
答案:D“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是指法院在判處主刑的同時附加適用罰金或單獨適用罰金。本題中,對被告人要么是在判定一定有期徒刑的同時附加一定數額的罰金,要么是單獨適用一定數額的罰金,因此D正確。A、B錯在,身無分文并不是酌定從輕處罰的情節;選向C屬于適用主刑錯誤,根據該條文對被告人應該是判處有期徒刑而不是拘役。
第七節 剝奪政治權利
第五十四條【剝奪政治權利的含義】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下列權利: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三)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
(四)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命題分析
本節規定了剝奪政治權利(重點)。
剝奪政治權利,是指剝奪犯罪人參加管理國家和政治活動的權利的刑罰方法。剝奪政治權利不是只剝奪本條規定所列權利的一部分,而是同時剝奪本條所列的四大項權利。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人,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監督管理的規定,服從監督,不得行使上述四大項權利。
例題:下列有關剝奪政治權利的說法,哪些是正確的?()(2002年試卷二第45題)
A.刑法總則規定,對于故意殺人、強奸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因此,對于嚴重盜竊、故意重傷等犯罪分子,也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B.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徒刑執行完畢之日或從假釋之日起計算,剝奪政治權利的效力當然施用于主刑執行期間
C.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分子,無權參加村民委員會的選舉
D.刑法總則規定:“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但如果人民法院對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獨立適用剝奪政治權利,則不能再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答案:ABCD 根據《刑法》第56條的規定,凡是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都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所以A正確,應選。B項是《刑法》第58條的明文規定,應選。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分子喪失了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所以C正確,應選。《刑法》第34條第2款規定,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也就是說,附加刑或者附加于主刑適用,或者單獨適用;而不能再附加作為附加刑的附加適用。因此D項正確,應選。
第五十五條【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外,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判處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時執行。
命題分析
1.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包括四種情況:(1)對于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在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時候,應當把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改為3年以上10年以下。(3)獨立適用或者判處有期徒刑、拘役附加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為1年以上5年以下。(4)判處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等。
2.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起算與執行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判處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時起算、同時執行。(2)獨立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其刑期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并執行。(3)判處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從有期徒刑、拘役執行完畢之日起或者從假釋之日起計算;剝奪政治權利的效力當然施用于主刑執行期間。(4)判處死刑、無期徒刑因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的,刑期從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計算。
除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的以外,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屆滿時,應宣布恢復政治權利,恢復政治權利后,便享有法律賦予的政治權利。
例題1:下列關于剝奪政治權利附加刑如何執行問題的說法哪些是正確的?()(2005年試卷二第53題)
A.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一般要剝奪政治權利,其刑期與主刑一樣,同時執行
B.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從有期徒刑執行完畢或假釋之日起,執行剝奪政治權利附加刑
C.被判處拘役的罪犯,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從拘役執行完畢或假釋之日起,執行剝奪政治權利附加刑
D.被判處管制的罪犯,被剝奪政治權利的,附加刑與主刑刑期相等,同時執行
答案:BCD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所以A錯誤,不選。根據《刑法》第55條第2款和第58條的規定,B、C、D正確,應選。
例題2:羅某犯放火罪應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此時人民法院對羅某還可以適用的附加刑是:()(2004年試卷二第9題)
A.罰金
B.剝奪政治權利
C.沒收財產
D.賠償經濟損失
答案:B《刑法》第56條規定,對于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險物質)、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所以B正確,應選。根據《刑法》第114、115條的規定,對放火罪的處罰并無罰金和沒收財產,所以A、C錯誤,不選。賠償經濟損失不屬于附加刑,所以D錯誤,不選。
第五十六條【剝奪政治權利的附加、獨立適用】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對于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獨立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依照本法分則的規定。
命題分析
剝奪政治權利的適用對象比較廣泛,既適用于嚴重犯罪,也適用于較輕犯罪;既適用于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也適用于普通刑事犯罪。在適用方式上,既可以附加適用,也可以獨立適用。
1.剝奪政治權利附加適用于嚴重犯罪的,由刑法總則規定。具體分為兩種情況:(1)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根據《刑法》第56、57條的規定,對下列兩類犯罪人應附加剝奪政治權利:①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這是從犯罪性質上確定剝奪政治權利的適用對象,故不管對其判處的主刑種類。②對于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由人民法院具體裁量。根據《刑法》第56條的規定,對于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此外,對于故意傷害、盜竊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犯罪分子主觀惡性較深、犯罪情節惡劣、罪行嚴重的,也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2.剝奪政治權利獨立適用于罪質較輕的犯罪或罪質嚴重但情節較輕的犯罪的,由刑法分則規定。如果刑法分則沒有規定獨立適用剝奪政治權利,就不得予以適用。刑法分則主要對危害國家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等幾種類型的犯罪規定了可以選擇判處剝奪政治權利。
第五十七條【對死刑、無期徒刑犯罪剝奪政治權利的適用】對于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在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時候,應當把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改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第五十八條【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計算、效力與執行】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徒刑、拘役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從假釋之日起計算;剝奪政治權利的效力當然施用于主刑執行期間。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監督管理的規定,服從監督;不得行使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各項權利。
命題分析
1.剝奪政治權利的具體內容。如果沒有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則罪犯在服刑期間仍享有政治權利,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和計算方法。應注意的是如果在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期間被假釋的,附加的剝奪政治權利,應從“假釋之日”起計算,而非“假釋期滿之日”。
強化自測
練 下列關于剝奪政治權利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甲某因間諜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可以適應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B.乙某被剝奪政治權利3年,在有期徒刑執行完畢之后回到村子被選為村委會主任
C.丙某被判處無期徒刑后因表現良好被減為有期徒刑10年,附加剝奪政治權利9年
D.丁某犯有搶奪罪,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3年
講 C。對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所以A錯誤,不選。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徒刑、拘役執行完畢之日或從假釋之日起計算,所以乙某被剝奪了選舉權,不能參加村委會的選舉。因此B錯誤,不選。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相應減為3年以上10年以下。所以C正確,應選。根據《刑法》第267條的規定,對搶奪罪的處罰并無剝奪政治權利。所以D錯誤,不選。
第八節 沒 收 財 產
第五十九條【沒收財產的范圍】沒收財產是沒收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者全部。沒收全部財產的,應當對犯罪分子個人及其扶養的家屬保留必需的生活費用。
在判處沒收財產的時候,不得沒收屬于犯罪分子家屬所有或者應有的財產。
第六十條【以沒收的財產償還債務】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需要以沒收的財產償還的,經債權人請求,應當償還。
關聯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2000年12月13日)
第七條 刑法第六十條規定的“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是指犯罪分子在判決生效前所負他人的合法債務。
第九條 人民法院認為依法應當判處被告人財產刑的,可以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決定扣押或者凍結被告人的財產。
第十條 財產刑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
犯罪分子的財產在異地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委托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
命題分析
本條規定了沒收財產(了解)。
1.沒收財產的范圍,限于犯罪分子個人所有的合法財產,此處重點注意“個人”和“合法”兩個關鍵詞。除此之外主要掌握限制性的規定。追繳犯罪所得的財物,不屬于沒收財產;沒收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也不屬于沒收財產。可見,沒收財產事實上是沒收犯罪人合法所有并且沒有用于犯罪的財產,不得以追繳犯罪所得、沒收違禁品與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來代替或折抵沒收財產。
沒收財產只能適用于刑法分則明文規定可以判處沒收財產的犯罪,從刑法分則的規定來看,主要適用于危害國家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財產罪、貪污賄賂罪。根據《刑法》第59條規定,判處沒收財產時,既可以判處沒收犯罪人所有的全部財產,也可以判處沒收犯罪人所有的部分財產;至于是沒收全部財產還是沒收部分財產,要根據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確定。但是,沒收全部財產的,應當對犯罪分子個人及其扶養的家屬保留必要的生活費用。在判處沒收財產的時候,不得沒收屬于犯罪分子家屬所有或者應有的財產。這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安定,貫徹罪責自負原則。
2.以沒收的財產償還債務須符合下列條件:(1)債務產生于沒收財產的判決生效之前;(2)所負的是合法債務;(3)需要以沒收的財產償還;如果是沒收全部財產的,肯定是需要以沒收財產償還的,因為犯罪分子沒有其余財產。如果是沒收部分財產,則犯罪分子剩余財產不足以償還債務的,才需要以沒收的財產償還。(4)債權人提出請求。
例題1:關于沒收財產,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2009年試卷二第9題)
A.甲搶劫數額巨大,對其可以判處罰金一萬元并處沒收財產
B.乙犯詐騙罪被判處沒收全部財產時,法院對乙未滿18周歲的子女應當保留必需的生活費用,對乙的成年家屬不必考慮
C.丙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即便其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亦應當判處沒收財產
D.丁為治病向李某借款五萬元,一年后丁因犯罪被判處沒收財產。無論李某是否提出請求,一旦法院發現該債務存在,就應當判決以沒收的財產償還
答案:無(原答案為C)根據《刑法》第263條規定,搶劫罪數額巨大的,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罰金和沒收財產只能擇其一,選項A錯誤。沒收全部財產時,應當對犯罪分子個人及其扶養的家屬保留必要的生活費用,選項B錯誤。《刑法修正案(八)》對刑法第264條關于盜竊罪的規定進行了修正,刪除了可以判處無期徒刑或死刑、并處沒收財產的“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兩種情形,選項C錯誤。以沒收的財產償還債務的條件之一是債權人提出請求,選項D錯誤。
例題2:關于沒收財產,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2010年試卷二第56題)
A.甲受賄100萬元,巨額財產來源不明200萬元,甲被判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甲被沒收財產的總額至少應為300萬元
B.甲搶劫他人汽車被判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該汽車應上繳國庫
C.甲因走私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并處沒收財產。此前所負賭債,經債權人請求應予償還
D.甲因受賄罪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并處沒收財產30萬元,因妨害清算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二萬元。沒收財產和罰金應當合并執行
答案:ABCD(原答案為ABC)根據《刑法》第59條的規定,沒收財產是指沒收犯罪分子個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犯罪所得、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都不是沒收的對象。選項A中的300萬即屬于違法所得,不是沒收財產的執行對象,對其應當予以追繳或責令退賠,因此選項A是錯誤的。選項B中,汽車屬于被害人的財產,應當返還給被害人,而不是上繳國庫,因此選項B是錯誤的。根據《刑法》第60條的規定,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需要以沒收的財產償還的,經債權人請求,應當償還。選項C中,賭債屬于不正當債務,因此不應予以償還,選項C是錯誤的。根據《刑法》第60條規定,附加刑種類不同的,分別執行,因此選項D是錯誤的。
第四章 刑罰的具體運用
導讀
本章重點內容多,可考查性強,法定情節、累犯的認定、自首和立功的認定、數罪并罰的適用方法、緩刑和假釋的適用條件及考驗期等均是常考內容,建議考生高度重視。此外,考生還需重視我們編寫在本章之中的有關“罪數形態”的內容。其沒有具體的法條對應,卻是歷年司法考試的常考點,且相關內容理論性強、例外情形多,建議考生做足工夫,深入理解。
常考法條歸類提示


第一節 量 刑
第六十一條【量刑的一般原則】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第六十二條【從重處罰與從輕處罰】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規定的從重處罰、從輕處罰情節的,應當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內判處刑罰。
第六十三條【減輕處罰】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的,應當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本法規定有數個量刑幅度的,應當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個量刑幅度內判處刑罰。
犯罪分子雖然不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但是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
命題分析
以上是關于量刑的原則的內容(理解)。
1.從重、從輕、減輕處罰的含義。從重處罰是在法定刑幅度內對犯罪分子適用較重的刑罰。從輕處罰是在法定刑幅度內判處相對較輕的刑罰。從重處罰并不意味著在法定刑的“中間線”以上判處刑罰,從輕處罰也不意味著在法定刑的“中間線”以下判處刑罰。從重處罰是相對于既沒有從重處罰情節又沒有從輕處罰情節的一般情況下所應判處的刑罰而言,即比沒有上述情節時的刑罰要相對重一些;從輕處罰也是相對于既沒有從輕處罰也沒有從重處罰情節的一般情況下所應判處的刑罰而言,即比沒有上述情節時的刑罰要相對輕一些。因此,從重處罰不是一律判處法定最高刑,從輕處罰也不是指一律判處法定最低刑。減輕處罰應當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但若有數個量刑幅度的,應當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個量刑幅度內判處刑罰,這一規定明確了減輕處罰的幅度,增強了其實踐中的可操作性,限制了法官自由裁量權。根據《刑法》第99條的規定,刑法條文中的以上、以下、以內,包括本數。如果認為這里的“以下”包括本數在內,則會使減輕處罰與從輕處罰產生交叉。所以,應認為這里的“以下”不包括本
數在內。
2.法定量刑情節。相關內容見本書附錄Ⅱ。
3.減輕處罰通常是法定的。如果不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要減輕處罰則必須經過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例題1:下列關于從重處罰的表述哪些是正確的?()(2005年試卷二第54題)
A.從重處罰是指應當在犯罪所適用刑罰幅度的中線以上判處
B.從重處罰是在法定刑以上判處刑罰
C.從重處罰是指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內判處刑罰
D.從重處罰不一定判處法定最高刑
答案:CD 見上述相關內容。
例題2:假如甲罪的法定刑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下列關于量刑的說法正確的是:()(2004年試卷二第85題)
A.如果法官對犯甲罪的被告人判處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就屬于從重處罰;如果判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就屬于從輕處罰
B.法官對犯甲罪的被告人判處3年有期徒刑時,屬于從輕處罰與減輕處罰的競合
C.由于甲罪的法定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所以,法官不得對犯甲罪的被告人宣告緩刑
D.如果犯甲罪的被告人不具有刑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法官就不能判處低于3年有期徒刑的刑罰,除非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報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答案:D 從重或從輕處罰,是指在法定刑幅度內判處較重或較輕的處罰,并不是指在“中間線”以上或以下判處刑罰,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權,因此選項A的說法是錯誤的。減輕處罰是指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且這里的“以下”不包括本數,因此選項B錯誤。根據《刑法》第72條的規定,緩刑適用于被判處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這里的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宣告刑,因而即使法定最低刑為3年有期徒刑,若因為減輕處罰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仍可以適用緩刑,因此選項C錯誤。根據《刑法》第63條第2款的規定,犯罪分子雖然不具有法定減輕處罰情節,但若案件特殊的,經最高院核準,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故D正確。
例題3:下列哪些行為屬于法定的從重處罰情節?()(2006年試卷二第65題)
A.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甲利用職權對乙進行非法拘禁,時間長達3天
B.軍警人員甲持槍搶劫
C.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甲利用職權挪用數額巨大的救濟款進行賭博
D.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甲徇私舞弊,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答案:AC《刑法》第238條(非法拘禁罪)第4款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犯前3款罪的,依照前3款的規定從重處罰。所以A項正確。《刑法》第384條第2款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挪用用于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歸個人使用的,從重處罰。所以C項正確。根據《刑法》第263條的規定,持槍搶劫是搶劫罪加重構成要件的內容,不是量刑情節,所以B項不選。根據《刑法》第397條的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是濫用職權罪的加重構成的加重事由,不是量刑情節,所以D項不選。
刑法相關規定參見附錄Ⅱ。
強化自測
練 下列情形中,依照我國刑法規定,應當從重處罰的是:()
A.某公安局民警甲某,捏造犯罪事實誣告陷害其前妻
B.乙某指使一18歲的流浪人員扒竊他人5000元人民幣
C.丙某系某縣縣長,因不滿其女兒與男青年吳某談戀愛,利用職權打擊報復吳某
D.丁某1994年5月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刑滿釋放后,又于2000年犯走私制毒物品罪
講 A。根據《刑法》第243條的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誣告陷害罪的,從重處罰,所以A正確,應選。根據《刑法》第29條的規定,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從重處罰。乙某教唆的人已滿18周歲,所以B錯誤,不選。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才從重處罰,所以C項錯誤,不選。D項中丁某因故意傷害罪被判刑,刑滿釋放5年后又犯走私制毒物品罪,不是累犯,所以D錯誤,不選。
第六十四條【犯罪物品的處理】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
命題分析
此處的沒收與沒收財產刑不同。這里的沒收是程序性沒收,沒收的對象包括:犯罪工具、違法所得和違禁品。而沒收財產刑的對象則是犯罪分子個人的合法財產。
第二節 累 犯
第六十五條【一般累犯】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罪和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除外。
前款規定的期限,對于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從假釋期滿之日起計算。
第六十六條【特別累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上述任一類罪的,都以累犯論處。
命題分析
本節規定了累犯(重點)。
1.一般累犯的成立條件
(1)前罪與后罪都必須是故意犯罪;(2)前罪與后罪都必須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3)后罪發生的時間,必須在前罪所判處的刑罰執行完畢或赦免之后的5年內;(4)實施前罪時已滿18周歲。
這里的刑罰執行完畢,是指主刑執行完畢,不包括附加刑在內。上述5年期限,對于被假釋的犯罪人,應從假釋期滿之日起計算。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如果在假釋考驗期內又犯新罪,不構成累犯,應在撤銷假釋后,適用數罪并罰。被判處有期徒刑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緩刑考驗期滿后又犯罪,不構成累犯,因為緩刑是附條件的不執行刑罰,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了,而不是刑罰已經執行完畢。至于被判處有期徒刑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緩刑考驗期內又犯新罪,不構成累犯,應在撤銷緩刑后適用數罪并罰。
2.特別累犯的成立條件
(1)前罪和后罪都必須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或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只要是前述三類犯罪即可,而不論刑種、刑度如何。
(2)必須是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赦免后再犯罪。
與一般累犯相比,特別累犯多了罪名的限制而少了時間限制、年齡限制與刑度限制。
3.累犯的法律后果。累犯的法律后果有三個:應當從重處罰、不適用緩刑、不適用假釋。
例題1:符合下列哪些情形而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可以構成累犯?()(2005年試卷二第55題)
A.前罪的刑罰執行完畢以后
B.赦免以后
C.緩刑考驗期滿以后
D.假釋考驗期滿以后
答案:ABD假釋是刑罰的執行制度,假釋考驗期滿,意味著刑罰執行完畢,有可能構成累犯。所以D項正確。緩刑屬于刑罰裁量制度,緩刑考驗期滿,并不意味著刑罰執行完畢,只是刑罰附條件的不再執行,沒有滿足刑法要求的“刑罰執行完畢”這一要求,因而不能構成累犯。所以C選項錯誤。
例題2:關于累犯,下列哪一判斷是正確的?(2010年試卷二第8題)
A.甲因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剝奪政治權利三年。甲在附加刑執行完畢之日起五年之內又犯罪。甲成立累犯
B.甲犯搶奪罪于2005年3月假釋出獄,考驗期為剩余的二年刑期。甲從假釋考驗期滿之日起五年內再故意犯重罪。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國家安全罪五年徒刑期滿,六年后又犯殺人罪。甲成立累犯
D.對累犯可以從重處罰
答案:B 根據《刑法》第65條的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罪和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除外。前款規定的期限,對于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從假釋期滿之日起計算。因此只有當甲所犯的后罪是故意犯罪且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才成立累犯,選項A是錯誤的。選項D中,對于累犯應當從重處罰而非“可以”從重處罰,因此選項D是錯誤的。根據《刑法》第66條的規定,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的,都以累犯論處。選項C中,雖然甲所犯前罪為危害國家安全罪,但其所犯后罪為故意殺人罪,不符合特殊累犯的構成要件,且后罪發生在前罪刑罰執行完畢后的第六年,因此甲也不成立一般累犯,選項C是錯誤的。根據《刑法》第85條的規定,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刑法》第86條規定的情形,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并公開予以宣告。選項B中,在假釋考驗期滿后,即認為甲的前罪刑罰已經執行完畢,甲在此之后5年內再故意犯重罪的,根據上述規定,應當成立累犯,因此選項B是正確的。
例題3:下列哪一種情形不成立累犯?()(2004年試卷二第13題)
A.張某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緩刑期滿后的第3年又犯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
B.李某犯強奸罪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刑滿釋放后的第4年,又犯妨害公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
C.王某犯搶奪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執行3年后被假釋,于假釋期滿后的第5年又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D.田某犯叛逃罪被判處管制2年,管制期滿后20年又犯為境外刺探國家秘密罪,被判處拘役6個月
答案:A緩刑期滿意味著刑罰不再執行,而不是刑罰執行完畢,所以緩刑期滿后再犯罪的,不可能構成累犯。所以A項不是累犯,應選。B、C是一般累犯,D是特別累犯。
例題4:關于累犯,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2009年試卷二第10題)
A.甲因故意傷害罪被判七年有期徒刑,刑期自1990年8月30日至1997年8月29日止。甲于1995年5月20日被假釋,于1996年8月25日犯交通肇事罪。甲構成累犯
B.乙因盜竊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2002年3月25日刑滿釋放,2007年3月20日因犯盜竊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乙構成累犯
C.丙因危害國家安全罪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1996年4月21日刑滿釋放,2006年4月20日再犯同罪。丙不構成累犯
D.丁因失火罪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刑期自1995年5月15日至1998年5 月14日。丁于1998年5月15日在出獄回家途中犯故意傷害罪。丁構成累犯
答案:B 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如果在假釋考驗期內又犯新罪,不構成累犯,應在撤銷假釋后數罪并罰,故選項A錯誤。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后的任何時候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論處,故選項C錯誤。累犯要求前后罪均為故意犯罪,故選項D錯誤。
強化自測
1.張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并于2004年刑滿釋放。2008年。張某因涉嫌故意傷害罪被公安機關逮捕。若故意傷害罪被證實,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張某構成累犯,依法應從重處罰
B.張某構成累犯,依法可以從重處罰
C.張某構成再犯,依法應從重處罰
D.張某不構成累犯
2.張某曾于1997年因販賣毒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并于2002年刑滿釋放。2008年張某又參與了李某組織的毒品走私團伙,并先后走私十余次。則張某的行為:()
A.構成累犯,應從重處罰
B.不構成累犯,不應從重處罰
C.屬于再犯,應從重處罰
D.屬于慣犯,應從重處罰
3.下列情形中,不成立特別累犯的是:()
A.甲因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被判刑3年,刑滿釋放后第3年又犯間諜罪
B.乙因煽動分裂國家罪被判處管制兩年,管制期滿10年后又犯分裂國家罪
C.丙因煽動分裂國家罪被定罪,但被免除處罰,3年后又犯顛覆國家政權罪
D.丁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單處剝奪政治權利4年,刑罰執行期間又犯間諜罪
講 1.D。張某犯的前罪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不符合累犯的成立條件,所以張某不構成累犯。
2.C。張某前罪和后罪間隔6年,不符合累犯的成立條件,張某的行為不構成累犯,所以A錯誤,不選。根據《刑法》第356條的規定,張某的行為屬于毒品犯罪的特別再犯,應從重處罰。所以C正確,應選,B、D錯誤,不選。
3.ACD。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屬于瀆職罪,根據《刑法》第66條規定,不構成特別累犯,所以A應選。被免除處罰既不是刑罰執行完畢,也不是被赦免,所以C不構成特別累犯,應選。D項,累犯中的“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是指主刑,不包括附加刑,所以丁不構成特別累犯,應選。
第三節 自首和立功
第六十七條【自首與坦白】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
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后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
關聯規定
- 2018年法律碩士聯考基本詞條釋義
- 2014司法考試高頻考點隨身讀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新大綱輔導用書:新增法律法規重點解讀與配套測試(B冊)
- 2022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雙色應試版(上冊)
- 2017年國家司法考試:最新增補法律法規及重點法條解讀
- 2022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8: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 2014司法考試記憶通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配套真題詳解(第二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 202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民法516題
-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考研專業課真題詳解(2007—2021)
- 202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大綱對照·考點詳解·法規精讀·強化測試
- 2014國家司法考試全攻略:民事訴訟法與仲裁制度
- 202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刷透十年主觀題(2013—2022)
- 2017年國家司法考試新增考點·法條精講與模測
- 2019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新大綱輔導用書:新舊大綱對照與新增考點精講模測(A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