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島/輻島:十年回首詰問
- 劉健芝 黃小媚 何志雄
- 3128字
- 2021-08-30 18:41:04
五 漫漫歸鄉路
“3·11”核事故發生后,日本政府對市民做出了避難指示,但在核電站周邊的地方政府中,僅有極少數直接收到了中央政府下達的疏散撤離通知,竟然有很多地方領導人是通過電視才知道有避難指示的,因而在接到上級的正式通知之前也自行決定,對居民下達了撤離通知。大部分居民在未獲得充分信息的情況下,甚至有些人是在不知道已經發生核電站事故的情況下撤離的。正是因為中央政府的相關負責人在電視上一再重復“現在情況并不危急,這是為了保險起見而發出的撤離通知”,所以不少居民誤以為很快就可以回家,撤離時只是穿著身上的衣服,沒有帶貴重物品與重要證明文件,或很悲慘地把家畜和寵物留在家中任其自生自滅,就開始了長期無法返回家鄉的疏散生活。(1)
整個人員疏散的過程絕不是電影《福島50勇士》所一筆帶過的那么暢通無阻。地震發生時,因為汽油供應不足使得有些民眾未能馬上撤離,人們大排長龍等著加油。此外,福島縣沿海地區通往內陸的道路因擠滿撤離群眾的車輛而嚴重擁堵。隨著災情的嚴重程度逐步明朗,政府下達的疏散撤離指示的范圍,也逐漸從半徑2千米擴大到10千米、20千米。難道放射線也懂數學,在20千米的半徑線內駐足不前?當然不是。位于福島第一核電站西北方向約30千米的飯館村曾因山清水秀而被譽為“日本最美村落”之一,因為不在20千米的避難指示范圍內,全村1700個家庭6200多人在稀里糊涂受災兩個月后,才知道事故發生時的東南風,早就把輻射物帶到這里了。

2011年4月29日探測到的輻射水平(微希沃特/小時)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11年3月14日,在核電站發生氫爆后,美軍直升機在距離核電站100多千米的地方發現了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31(可能會引發甲狀腺疾病)和銫-137(造成人體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傷);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3月16日要求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周圍80千米之內的美國公民實施避難(2)。但日本政府一直沒有再擴大半徑20千米的避難范圍,只是呼吁20—30千米半徑范圍內的居民留在家中避難,不過要記得全天候緊閉門窗。就算如此,全福島縣230萬人口中,也有150萬人要避難,而收容所只能容納15萬人。許多人必須數度轉換收容所,有的人因為過于疲累而病倒。收容所人多擁擠,對于帶著小孩的母親、老年人和殘疾人來說,環境不佳,入夏后氣溫高達35攝氏度也沒有空調。對于住院病人和敬老院的老年人來說更是艱難,很多人受不了長時間的疏散旅程,在途中辭世。

福島縣伊達郡川俁町隔離區。“立入禁止”的警示牌和柵欄后,陽光燦爛,空無一人。藍原寬子:《核事故至今八年:福島的現況及課題》
跨越縣境的放射線
佐藤隆志先生(化名,38歲),住在宮城縣緊鄰福島縣北部的一個村莊。他是10年前因向往鄉下生活,從東京搬過來的。核災發生時,他本來覺得那不是自己居住的縣,與自己無關。但隔壁的福島縣的村子卻因為輻射問題而混亂起來。后來朋友拿出蓋革計數器進行檢測后,告訴他“事態很嚴重”,于是他趕緊讓孩子和妻子撤離到雙親居住的宮城縣的中心城市仙臺市。雖然同樣遭到輻射污染,但很荒謬的是,他們因為居住地不屬于福島縣,所以完全沒有得到縣或國家的任何補償。因為這樣的經驗,隆志先生充分認識到“輻射的擴散與人為制定的行政區域界線無關”。
——福島手冊委員會編:《福島十大教訓——為守護民眾遠離核災》
在離核電站50千米左右的地區,比如在福島縣的縣政府所在地福島市、郡山市等地,都沒有下達撤離通知,但有不少群眾,主要是有小孩的家庭,因為在當地可以在水、土中測出高出正常水平的放射性物質,為了身體健康而自主撤離了。

2020年,福島磐城市的震災紀念碑。路透社圖
自主撤離者幾乎得不到東京電力公司的任何賠償或官方的支援,他們被迫自行承擔因撤離而造成的損失。也有不少家庭是父親留下來繼續工作,只有母親帶著孩子撤離,即“母子撤離”,這樣的家庭被迫承受雙重的生活重擔。不少夫妻面對福島核事故是否該去避難、該去哪里避難、要避難到什么時候等問題時發現彼此的價值觀不同,妻子帶著孩子離開福島“自主避難”,和丈夫分隔兩地,也有不少夫妻最終走向離婚這條路,從而出現“核離婚”一詞。
福島縣及其周邊地區,原來有很多兩代同堂、三代同堂的住戶。事故發生后,撤離原居住地的家庭中約有半數家庭成員被迫分開居住。
未直接受害于地震或海嘯,卻在之后的避難生活中因健康惡化等間接原因致死的情況,被稱為“地震相關死亡”,其人數在東日本大地震主要受災的三個縣里,巖手縣有441人,宮城縣有889人,福島縣則有1704人(2014年3月末統計)。因家鄉的放射性污染對看不到未來的疏散生活心生絕望而自殺的人數也包含在其中。(3)
更可怕的是,與一般的自然災害不同,核災害的影響是四維的,不僅影響到整個空間,還會在時間軸上長久持續。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有的是幾千年,有的則長達幾萬年。比如從核廢料中提煉出來做原子彈的钚-239,半衰期超過2萬年。開創放射性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居里夫人在1934年去世,她自己在當時雖然患上多種慢性疾病,但也還不知道放射性物質對人體有這么大的危害。她的論文手稿、在實驗室使用的筆記本直到今日還具有放射性,參閱者必須在全副武裝保護下才能看。她發現的放射性元素鐳的半衰期是1600年,所以要等到1500年后,這些筆記本和手稿的放射性才會減半。
如果你也是不得不避難的千千萬萬的人之一,離家時會帶走什么呢?核災三個月后,災民首次被允許回家拿東西。但是因為輻射量仍然很高,因此限時兩個小時,而且只能裝滿一個75平方厘米的袋子。(4)多么殘忍啊。你呢?你會拿些什么東西呢?在三個月前被地震震毀、海嘯沖壞、充滿輻射的自己的家里,你又能找回一些什么呢?
在電影《家路》中,有一個再正當不過的質詢:“他們污染了我們的土地,殺了我們的牛,為什么不可以把他們抓起來?”警察的回答卻是:“因為沒有給他們定罪的法律。認命接受賠償吧。”有多少錢,能買回自己的家鄉,買回珍貴的回憶,買回健康的身體,買回田里的稻苗,買回弱小的、只能被犧牲的動物?能把這一切都貼上價格標簽嗎?

初現老年癡呆征癥狀的母親在一排排一模一樣方方正正的灰色避難屋群中找不到自己的避難屋,在沒有指示牌的森林里卻能清楚地辨識回家的路

“疏散撤離區”人去樓空,牛也餓死了。2011年4月,豐田直巳攝
然而,的確很多人被迫認命。電影里一邊是因為失去了一切、被迫帶著家人逃離故鄉而心灰意懶的哥哥,渾渾噩噩過日子,嘟囔著:“那片土地還能干什么?什么都沒有了。”另一邊則是本在東京打工,卻逆著逃難的人群回老家的弟弟。數年前弟弟在為哥哥頂替罪名被放逐出村時,曾信誓旦旦:再也不回來了。可是為什么卻在家鄉已成危險之地時獨身一人回鄉呢?在哥哥不解地詢問他時,他回答:因為它們在召喚著我。水田、旱地、牛、山,都在叫我,快點兒回來吧。影片的最后,他背著本已撤離的母親,穿過森林回家,回到那片被遺棄的土地上耕耘。
弟弟在東京的打工生活,被總結成一首小調,不無辛酸地寫出了城市打工仔的心聲:“星期一找工作,星期二找吃的東西,星期三找住的地方,星期四找樂子,星期五找繩子,星期六找大樹,星期天得天下。”一邊是資本主義把人異化的生產生活模式,一邊是被輻射污染但曾經自給自足的家鄉。他選擇后者,選擇有尊嚴地活著——盡管連這份尊嚴也被核電所污染,必須付出身體健康和生命的代價。
真的什么都沒有了嗎?曾有人說過,倘若核戰爭爆發,所有人類和人造建筑都被抹除后,自然還在,它會繼續呼吸,用足夠的耐心,用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年的時間來恢復生機。
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是無法從中恢復的。大自然不會犯第二次錯誤。
(1) 福島手冊委員會編:《福島十大教訓——為守護民眾遠離核災》。
(2) 《美國撤離在日本外交官和軍人家屬》,環球網,2011年3月20日。
(3) 福島手冊委員會編:《福島十大教訓——為守護民眾遠離核災》。
(4) 陳弘美:《日本311默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