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問:核電環保嗎?

誠然,核能在發電時,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但是,發電前后呢?

核電是從開采鈾礦開始的。整個流程是挖掘—搬運—精煉—濃縮—加工—建核反應堆—再處理—核廢料運送—核廢料處理。很多步驟都要耗費大量的石油燃料,核電只不過是換了個形式的石油燃料電力罷了。(1)尤其是核電站需要更厚的鋼筋和水泥的銅墻鐵壁,而當它退役時,就變成了百無是處的巨大輻射源,拆除核電站要花上比建立時多得多的人力物力。截至2019年年中,在全世界已經關停的181座核反應堆中,僅19座做到了完全除役,其中也只有10座達到“可開發新地皮”的標準。但即使是這些有限的案例中也顯示出了高達五分之一的極不確定性。(2)目前“聰明”的人類所能想出來的最簡便的報廢核電站的處理方法就是:蓋個大棺材,把它埋起來。石棺的建造也需要使用石油燃料,也排放二氧化碳;而且這個棺材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還需要定期維護。這些工作,都需要使用大量的能量。

核電站運行中,產生的不是二氧化碳,是放射性污染物。比如,核電站高聳的排氣管,一天24個小時持續排出放射性廢氣。核反應堆還會排出大量的冷卻水。這些水不能被重復使用,需要的量又很大,這也是為何核電站喜歡選址在海邊(或河邊)的原因——海水被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核電站每年做一次年檢,“保養”結束后,幾十噸的放射性廢水會被直接排入大海。在正常運轉時,每分鐘也會有數十噸的廢熱水被排進海洋。(3)冷卻水溫度很高,使海水升溫,二氧化碳被釋放出來。清洗工人穿過的防護衣的水,和其他廢水一樣入海。廢水入海口處的放射線值高得離譜,漁民卻一無所知地在那里養魚。(4)

最無法忽視的污染是大量核廢料,這將是徘徊在人類世界長達數十萬年的夢魘。根據世界核協會(WNA)的統計,至2013年底全世界約有25萬噸高放射性核廢料(乏燃料)等待進一步處理,而且每年還會新增1萬噸。日本各核電站都把乏燃料“臨時”存放在反應堆上方的核廢料冷卻池里。而一旦冷卻池發生泄漏,后果會很嚴重。2005年8月,里氏7.2級的地震就導致了福島第一和第二核電站的核廢料冷卻池池水外溢。當不穩定的高放射性核廢料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冷卻、部分被循環再利用后,后續的處置方式就是“掩埋和丟棄”。不僅把它們埋在哪兒是個問題,掩埋后問題也依然沒有解決,留給了子孫后代。也就是說,我們吃好拿好了,把垃圾和廢物留給子孫后代去處理,自己眼不見為凈。

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德國決定在2022年之前關閉所有核電站,但其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如何以永久和安全方式掩埋具高輻射性的核廢料。目前德國有2000個儲存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容器,面臨三個難題:一、如何找到可以永久和安全掩埋這些核廢料的地下位置(不能發生地層滲水或地震)——例如,德國一處原為鹽礦的阿西二號(Asse II)核廢料處置庫就不斷遭受地表水的涌入,22萬立方米處理過的核廢料和鹽的混合物亟待回收,這一任務不僅復雜且代價高昂——由于放射性廢料和鹽混合在一起,現存核廢料數量已是最初的5倍。(5)二、如何安全運送核廢料到指定地點。三、如何把核廢料的危險性信息通過有效方式傳遞給未來的人類。

三個難題都很讓人頭疼,這說明現今的人類根本就沒有能力安全使用核能。最令人訝異、恍如科幻小說般荒謬的是第三個難題:如何告訴我們的子孫?“你們的祖先給你們留下了一些遺產——哦,是一些我們不知道該怎么處理的高放射性物質,放射性衰減的時間跨度可能長達十萬年。”現今人類創造的宏偉建筑、人文奇觀,有多少能保留一萬年、五萬年、十萬年?到時不知多少文明都已經灰飛煙滅,而那些高放射性物質將兀自巋然不動。拉丁美洲原住民認為,我們不是要把地球“遺留”給子孫后代,我們僅僅是向他們借用。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借而不還,或者還的時候已經是千瘡百孔。

退一步說,真正要做到環保,應該是從改變消費主義模式、減少電力使用做起,而不是自相矛盾地鼓勵使用另一種形式的能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铅山县| 喀什市| 大冶市| 北宁市| 永定县| 怀集县| 昆明市| 桂林市| 修武县| 奉化市| 容城县| 洱源县| 德州市| 房产| 镇宁| 衡山县| 石楼县| 岱山县| 阿拉善盟| 工布江达县| 汉中市| 广德县| 瑞丽市| 乌恰县| 七台河市| 南江县| 罗源县| 北海市| 平乡县| 石棉县| 宕昌县| 九龙城区| 敦煌市| 类乌齐县| 石台县| 射阳县| 蓝山县| 台前县| 桦甸市| 大石桥市|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