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奧集: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十周年紀念論叢
- 余欣主編
- 1653字
- 2021-10-14 16:36:16
一、胡廣《記高昌碑》的文獻源頭
這篇《記高昌碑》出自胡廣(謚號文穆)所著《胡文穆公文集》。按《晁氏寶文堂書目》記述嘉靖間藏書情況,即著錄“《胡文穆公文集》舊刻”,[1]焦竑《國史經籍志》及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等明清藏書目錄均稱胡氏《文穆集》為十九卷。[2]然而這部十九卷的原刻本,“明末兵燹,集版毀沒,僅有紙刻存留于家”,[3]目前所見版本為復旦大學圖書館藏《胡文穆公文集》(索書號5823),此系乾隆十六年(1751)重刻本。該文集卷首分列乾隆十五年及次年米嘉績和上官謨撰寫的序文,以及后裔張書《重修文穆祖集序》。這部重刻本卷數為二十卷,“其原本一十九卷,仍前編定,其扈從詩四小卷未入卷內,茲將此卷合為一卷,足成二十”。[4]所謂“扈從詩”是指胡廣扈從明太宗朱棣北征蒙古時所作多篇詩文及日記,這些篇什此前或名以《扈從集》單行,[5]至此勒為一編。乾隆時期編修四庫全書將此二十卷本《胡文穆公文集》列入存目類,四庫館臣已注意到這些碑銘的歷史學價值,謂“惟《記高昌碑》有裨史事,《李元忠神道碑》所載事跡頗詳,亦足備唐史之闕耳”。[6]
以上就是《胡文穆公文集》的版本流傳情況。該書收錄的《記高昌碑》涉及上述六種西域歷史碑銘,就其具體來歷,胡廣自稱“近年朝使往西域回,摹打高昌舊碑六本來進”,寫作時間署“永樂十三年十二月初十日廬陵胡廣記”。[7]胡氏所言“朝使”指誰呢?
我們都知道,永樂年間最為著名的通使西域者當數陳誠。[8]據陳誠《獅子賦》記述,永樂十二年(1414)正月戊子,“發酒泉郡,出玉門關,道敦煌、月氏,經高昌、車師之故地,達蒙古、回鶻之部落”。[9]陳誠于是年三月初一日至火州城,此地即麹氏高昌都城舊址及唐朝伊西庭節度使管轄重鎮。陳氏敘述其見聞說,該地“城方十余里,風物蕭條,昔日人煙雖多,僧堂佛寺過半,今皆零落。東邊有荒城基址”。[10]同時作詩云:
高昌舊治月氏西,城郭蕭條市肆稀。遺跡尚存唐制度,居民爭睹漢官儀。梵宮零落留金像,神道荒涼臥石碑。征馬不知風土異,隔花猶自向人嘶。[11]
陳誠使西域還朝的確切時間為永樂十三年十月。[12]胡廣《記高昌碑》恰好寫于當年十二月初十日,這與陳誠出還西域的行期亦正相合。最為關鍵一點的是,陳誠臨行之際,永樂十一年秋八月既望胡廣為其作《送陳員外使西域序》云“子魯宜考其山川,著其風俗,察其好尚,詳其居處,觀其服食,歸日征諸史傳,求有合焉者,則予言為不妄也”。[13]這樣看來,胡廣與陳誠(字子魯)素有交往,并囑托陳氏在出使途中要留心西域山川風俗。據此判斷,陳誠路經火州故城注意到當地殘存“僧堂佛寺”及“梵宮”,高昌麹氏四種碑銘均與捐施佛教寺院有關,或拾獲于此地;“神道荒涼臥石碑”蓋指大唐《李元忠神道碑》。綜上所述,胡廣所稱“朝使”當指陳誠,途徑火州城時摹拓了這六種高昌舊碑。
[1]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卷上《文集》,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44頁。
[2]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五《集類·別集》,萬歷三十年刻本,葉68b。黃虞稷著《千頃堂書目》卷一八《集部·別集類》,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79頁。
[3]胡廣《胡文穆公文集》卷首《重修文穆祖集序》,乾隆十六年重刻本,葉1a。
[4]胡廣《胡文穆公文集》卷首《重修文穆祖集序》,葉1a。
[5]詳見楊士奇著《東里文集》卷一二《故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師禮部尚書謚文穆胡公神道碑銘》,劉伯涵、朱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176頁。
[6]《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五《集部·別集類存目二》,中華書局影印浙本,1965年,第1553頁上欄。
[7]胡廣《胡文穆公文集》卷一九《記高昌碑》,葉31a、葉37b。
[8]參見王繼光《陳誠及其西使記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03—151頁。
[9]陳誠《陳竹山先生文集》內篇卷一《獅子賦》,雍正七年刻本,葉39b—40a。
[10]陳誠《西域番國志》,周連寬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110頁。
[11]陳誠《陳竹山先生文集》內篇卷二《哈密火州城》,葉6b。
[12]《明太宗實錄》卷一六九,永樂十三年十月癸巳,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8冊,第1884頁。
[13]陳誠《陳竹山先生文集》外篇卷一《送陳員外使西域序》,葉3b—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