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東漢時期中山國疆域變遷

北莊漢墓墓石題銘所記錄的地名,除去梁國、東平國、魯國、山陽郡轄縣,均在中山國境內,我們據此可以大致復原出中山簡王時代的中山國疆域范圍。

根據史書記載,中山簡王劉焉于永平二年(59)就國中山,永元二年(90)薨,北莊漢墓墓石題銘所反映的地名信息應當是這一時段內的情形。另外,《續漢書·郡國志》中山國蒲陰縣自注“本曲逆,章帝更名”,安憙縣自注“本安險,章帝更名”,漢昌縣自注“本苦陘,章帝更名”。在北莊漢墓墓石題銘中,安險、苦陘、曲逆皆未更名,整理者由此推定北莊漢墓的時代下限為漢章帝章和末年(88)。其實,對于這次更改地名,《水經注》有更為詳細的記載。《水經·滱水注》曰:“漢章帝元和三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曰蒲陰焉。”[1]安險、苦陘、曲逆三縣應同在元和三年(86)漢章帝北巡時,因“名不善”而被更名。北莊漢墓墓石題銘所反映的行政建制下限可進一步上推至元和三年。墓石題銘還多次出現“梁國”,梁國乃章帝建初四年(79)設置。不過,我們還不能據此認定題銘所反映的行政建制上限為建初四年,因為題銘中還多次出現“梁郡”,特別是工匠丁圣所鑿刻的石料分別刻有“北平梁郡丁圣石”(6號)和“北平石梁國□郭丁圣”(99號),說明中山簡王墓在建初四年以前已經開始營建,營建年代跨越了建初四年。[2]綜合以上幾點,北莊漢墓墓石題銘所反映地名信息的時代應在公元59年至86年之間。

通過梳理北莊漢墓墓石題銘所記錄的縣名,公元59年至86年的中山國轄有北平、望都、上曲陽、新市、盧奴、安國、曲逆、北新城、安險、苦陘、唐、毋極十二縣。[3](見附圖)

《漢書·地理志》記錄的中山國疆域是漢成帝元延三年(前10)的情形,《續漢書·郡國志》所記錄的中山國疆域是漢順帝永和五年(140)的情形。現在我們根據北莊漢墓題銘復原出公元59年至86年之間的中山國疆域,便可以此為契機來探討東漢時期中山國的疆域變遷情況。

為方便討論,現將《漢書·地理志》、北莊漢墓墓石題銘、《續漢書·郡國志》所記錄的中山國轄縣編制成表(表2),以便于稍后作進一步的分析。

附圖 中山簡王在位時期中山國疆域范圍

表2 中山國疆域變化表(前10—140)

根據表2,我們可以對公元前10年至140年的中山國疆域變遷情況進行探討。通過對比《漢書·地理志》和北莊漢墓墓石題銘所反映的中山國疆域,可以看到《漢書·地理志》中山國所轄深澤、新處、陸成三縣沒有出現在北莊漢墓墓石題銘中,說明三縣在中山簡王在位時期已經撤銷。李曉杰先生推測深澤、新處、陸成三縣在建武六年(30)六月光武帝“并省四百余縣”時被撤銷,[4]現在看來這一觀點是可以成立的。

北莊漢墓題銘中多次出現的上曲陽,為陵墓石料和工匠的主要來源地,輔之以元和三年漢章帝巡幸中山國時派使者前往上曲陽祭祀北岳之事,可以明確至遲86年上曲陽縣已經由常山郡轉屬中山國管轄。李曉杰先生認為上曲陽縣于建初四年改屬中山國,現在看來是有可能的,但也不能排除上曲陽縣于建初四年以前改屬中山國的可能性。

通過對比北莊漢墓墓石題銘和《續漢書·郡國志》所反映的中山國疆域,可以考察86年至140年中山國疆域變遷情況。

在《續漢書·郡國志》中,北新城為涿郡轄縣,李曉杰先生推測北新城由中山國轉屬涿郡在建武三十年(54)以前。而北莊漢墓墓石題銘仍有北新城,則說明中山簡王在位時期北新城屬中山國管轄,北新城轉屬涿郡當在86年至105年之間。[5]

《續漢書·郡國志》中山國廣昌縣自注“故屬代郡”。關于廣昌縣由代郡改屬中山國的時間,李曉杰先生推測在建武二十六年(50)。但在北莊漢墓墓石題銘中卻不見“廣昌”,可見中山簡王在位時期廣昌縣不屬中山國管轄,廣昌縣改屬中山國當在86年以后。

《續漢書·郡國志》中山國轄有蠡吾侯國。《后漢書·河間孝王開傳》載永建五年(130)“(劉開)上書,愿分蠡吾縣以封翼(劉開之子——筆者注),順帝從之”。據此,蠡吾縣本河間國地,永建五年因分封河間王子侯國而別屬中山國。北莊漢墓墓石題銘無蠡吾之名,可證史籍記載之可信。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公元前10年至140年中山國疆域沿革。漢成帝元延三年,中山國轄十四縣。建武六年,漢廷省并深澤、新處、陸成三縣。建初四年,上曲陽縣由常山郡改屬中山國管轄。故中山簡王在位時期,中山國轄有十二縣。漢和帝永元元年至漢順帝永和五年之間,中山國北新城縣改屬涿郡,廣昌、蠡吾兩縣分別由代郡、河間國來屬。至永和五年,中山國轄有十三縣。

附記:本文寫作過程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劉瑞先生,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施謝捷先生、程少軒先生,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李曉杰先生提供寶貴修改意見。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何慕女士前往定縣協助核查北莊漢墓墓石題銘。特此致謝。

補記:本文原刊發于《考古》2012年第10期。文章寫作期間,筆者委托何慕女士代為調查北莊漢墓墓石情況,發現北莊漢墓題銘墓石全部收藏于定州市石刻博物院,數量為488塊。遺憾的是,這些墓石迄今仍未完整公布。2018年定州市旅游文物局編著《中山王漢墓出土黃腸石題刻精拓百品》新公布了70塊題銘墓石拓片。新公布的墓石題銘并未動搖本文的基本結論。此次借該文收錄于《瞻奧集》之機,筆者將《中山王漢墓出土黃腸石題刻精拓百品》新公布的相關墓石資料錄入,以完善相關論證,同時期待這批墓石資料全部公布。

附表 《中山王漢墓出土黃腸石題刻精拓百品》釋文著錄與發掘報告、何慕文章編號對照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說明:1. 發掘報告所附拓片在本表稱為“原拓片”。2. 因何慕文章沒有附墓石拓片,故《精拓》某些墓石題銘可以與何慕文章的多塊墓石釋文對應。對于此類墓石,筆者將何慕文章釋文相同的墓石編號全部列出,以符號“/”加以區隔。3. 帶有“北平石”“望都(石)”“上曲陽”題銘的墓石因數量過于龐大,故本表沒有列出何慕文章對應的墓石編號。

[1]各本《水經注》皆作“章和二年”。今按,章帝北巡在元和三年,故《水經注》“章和二年”應為“元和三年”之誤。楊守敬已作改正。見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81頁。

[2]從墓葬的修建跨越了建初四年這一情況來看,原發掘者有關北莊漢墓墓主為中山簡王劉焉的看法當無疑義。

[3]《后漢書·中山簡王焉傳》載:“(永平)十五年,焉姬韓序有過,焉縊殺之,國相舉奏,坐削安險縣。元和中,肅宗復以安險還中山。”則明帝永平十五年(72)至章帝元和元年(84)中山國不轄有安險縣。

[4]本節所引述李曉杰先生觀點,俱出自《東漢政區地理》,第91—93頁。以下不再注明出處。

[5]《后漢書·孫程傳》:“孫程字稚卿,涿郡新城人也。安帝時,為中黃門。”李曉杰先生稱:“(孫程)生當在和帝時,故可知北新城至遲已在和帝時由中山別屬涿郡。”據此,北新城由中山國轉屬涿郡的時代下限當在和帝元興元年(105)之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山西省| 隆德县| 霍林郭勒市| 磴口县| 柘荣县| 平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江源县| 桂平市| 朝阳市| 广丰县| 邯郸市| 荣昌县| 上虞市| 齐齐哈尔市| 宁陕县| 刚察县| 南通市| 鄢陵县| 云阳县| 泽库县| 丹寨县| 信丰县| 唐海县| 满城县| 铜鼓县| 宁蒗| 云南省| 筠连县| 黄梅县| 成都市| 寿宁县| 成都市| 称多县| 三江| 通化县| 广东省| 岐山县| 云林县| 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