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李元忠神道碑》與伊西庭地區政治軍事問題

陳誠發現的兩通唐碑,一塊為大歷十五年(780)六月楊澹然撰《西州四面精舍記》,有云“隨軍守左金吾衛兵曹參軍張玠為節度觀察處置副相李公述”;一塊為攝支度判官兼掌書記、朝散大夫虔王友朱震述《李元忠神道碑》,胡廣指出兩碑人物之間的關系,“前碑稱李公而不名者,疑即元忠也”。[1]最為重要的碑刻要數后者,胡廣迻錄部分碑文:

李元忠,河東人也,本姓曹,字令忠,后以功賜姓改名。祖考以上皆負名稱。元忠天資杰出,年幼狎諸童兒,好為戰陣之形,綴幡旗以為樂。及弱冠,從軍,蓄氣厲節,嘗抗臂言曰:“大丈夫必當驅戎狄,掃氛襖,建號立功,皆□□□□能唇腐齒落而為博士者乎。故恒遇戰,勇冠□□□□□西伊西庭節度使、工部尚書弘農楊公之亞將。及弘農公被屠害,元忠誓報酬,乃以師五千,梟周逸戮強颙,雪江由之恥,報長泉之禍,義感四海,聞于九重,解褐授京兆洭道府折沖都尉。大歷二年,遣中使焦庭玉,授伊西庭節度兼衛尉卿、瀚海軍蕃落等使。大歷五年九月,中使將軍劉全璧至,加御史中丞。大歷八年四月,中使內寺伯衛朝至,加御史大夫,賜姓改名,賜衣一襲。元忠勇于濟時,急于周物,不矜不傲,儉約從下,辛勤玉塞,斬將褰旗,摧堅陷敵,以成厥功,大張權宜,廣設方略,峻城深池,勸課畊桑,政令嚴明,邊庭肅靖。雖在戎旅之間,輕裘緩帶,志間心逸,故能使葛祿葉護稽顙歸仁,拔汗郍王屈膝飲義。值邊境有災,民艱于食,盡發廩以振之,不足傾竭其資,又不足解玉帶□□金鞍駿馬以易粟,遠近襁來者以萬計,恩施絕幕,惠被【中闕】三年二月廿七日,中使。(此處闕四百廿九字)年土蕃圍涼州,走保幕【中闕】否。碑云:“建中三年二月廿七日,加刑部尚書、寧塞郡王。”……碑云:“建中五年五月五日,公薨于北庭之廨宇,六年葬前庭東北原,火山南面。”

眾所周知,大歷年間伊西庭地區逐漸陷落,由此面臨著極為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形勢,唐長孺先生利用敦煌文獻,并結合傳世文獻及出土石刻材料討論了期間伊西北庭節度使的任選及其事跡,[2]本文《李元忠神道碑》所敘述李元忠履歷恰好在這段時間內,有助于解決其中的某些關鍵問題。

(一)從李元忠改賜姓名看《新唐書》敘事淆亂

李元忠本名曹令忠及其相關事跡已見于傳世文獻。例如,《諭安西北庭諸將制》就提到“安西北庭都護曹令忠”,[3]但這道制書系年不明,故無法判斷“曹令忠”一名的行用時間。《新唐書·郭昕附傳》詳細敘述曹令忠改名之原委:

建中二年,昕始與伊西、北庭節度使曹令忠遣使入朝。德宗詔曰:“四鎮、二庭,統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國朝以來,相與率職。自關、隴失守,王命阻絕,忠義之徒,泣血固守,奉遵朝法,此皆侯伯守將交修共治之效,朕甚嘉之。令忠可北庭大都護、四鎮節度留后,賜氏李,更名元忠。昕可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諸將吏超七資敘官”云。[4]

從這段記載來看,曹令忠因守土有功,故建中二年(781)德宗頒降詔書“賜氏李,更名元忠”。至為關鍵的問題是,曹令忠改賜姓名“李元忠”的時間絕不是這一年。

所幸《李元忠神道碑》明確提到,“大歷八年四月,中使內寺伯衛朝至,加御史大夫,賜姓改名,賜衣一襲”,即指“曹令忠”更名“李元忠”。唐朝文獻中有兩條史料與此相印證,即《舊唐書·代宗紀》大歷七年八月庚戌云“賜北庭都護曹令忠姓名曰李元忠”;[5]及《冊府元龜·總錄部·名字》謂“曹令忠為北庭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大歷七年八月,賜姓李,改名元忠,以邊將寵之也”。[6]以上兩書記述的便是朝廷頒降詔令改賜李元忠姓名的時間及具體緣由。

那么,《新唐書·郭昕附傳》為何出現如此乖舛?這就需要探究其史源。且看《舊唐書·郭昕附傳》相應記載:

建中二年,與伊西北庭節度使李元忠俱遣使于朝,德宗嘉之。詔曰:“四鎮、二庭,統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國朝以來,相次率職。自關、隴失守,東西阻絕,忠義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尊朝法,皆侯伯守將交修共理之所致也。伊西北庭節度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護;四鎮節度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其將吏已下敘官,可超七資。”

李元忠,本姓曹,名令忠,以功賜姓名。[7]

《唐會要》“安西都督府”條所記內容略同,即敘述完建中二年詔書內容后,復次云“郭昕者,子儀猶子;李元忠,始曾令名忠,后賜改焉”。[8]《資治通鑒》也是先引授官詔書然后再談曹令忠賜姓名事。[9]最為重要的是,《舊唐書·德宗紀》建中二年七月戊子全文照錄這道詔書,當中并無曹令忠賜姓改名一事。[10]毫無疑問,曹令忠以功賜姓名事在大歷七年,肯定不屬于建中二年詔書的內容。上述《舊唐書》《唐會要》及《資治通鑒》史源本諸《德宗實錄》或《建中實錄》,諸書首先照錄建中二年授官詔的源文件,再追記介紹李元忠名字之由來。論及歐陽修編撰《新唐書》大部分列傳之取材,趙翼指出:“《新書》諸傳,較《舊書》多大同小異,不過刪其蕪詞,而補其未備,無有大相徑庭者。”[11]該書《郭昕附傳》因循《舊唐書·郭昕附傳》,然而將原文“李元忠,本姓曹,名令忠,以功賜姓名”一語竟當作詔書內容,從而妄加改編。

根據這條線索,我們還發現《新唐書·郭昕附傳》引述建中二年詔書中李元忠所除授的“四鎮節度留后”官職大有問題。按《舊唐書·郭昕附傳》有“伊西北庭節度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護四鎮節度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云云,由于原文中的李元忠新授官職與郭昕舊領署銜前后相屬,《新唐書》不加辨析地將“四鎮節度留后”理解成為李元忠的新授官職,故云“令忠可北庭大都護、四鎮節度留后,賜氏李,更名元忠。昕可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這種改動完全是錯誤的。根據兩唐書《郭昕附傳》,皆稱郭昕“肅宗末為四鎮留后”,[12]此后由于安西四鎮與朝廷交通中斷,郭氏官職從未發生過變化,知“四鎮節度留后”系屬郭昕的職任,顯然與李元忠毫無瓜葛。

以上我們根據《李元忠神道碑》明確李元忠賜姓改名的具體時間,進而發現《新唐書·郭昕附傳》敘事淆亂如此。

(二)神道碑所見伊西庭留后周逸的結局

安史之亂以后伊西庭地區局勢危機,歷任節度使任內接連被殺,最具影響的事件要數伊西庭留后周逸謀逆構陷案。

此事于傳世文獻中一無所征。研究發現,敦煌寫卷P.2492《河西節度觀察使判牒集》“伊西庭留后周逸構突厥煞使主兼矯詔河已西副元帥”條云“禍福無門,惟人所召,奸回不軌,在法攸書,副帥巡內征兵,行至長泉遇害”;及“差鄭支使往四鎮索救援河西兵馬一萬人”條還提到“周逸與逆賊仆固懷恩書,推亡固存,商書所重,去順效逆,春秋則誅,周逸猖狂,素懷悖亂”。[13]文書所見該“副帥”行至長泉(此地隸屬伊吾郡納職縣),[14]遭到周逸與仆固懷恩謀害。唐長孺對這件寫卷所涉人物早就有精彩考證,斷定遇害者為伊西北庭節度使楊志烈。[15]然對于幕后主謀周逸的最終結局,上述P.2492號文書未作任何交代,傳世文獻更無記載。王小甫教授僅有一推測說,“估計他在仆固懷恩死后也就隨之滅亡了”。[16]幸運的是,《李元忠神道碑》記述了李元忠之履歷:

故恒遇戰,勇冠□□□□□西伊西庭節度使、工部尚書弘農楊公之亞將。及弘農公被屠害,元忠誓報酬,乃以師五千,梟周逸戮強颙,雪江由之恥,報長泉之禍。

此謂“弘農楊公”及“長泉之禍”,乃與《河西節度觀察使判牒集》所記內容亦正相合,即指楊志烈被屠害。更為重要的一點,該神道碑指明李元忠身為楊氏副將“梟周逸”,終報大仇,由此為這場謀逆案件定讞。

綜上所述,本文首次利用胡廣《記高昌碑》迻錄的六種高昌碑銘初步探討了高昌麹氏、李元忠及其相關事跡,恐怕涉及的問題并不止這些,今提供這條線索,希望引起西域史研究者對這些石刻資料的充分重視。

[1]胡廣《胡文穆公文集》卷一九《記高昌碑》,葉33a—35a。

[2]唐長孺《敦煌吐魯番史料中有關伊、西、北庭節度使留后問題》,《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3期。

[3]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卷一一六《政事·慰撫中·諭安西北庭諸將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606頁。

[4]《新唐書》卷一三七《郭昕附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613頁。

[5]《舊唐書》卷一一《代宗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00頁。

[6]王欽若《冊府元龜》卷八二五《總錄部中·名字第二》,中華書局影印明本,1960年,第9795頁。

[7]《舊唐書》卷一二〇《郭昕附傳》,第3474頁。

[8]王溥《唐會要》卷七三《安西都督府》,中華書局,1955年,第1329—1330頁。

[9]《資治通鑒》卷二二七《唐紀四十三》建中二年七月戊子,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7303頁。

[10]《舊唐書》卷一二《德宗紀》,第329頁。

[11]趙翼《廿二史札記校證》卷一七“新書立傳獨詳處”條,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370頁。

[12]《舊唐書》卷一二〇《郭昕附傳》,第3474頁。《新唐書》卷一三七《郭昕附傳》,第4613頁。

[13]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冊,第185頁。

[14]《新唐書》卷四〇《地理志四》,第1046頁。

[15]唐長孺《敦煌吐魯番史料中有關伊、西、北庭節度使留后問題》,《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3期。

[16]王小甫《安史之亂后西域形勢及唐軍的堅守》,《敦煌研究》1990年第4期;后收入氏著《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20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沿河| 集贤县| 长泰县| 通城县| 天门市| 平定县| 金溪县| 金塔县| 昌图县| 锦屏县| 卫辉市| 蒙阴县| 克什克腾旗| 乌兰浩特市| 博白县| 于都县| 新源县| 厦门市| 南昌县| 溧阳市| 衢州市| 文水县| 夏邑县| 临邑县| 聂拉木县| 雷波县| 南平市| 泾阳县| 雅安市| 武定县| 策勒县| 玉田县| 茂名市| 岫岩| 芷江| 武汉市| 从江县| 福泉市| 滦南县| 吉林市|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