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抱悲傷:伴你走過喪親的艱難時刻
- (美)梅根·迪瓦恩
- 543字
- 2021-08-31 17:55:32
自上而下的病理學
一提到悲傷,我們仿佛集體戴上了眼罩,拒絕看清現(xiàn)實。雖然大部分來訪者都深受悲傷的困擾,但是對臨床咨詢師的培訓很少深入這個領(lǐng)域。培訓師學習的是一套非常過時的悲傷階段理論,根本無法有效幫助來訪者走出痛苦。然而,這套理論又一點一滴地從專業(yè)人士滲透到普通大眾的觀念當中。
我們的文化對悲傷的整體認知是完全負面的。悲傷被視作一種“偏差”和“異常”。醫(yī)學上稱其為“失調(diào)”。在大眾的觀念中,悲傷是遭遇困難時出現(xiàn)的短期應激表現(xiàn),應當在幾周之內(nèi)消失。如果悲傷沒有徹底消失,反而時常在快樂記憶中閃現(xiàn),或是化作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那么你一定是犯錯了,你不再像從前那樣堅韌、健康、精明能干了。
傷感、悲傷、痛苦都是不正常的表現(xiàn)。你陷入了所謂的“黑暗情緒”。你沒有按照悲傷的階段處理情緒。沉湎于悲傷中不利于康復。悲傷是你現(xiàn)在遇到的麻煩,你必須把它解決。
當我們用積極詞匯描述悲傷時,它往往會變成達成某種目的的方法。大眾心理學、自助手冊、電影劇本、小說情節(jié)和宗教典籍都把悲傷和喪慟上升到能夠啟智開蒙的高度,將超脫痛苦視為人生終極目標。幸福的唯一標準是快樂。生理和精神健康完全取決于你能否超越悲傷,恢復平靜,重拾快樂。
身處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你再難過也于事無補。除了作為病理學上的概念,痛苦本身并沒有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