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家庭關系的健康評估

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是什么呢?著名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做過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實驗,通過測量孩子的電生理反應來評估在什么樣的家庭關系中孩子的情緒反應最激烈。結果顯示,導致孩子情緒反應最激烈的不是父母的批評指責或自己犯錯,而是父母之間的沖突。也就是說,孩子最牽掛的是父母之間的關系,核心家庭最重要的關系是夫妻關系。對夫妻關系的評估是家庭關系健康評估中最重要的部分,離婚和分居是評估夫妻關系的重要索引。

1.離婚家庭

離婚意味著夫妻關系的解體,對孩子的心理勢必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并非毀滅性的,處理得當還可能成為孩子學習處理沖突關系的資源。某明星夫妻離婚后,丈夫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孩他娘,內什么,永遠愛你!妻子隨后也回應道:愛和理智包容一切。

你已不是我的愛人,但你永遠是孩子他媽或他爸,這個身份在孩子心目中不會變。對于孩子來說,離婚后的夫妻要盡到撫養和教育子女的責任,讓孩子意識到被愛與離婚無關。夫妻之間的沖突一定不能將孩子卷入其中,否則孩子就會出現忠誠分裂,形成傷害。

記住,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我們分開了,不是因為你,而是我們之間有些問題無法調和,分開比在一起更快樂。我們依然愛你!處理恰當的分離,會讓孩子明白,人生的幸福可以從兩個人的結合開始,也可以從一段關系的結束開始。這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人生經驗。

因此,不能單單以是否“離婚”來判斷家庭關系的健康度,關鍵是看離婚過程中的互動。是否用互相傷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是否將婚姻問題擴展至孩子或他人?是否分開了還記恨對方?離婚是否讓家庭從此愁云密布,很難開啟新的生活?如果是,那么家庭關系的健康度將大打折扣。

另外,如果你作為父母,為了孩子而堅持一段沒有情感甚至有傷害的夫妻關系,從倫理上來說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生活的自由。但是,請記住,這是你作為成年人的自主選擇,不是孩子的選擇,不要將你在這段婚姻中的傷痛和委屈附加到孩子身上。請不要告訴孩子:“我都是為了你,才沒有選擇離婚!”孩子沒必要為父母的婚姻背上沉重的枷鎖。

2.分居家庭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財富和資源分配的不均,分居家庭越來越常見。一種是由于夫妻一方工作的特殊性,不得已而分居,稱為“被動分居”,夫妻之間的關系依然是和睦的;另一種是“主動分居”,由于夫妻關系不和,家庭系統失衡,因此家庭成員對分居達成默契。分居,讓家庭成為形式上的存在,家庭成員的角色功能有一大部分只能靠想象來完成。

夫妻分居,尤其是主動分居的家庭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很容易形成親子聯盟,孩子與父母中的一方關系特別緊密,與另一方的關系則較為疏遠,甚至敵對。如果一個家庭長期被動分居,那么這種疏遠的夫妻關系就可能是故意制造出來的。夫妻雙方內心是否在恐懼什么?這種看起來的痛苦分離,可能是在避免更大的痛苦出現。

3.夫妻關系失衡的家庭

作為家庭關系的核心,夫妻關系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失衡。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西奧多·利茲(Theodore Lidz)將夫妻關系失衡劃分為兩種形式:傾斜和分裂。

在傾斜的夫妻關系中,一方采用破壞性的溝通方式,另一方回應以順從和柔弱,常見的模式是一方強勢抱怨,另一方顯得順從、無助、回避。在家庭互動中,誰是因誰是果很難分清,一個強勢而抱怨的妻子不明白,她的抱怨可能恰恰是丈夫退縮無能的重要原因。同樣,沒有一個懦弱的父親,也很難有一個強悍的母親。

分裂的夫妻常常互不相讓、相互纏斗,都不想在關系中服輸,彼此詆毀抱怨,時間久了可能會互不理睬、相互疏遠。憤怒失望的丈夫或妻子看起來是在爭取自己在家庭中的權力,實則可能是童年經歷過類似的父母關系,成年后卻用同樣的破壞性方式表達對和諧家庭的渴望。他們的孩子在父母的爭吵中,失去了適應雙親行為的機會,家庭互動被簡單化為服從或不服從,將來也可能會用從原生家庭習得的模式與自己的伴侶重復類似的溝通模式。家庭創傷得以復制和傳遞。

家庭的核心關系失衡,容易出現親子聯盟,父母未解決的沖突將第三方,常常是孩子卷入其中,形成一種新的平衡。當沒有其他關系介入時,親子關系會越來越緊密,處于共生關系中。共生關系會讓孩子一直處于心智不成熟的狀態,很難發展出獨立人格,被形象地稱為“拿著臍帶找媽媽”,依賴他人,缺乏動力和決斷能力。輕者成為“媽寶男”“媽寶女”,很難與他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系;重者就是出不了家門的“啃老族”,往往存在心身癥狀。

相反,為了擺脫與父母共生的關系,孩子會采取特別激烈的方式反抗父母,反社會行為、沖動傷人或自傷常常成為他們渴望獨立的武器。

4.關系僵化的家庭

互動良好的家庭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彈性。這樣的家庭具有足夠多的可供選擇的互動模式,必要時可以調動這些模式的彈性。家庭的邊界清晰且具有彈性,既可以制定規則和進行適當的懲罰,也可以在面臨困難時發揮保護功能,隨著家庭發展做出適應性的調整。

我曾接待過這樣一個家庭,父母因為上初二的兒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不聽老師的話,來心理門診咨詢。在治療室內,每當我想和男孩對話時,他父親就會說:“你看,他根本沒聽,不知道腦子里在想什么。”然后,男孩就不說話了。如果家庭中有一個成員總是沉默(往往是孩子),那么一般都有一個嘮叨且嚴厲的家長。我進一步了解夫妻關系后發現,在這個家庭中,父親經常挑剔母親做的菜不夠好吃,家務做得不夠仔細,家中總是充滿緊張的氣氛。

這樣的家庭關系是僵化的,父親制定的家庭規則不允許別人打破,不允許家庭成員有錯誤和有個性,采用批評、指責、挑剔的互動模式來處理沖突,導致孩子在步入青春期后,很難建立有效的自我體系。在關系僵化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往往會出現適應不良,比如成績優異的乖少年考入大學離家后,沉迷網絡、厭學、人際敏感、抑郁、焦慮等非適應性癥狀隨之出現。

然而,更多的僵化家庭披著關愛和照顧的外衣,讓人很難識別。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僵化家庭”類型。

完美的家庭

曾經有一對中年夫妻帶著初三的兒子來找我看病。原因是,孩子經常肚子疼,疼的時候滿地打滾,各大醫院檢查都未發現器質性病變,消化科醫生建議看看心理醫生。

15歲的孩子個子很高,1.75米,但是非常消瘦,低頭不語,不肯和我對話。母親在一旁愁眉不展,訴說著自己的家庭:“我們都是當地有一些身份的人,社會關系良好,別人都很羨慕我們家,我和他爸爸是大學同學,關系很好,認識20年了,都沒紅過臉。真的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心理問題。”這聽起來真的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家庭,讓人羨慕。

我對男孩說:“你們家看起來很完美,但是你好像有些不開心,是不是遇見什么困難了,自己非常想克服,但是又克服不了,你很努力,好像也很委屈。”男孩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聲哭了起來:“他們只關心我的身體和學習,從來都不問我是否開心。”

原來是孩子在學校受到了同學的霸凌,被勒索,感到害怕,便回來和父母說。但父母的反饋竟然是,一定是你的問題,不然為什么他們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父母覺得男子漢遇見這些問題不算什么,想給他一些挫折教育。此后,這個孩子就開始肚子疼,不愿上學,到處就醫。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但是有的家庭常常給人以完美的形象。你會發現,當你擁有完美父母時,你其實并不快樂,內疚、自責常常出現于你心中。是家庭沒有缺點嗎?不是。很可能你們家是一個不允許表達缺點和失敗的家庭,表面看起來積極樂觀、幸福美滿,實際卻暗流涌動,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煩惱、挫折、失敗去哪兒了呢?它們往往會通過軀體癥狀表達出來,比如慢性疾病或心身疾病,兒童常常會出現哮喘、過敏、感冒。

過于嚴格的家庭

我曾接待過一個抑郁癥女孩,她的母親是一位在文革時失去上大學機會的女性,自嘆人生屢屢受挫,將全部心血投注在培養女兒上,希望女兒出人頭地。在女兒出生后,母親便辭去工作,全身心培養女兒。女兒也很爭氣,自小學到大學都是學霸,拿了許多獎項,母親引以為傲。可是,女兒重點大學畢業進入職場不久,便開始緊張擔心,生怕出錯,終于有一天承受不了壓力,打算割腕自殺。女兒說,她平素只敢報喜不敢報憂,怕母親失望,但是自己真的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自己很沒用。

這類家庭中的父母主要表現為對子女成功的強烈渴望,要求極其嚴格,生怕子女的人生軌跡出現差錯。父母因為自己曾經的某種需求被剝奪或未滿足,便期望子女來替自己完成目標,這被稱為“補償綜合征”。患“補償綜合征”的家長最主要的表現是對學業的嚴格和關注,不惜一切代價地參加各類補習班、高價外教班、特長班,甚至出國留學等。孩子的選擇往往不是出于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而是為了實現父母未完成的愿望,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強烈的無意義感—我做的都不是我喜歡的,我喜歡的我卻不能做或不敢做。

錯位的家庭

2016年2月23日,被稱為“史學天才”的西安中學生林嘉文跳樓自殺,年僅18歲。他在遺書中這樣寫道:希望我的父親能知足,珍惜我的母親,同時改掉自己家長制的脾氣以及極差的飲食追求,認清自己實際的生活能力和狀況。希望我的母親能振作精神多抓抓工作,多去掙錢。這樣若我父親先離開,至少還可以維持生活。

林嘉文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知道他們的艱辛,自己也非常努力,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從這份遺書中可以看出,他像個家長,而父母卻像孩子,他在替代父母履行本屬于父母的職責。但是,誰理解或認真傾聽過他內心的痛苦和作為一個孩子的需求呢?

兒童有相對獨特的心理發展軌跡,頑皮、好奇、不懂事,甚至撒謊、“偷”東西,才是他們健康心理的表現。在錯位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像孩子,肆意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能履行成熟父母的職責,而孩子往往像個大人,懂事、乖巧、善解人意。但是,這樣的孩子內心常常極度壓抑,總是考慮別人而忽略自己,抑郁、焦慮會成為他情緒的主流,甚至會自殺。

太有愛的家庭

小宋已經23歲了,大學畢業一年,母親對她的生活仍然照顧得事無巨細,早上把牙膏擠好,早餐準備妥當,開車送到單位。母親是一位強勢精明的女性,對小宋的同事都了如指掌,經常在不告知小宋的情況下去領導家拜訪,送一些禮物,要他們關照女兒。可是,女兒的表現卻總是與母親的期待相反,工作很難勝任,遇到壓力就哭泣。換了多份工作都很難適應,與人相處困難,同事們對她的評價是:“飛揚跋扈的脆弱女孩。”

母親的保護實際上剝奪了女兒成長的機會,使她一直處于孩子的狀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因為母親害怕失控。子女稍有反抗,父母便會說:“我們這是為你好。”他們習慣用自己的經驗替子女做決定,實際上這種“為你好”的道德綁架卻毀了很多孩子。

在這樣的關系中成長的孩子不會愛自己、不會愛別人、不會愛社會,肆意發出需求信號,像個長不大的嬰兒,等待別人來滿足自己,很難適應社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陀区| 桃园县| 岢岚县| 鹤岗市| 商南县| 日照市| 册亨县| 石城县| 贡觉县| 高密市| 彝良县| 大厂| 兰西县| 尉氏县| 大足县| 邮箱| 隆回县| 昭觉县| 香港 | 贵定县| 隆尧县| 武宁县| 垫江县| 德钦县| 隆化县| 高邮市| 孝义市| 游戏| 兴隆县| 凉山| 贵德县| 芷江| 甘南县| 襄垣县| 朔州市| 浏阳市| 永福县| 衢州市| 台中市| 和田县| 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