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家庭會生病
- 陳發展
- 1632字
- 2021-08-31 18:01:59
家庭中的病情轉移
家庭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系統,當一個家庭成員出現癥狀時,其他成員一定會對癥狀有所反應,從而引起整個系統的壓力。如果家庭系統的病理機制沒有改變,這些癥狀就可能會在不同成員身上發生轉移。
林娜和丈夫經歷了3年的戀愛,去年元旦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們是研究生同學,畢業后一起來到上海,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為了將來美好的生活,發誓要一輩子打拼。他們沒有房和車,有著對彼此的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半年后,林娜的夢想逐漸破滅,工作不順,房價居高不下,美好的生活似乎遙不可及。林娜抑郁了,她覺得無望無助,沒有半點動力,一回到租住的房子里就滿是壓抑委屈,沖丈夫發火,摔東西,甚至想到了自殺。
林娜的丈夫是個充滿激情的小伙子,事業蒸蒸日上,薪水節節攀升,除了忙碌的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哄林娜開心,每天給林娜準備“一碗雞湯”:“幸福生活貴在堅持”“我們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林娜逐漸厭倦了,情緒越來越糟,她覺得丈夫暢想的未來都是虛無的狂想。
丈夫為林娜預約了心理咨詢。林娜的抑郁很有特點,她在單位可以微笑面對任何人,甚至感覺不到情緒低落,只要一下班,她的抑郁就來了。似乎這個抑郁是為丈夫準備的。我問這對小夫妻:“有沒有可能是你們的小家庭需要這個抑郁呢?”他們面面相覷,不置可否。
林娜說:“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們需要抑郁,但是我在思考,如果我和他一樣像打了雞血似的奮斗,我們就不像夫妻了,感覺更像‘合伙人’。”很顯然,抑郁可能成了林娜應對家庭生命周期發展的策略。他們處在從個體進入新家庭的生命周期中,原生家庭的系統規則會在這個新家庭中相互作用,逐漸磨合,產生新的規則。在這個過程中,沖突和妥協就成了新家庭的主題。
隨著林娜的抑郁一天天好轉,她的工作有了起色,職位得到了晉升,似乎這個小家庭在平穩度過這個艱難的階段。但是,我觀察到,當林娜的抑郁好轉時,丈夫似乎有些不安。我問林娜:“有沒有可能你的抑郁好了,你老公會變得不開心?”林娜笑著說:“他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因為我不再需要他的那些雞湯了。”在那次咨詢后,這對小夫妻就沒有再來。
半年后,林娜預約了咨詢。她說:“我這次是為我老公預約的,他現在情緒很糟糕,像只被斗敗的公雞,整天垂頭喪氣,抱怨不斷。”
這不就是一年前的林娜嗎?我好奇地問林娜的丈夫:“你們家的‘病’好像會轉移,這次你是怎么把壞情緒轉移到自己身上的呢?”林娜丈夫嘆了一口氣:“你上次說我妻子抑郁好了,我是不是有些不開心,我當時很驚訝。但是回去后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好像她的病好了,我會有更大的壓力。”
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精神病學家就發現了一個令人迷惑的現象。當病人開始好轉的時候,家庭中其他成員可能會變糟,就好像這個家庭需要一個有癥狀的人一樣。家庭治療先驅唐·杰克遜(Don Jackson)曾經治療過一個患抑郁癥的女性,當她開始好轉時,她的丈夫卻抱怨他的情況越來越糟糕;當她的情況繼續改善時,丈夫失業了。最后,這位女性完全好了,她的丈夫卻自殺了。
在這樣的家庭互動中,就像玩捉迷藏的游戲,誰生病不重要,只要有人扮演這個角色就可以,這種現象被稱為“病情轉移”(shifting disturbance)。更為常見的病情轉移發生在家庭中的孩子身上,他們常常被標簽化為“有問題的孩子”。
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曾遇到過一個典型的病情轉移案例。一個有著奇怪行為的年輕人因試圖抓瞎自己的眼睛而多次住院,這個年輕人在醫院表現正常,可是只要回家就會有自殘行為。后來得知,這個年輕人與母親的關系非常緊密,父親是個病態的賭徒,經常無故消失,最長達7年。當父親神秘地歸來時,兒子開始有了奇怪的自殘行為。
米紐慶在治療中對年輕人的父母說:“他在用一種很奇怪的方式告訴你們,他愿意被看成一個孩子,在醫院他23歲,回到家,他就變成了6歲。”米紐慶又對這個年輕人說:“你為了母親抓傷自己的眼睛,于是她就有擔心的事情了。你是個好孩子,好到要為父母犧牲自己。”
這個個案說明,父母有時候會用孩子作為緩沖器,去保護他們自己不能處理的親密關系,孩子又無奈地接受了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