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是理財師
- 張國棟主編
- 1375字
- 2021-08-20 11:02:13
第一章 理財思維 認知升級
理財是什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直沒有人給出一個清晰、準確的定義。腦子里對“理財”這個概念沒有準確、正確的定義,那么我們必然沒辦法準確、正確地繼續思考下去。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是,對于理財的思考范圍模糊,理財選擇依據缺失,進而理財行動錯誤……進而影響整個生活。
我們在這本書中對理財的定義:理財是對個人或家庭現金流的管理,在收益與風險之間權衡決策。這個定義簡潔、準確,而且有指導意義。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理解這個定義。
假設我們投資種植兩個品種的農作物。一種是優質的水稻,未來結出的水稻價格高,但是種植難度高、不容易成活,而且生長周期還特別長。我們用它來形容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另一種是普通的小麥,它非常容易活,長速快,但是賣不上價。我們用它來形容低風險、低收益的金融產品。那么你到底是種水稻還是種小麥呢?如果你全部種水稻,有可能賺得很多,但水稻也有可能全部死掉;如果全種小麥不容易死,但是賺得很少。也會有人說能不能兩樣都種?那會有四種情況出現:
第一種情況:水稻活了,小麥也活了。這時候你是賺錢的。
第二種情況:水稻活了,小麥死了。賺得多的品種活了,賺得少的品種死了,這樣一般也是賺錢的,會比第一種少賺點。而且,如果所有的小麥都死了,吃小麥的人沒得吃,就需要買水稻,這樣會促使水稻的價格上漲。
第三種情況:水稻死了,小麥活了。這時候不敢說一定會賺錢,但是損失不會特別大。如果種植小麥的比例夠大,就不會虧本。同時,如果種植的水稻都死了,小麥的價格也會有所增長。
第四種情況:水稻也死了,小麥也死了。這時候很大可能是出現了自然災害等情況,是一種不可控的因素,這種情況只有用農業保險來解決。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會發現,單獨種植一樣作物不如分散種植兩樣,雖然賺到的錢可能少了一些,但虧本的風險被大大降低了。同樣,金融產品中風險高和風險低的品種也可以這樣購買,其實這就是一種最簡單的配置。站在家庭理財的角度上來講,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這種配置,把不同的錢配置在不同的產品里,這樣做的好處非常多:
第一,可以防控風險。我們把人生當中不能賠的錢,比如孩子上學的錢,自己未來養老的錢,都可以買成絕對安全的品種,這也就是守住了人生風險的底線。
第二,可以把用于高品質消費的錢買成高風險的產品,一旦賺了錢生活品質就會錦上添花;如果沒有賺錢,也不會餓肚子,這樣就擴大了人生幸福的可能性。
第三,你會發現高風險和低風險的產品之間往往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水稻死了小麥的價格就會漲,小麥死了水稻的價格就會漲,這兩者之間,就是負相關關系。現實投資中,高風險的產品收益差,那么低風險的產品收益往往會提高;低風險產品收益降低,往往意味著高風險的產品會帶來更好的收益。一個家庭,只有敢于投資高風險的產品,才能帶來更多收益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給這個家庭創造更多幸福。
真正高收益的金融產品,投資周期往往較長,而且有一定的風險。我們只能用長期用不到的、能夠承受一定風險的錢去博取高收益。具體的金額要根據每個家庭的財富情況、這筆錢的使用期限以及你的風險承受力等因素來決定。
理財是對個人或家庭現金流的管理,在收益與風險之間權衡決策。為了更全面地把握理財的含義,我們可以把它放到歷史的縱向維度中去回顧,放到橫向的空間維度中去聯結,向內看到思維層面的鏡像,最終凝練成簡單、直接的公式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