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天意,避因果,諸般枷鎖困真我;順天意,承因果,今日方知我是我。一朝悟道見真我,何懼昔日舊枷鎖,世間枷鎖本是夢,無形無相亦無我。”前段時間這段后人總結的王陽明心學思想風靡了一段時間。這也讓我重新想起了這位號稱千古第一完人的智者,于是我便再次打開了這本孟斜陽的《王陽明傳》。
單從一本傳記的角度來評價此書,我在deepseek上發送了一個“如何評價一本傳記寫得好不好”的指令,它給我的總結性的回答是:一本優秀的傳記應像“多棱鏡”,既真實還原傳主的本色,又能讓讀者從中照見更廣闊的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無法保證傳記中敘事的真實性,但我還是從這本書中有所領悟,看到了一個這位最接近圣人的人完整的一生。
再回到王陽明本身,雖然從中學學語文的時候就聽過語文老師提到過這位陽明心學的創始人,再到后來知道他本名叫王守仁之后又把他和王守義十三香聯系到了一起,畢業工作后開始對哲學感興趣后在中國哲學簡史中了解到了他的一些思想,再到讀《萬歷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兒》時了解到了他的一些事跡后,讓我對于這位千古奇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是因此才翻閱了這本《王陽明傳》。
讀完這本書后,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也開始領略到了一些“心學”的奇妙之處,而他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更是和馬哲中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事上磨練”的主張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治愈了我在生活中的一些內耗,很多時候,當我需要去做一些事的時候,總是預先在自己的腦子里給自己設下很多限制,頗有一些干事時“未戰先怯”的感覺,而當我去踐行守仁先生這個“事上磨練”的思想時,卻發現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迎刃而解,我開始不再內耗,想到什么事就去干,干了有什么問題再及時修正,結果是糾結變少了,生活和工作卻順遂多了。
讀完此書,對守仁先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知道了人的一生原來可以過得如此的波瀾壯闊,更是領略到了一個人深邃的思想是如此的富有魅力,守仁以“立德”立身、“立功”濟世、“立言”傳道,實現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完滿。他在病榻之前留下的那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更是讓我明白了圓滿的人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