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相聲鼻祖——窮不怕朱紹文

相聲公認的祖師爺,是咸豐、同治年間在天橋撂地的窮不怕朱紹文。

明清時期,在北京的中軸線上,正陽門和永定門之間,曾有座石橋。皇帝每年要到天壇、先農壇祭祀,這座橋是必經之路,因此老北京人把這座橋稱作天橋。后來這一帶逐漸形成具有獨特“京味兒”的天橋市場,而“天橋”也成為這一帶的地名。清朝末年,天橋逐漸成為三教九流的聚合之地,五行八作樣樣俱全。20世紀30年代,天橋發展到鼎盛,各類戲劇、曲藝、戲法、雜技的戲棚及場地遍布市場,各種食品與商業攤棚鱗次櫛比,游人摩肩接踵,熱鬧異常。

如果說,前門是老北京的商業中心,那天橋就是老北京的娛樂中心。

天橋作為地名究竟在哪里,有多大呢?曾在天橋說書多年的評書名家連闊如認為,天橋市場東至金魚池(不包括),西至城南游藝園(不包括),南至先農壇、天壇西門,北至東西溝沿(現三里河公園一代),這些地方都叫天橋市場。

當年,天橋的商品和飲食都是面對普通老百姓的,檔次比前門等地的要低,唯有天橋的“玩意兒”,是正兒八經的絕活兒,對戲劇、曲藝、雜技等藝術的發展有過重大貢獻,也鍛煉、培養出一批批身懷絕技的藝人。

晚清、民國時期,天橋最為人們所稱道的,當數八大怪。第一代八大怪出現于清末咸豐、同治、光緒年間,一般是指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丑孫子、鼻嗡子、常傻子八位藝人。辛亥革命之后,天橋出現了第二代八大怪,分別是讓蛤蟆教書的老頭兒、老云里飛、花狗熊、王小辮、傻王、耍金鐘的、曹麻子、程傻子。到了20世紀30年代,又出現了第三代八大怪,分別是云里飛、大金牙、大兵黃、焦德海、沈三、賽活驢、拐子頂磚、蹭油的。

要說天橋的絕活兒,首先要說說窮不怕朱紹文。

朱紹文幼年時曾學過京劇丑角,在清朝道光末年改學十不閑蓮花落的“前臉兒”。到了咸豐年間,十不閑蓮花落日漸衰落,朱紹文被逼無奈改行到天橋撂地,說單口相聲,同時也唱太平小調。

朱紹文在天橋上演出的時候,打擊節拍所用的竹板上鐫刻著“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而他“窮不怕”的藝名也是由此而來。他的另一副竹板上刻著四句五言詩:“日吃千家飯,夜宿古廟堂,不做犯法事,那怕見君王。”

朱紹文家大門上還貼著一副對聯,其中隱含著他姓名和藝名,上聯是“無時不怕窮經皓首”,下聯是“勵精矢志朱紫著身”,橫批是“舌治心耕”。

他經常背著一小袋白沙,帶著兩塊小竹板,胳肢窩下夾著一個小笤帚,來到天橋上,挑一處人多的地方,開始撂地。先用白沙畫一個大圓圈,然后單膝點地,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白沙撒字,左手則用小竹板拍打著節奏,邊撒字邊唱詞。

他撒的字有單個的,也有三五個連在一起的,還有對聯、他撒的字有單個的,也有三五個連在一起的,還有對聯、詩詞等。有時也會撒一些一丈二長的“福”“壽”“虎”等雙鉤大字。

有時候他還會在大字的下面再撒一些小字,有“招財進寶”“日進斗金”“宇宙洪荒”等。他最經常撒的一副對聯是:“書童研墨,墨抹書童一脈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

他撒完字以后,或是拆寫筆畫,或是解釋音義,又或是引用古人的故事,又或是借用當時的時事,總之,結果必是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硬包袱。

藝人們逗得圍觀者哈哈大笑

有的時候他還會邊撒字,邊唱詞,邊講解。

朱紹文是相聲的奠基人之一,由他創作的《字相》諷刺了當時貪官污吏的現象,是老北京早期相聲的一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編演的單口相聲還有《看告示》《字義》《得勝圖》《江南圍》,對口相聲有《大保鏢》《黃鶴樓》《四字聯音》《斗法》,太平歌詞有《睡夢長》《十八黑》《天上下雨》等。

朱紹文的藝術生涯歷經了咸豐、同治、光緒三個朝代。慈禧太后六十壽辰,各行各業在頤和園宮門外集合,開設臨時攤子以供觀賞,朱紹文去了,并被列為天橋八大怪之一。之后朱紹文就聲名鵲起,也沒那么窮了。

如今說相聲的幾乎都是窮不怕的后輩,比如 相聲大師侯寶林屬于其第六代傳人

恭親王聽說了朱紹文的事情,約他去王府花園撒一雙鉤“學”字,結構、豐神都謂上等,恭親王十分開心,當即便撥了一份錢糧給他(每個月給三兩銀子,每個季度各給三石零三斗糧食)。

過了一段時間,羅王府的羅王聽聞朱紹文十分有才,便聘請他每天進羅王府獻藝。

有一天,天空中飄著鵝毛大雪,羅王將朱紹文叫到上房,說道:“都說你是抬頭一個主意,低頭一個見解。今兒個我想見識見識,若你能將我誆到門外,我便立刻賞你一錠銀子。”

朱紹文想了想,面帶難色地回道:“這個實在是太難了,您若是走出屋,我倒是有辦法把您說進來。”

羅王立刻應道:“外邊天兒太冷,工夫大了可不行啊!”

朱紹文立刻笑著回道:“您放心,用不了一袋煙的工夫。”

朱紹文說罷,便見羅王穿戴整齊地邁著大步走出了房門。只是羅王前腳才邁出房門,朱紹文后腳便行禮謝恩:“謝謝您的賞賜!”

羅王疑惑不解地問道:“謝什么賞?”朱紹文笑著指了指門,說道:“這不,您都已經站在門外了嗎?”

羅王又賞了一份錢糧給他。

晚年時朱紹文定居在氈子房。朱紹文的第一個弟子叫作“貧有本”,沒有傳人。后來又收了“富有根”(桂禎)、徐有祿(徐有福)、范有緣(又名范長利、范一齋),這幾位徒弟都是代代相傳,而且支脈興旺,讓相聲這種民間說唱曲藝傳往大江南北,帶給了人們無數的歡樂。

相聲鼻祖

相聲,最開始的時候是在京津地區流行起來的,其融合了口技、蓮花落、戲法、評書等藝術,運用“包袱”,組織笑料,逗人開心。相聲表演方式可以分為單口、對口、群口。比較認可的相聲開山鼻祖是朱紹文,但張三祿也對相聲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張三祿是天橋藝人“管兒張”的先輩,據藝人們說他曾是北京東、西、北城藝人的頭目。他原是八角鼓藝人,也精通口技、戲法等技法。八角鼓是滿族民間藝術的一種,分吹、打、彈、拉、說、學、逗、唱八部,有生、旦、凈、末、丑等角色。丑角登場以逗樂為主。張三祿是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可以當場抓哏,見景生情,隨機應變,頗受人們歡迎。朱紹文曾從張三祿那里學過藝,雖然未曾正式拜過師,但也稱呼其為“老師”。

天橋上的藝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察哈| 呼伦贝尔市| 北辰区| 塔河县| 耿马| 小金县| 北宁市| 凤阳县| 文登市| 长乐市| 山东省| 阜南县| 大石桥市| 灵山县| 乌什县| 武平县| 邯郸县| 桂平市| 孟连| 北京市| 衡东县| 安达市| 水城县| 中卫市| 乳山市| 莱阳市| 棋牌| 淅川县| 前郭尔| 嘉峪关市| 乐东| 桐庐县| 泗阳县| 达尔| 九寨沟县| 开平市| 涿鹿县| 平乐县| 临颍县| 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