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頭號兇宅——大木倉胡同35號

西單附近的大木倉胡同35號一帶,原本是一塊風水寶地。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在這里建了一處府邸,賜予手下的和尚大臣姚廣孝。到清朝,這里又成了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府邸。但這座規模宏大的府邸,清末竟然淪為北京城頭號兇宅,也算是一樁奇事。
古語有云:“寧為太平犬,莫做亂離人。”亂世之中,每每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戰亂中,好多人會選擇出家避世。這些人中間,有很多天縱之才。比如說,明成祖朱棣的首席謀士姚廣孝,就是個和尚。后來明成祖命令他蓄發還俗,卻被他拒絕。明成祖大興土木為他建了一座府邸,但他從來沒有去住過。他每天上朝穿官服,下朝之后就換回僧衣,住進西長安街的慶壽寺內。
明成祖為姚廣孝興建的這座府邸就在如今的大木倉胡同35號一帶。姚廣孝圓寂之后,這座府邸成為明朝刑部和牢房所在地,被判處死刑的犯人都是從這里被拖到西市(今西四附近)去處決的,于是人們便送了它一個駭人的名字——鬼門關。
改朝換代到了清朝,又有人看上這塊“風水寶地”,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兒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清朝的開國功臣,為大清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入關之后被封為鄭親王,世襲罔替,也就是俗稱的“鐵帽子王”。濟爾哈朗封王之后,選定了此處為王府地址,并親自主持了修建工作。
這座府邸,自濟爾哈朗修建好后,又傳了九代,最后一代鄭親王是昭煦。
在末代鄭親王昭煦時,這座規模宏大的王府,竟成為京城四大兇宅之首,實在是一樁奇事。
一開始,有傳言說過路人常常聽到鄭親王府內有女人的哭泣聲。
這事引起街頭閑人的熱議。有人說:這是因為此地在明朝是刑部和牢房,不知道冤死了多少人,這些冤死鬼現在出來作祟啦!馬上有人反駁:這些鬼在清朝兩百年都沒出來鬧事,為什么現在才鬧呢?又有人做解釋:那時候大清還很興盛,壓住了這些鬼。現在清朝都快沒了,已經壓不住啦!還有人跳出來說:也不是什么明朝啦,是本朝的事情。就是同治年間發生的事情,你們不會都忘了吧?

王府大門的前庭院
這人說的,是發生在清朝一件很著名的事情。咸豐皇帝唯一的兒子載淳即后來的同治皇帝,即位時僅六歲,于是咸豐在臨終時任命了八位顧命大臣來輔政。那一代的鄭親王端華和其弟肅順都位列其中。但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即大名鼎鼎的慈禧,并不愿意與這八位顧命大臣分享權力。她聯合恭親王奕發動了辛酉政變,把八位顧命大臣一網打盡,殺三人,流放五人,然后獨攬朝政,開始了對大清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
清朝有定制,宗室行刑,在宗人府自盡,不赴刑場公開處決。端華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慈禧給他留了點面子,允許他在府里自盡。而鄭親王府的另一個重要人物肅順,就沒有這個待遇了,竟然被押解到菜市口當眾斬首。這樣逆例行刑,在民間引起很大轟動。

被慈禧殺死在菜市口的肅順
鄭親王府也因此被京城中人視為不祥之地。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一路燒殺到鄭親王府,見這里建筑講究,裝飾豪貴,便想要搶一把。于是就將王府上下全部綁了起來,不但搶了個干干凈凈,也順手殺了不少人。
接著,八國聯軍還在鄭親王府外,也就是現在大木倉胡同西面的二龍坑(現為二龍路),大肆殺戮百姓,導致這里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方圓幾里之內都飄蕩著濃濃的血腥味。
至于那一代的鄭親王凱泰,早已在八國聯軍進城之前就一口氣跑到河北固安縣去了。結果他又愁又怕,病死在那里。
又一代府主死于非命,似乎更證實了這座王府的不祥。
凱泰死時只有二十來歲。他死后兩個月兒子昭煦才出生。過了兩年,也就是1902年,年僅兩歲的昭煦襲爵,是為末代鄭親王。
1911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大清就此滅亡。

《十三號兇宅》海報
當時,清廷和民國政府簽署了優待條例,皇帝退位后民國政府每年要撥款給遜帝溥儀,清朝王公貴族的財產,也悉數保留,如金銀珠寶、古董文物,以及府第、田莊等。但這只是明面上的政策,實際上這些王公貴族非但沒有得到保護和優待,反而成為政要、軍閥乃至地痞流氓敲詐勒索的對象。
年僅十余歲的鄭親王昭煦,更是成為京城有名的軟柿子,誰都可以來踩一腳。而且昭煦不光要應付外面軍閥政客流氓的威脅,還要應對府里下人的欺凌。鄭親王府本來還有數量可觀的田產,但這些田產已經收不到租子了,昭煦也無可奈何。過了幾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這些田產竟悄無聲息地換了主人。
在這種境況下長大的昭煦,也只能醉生夢死了。他權勢不再,但仍然放不下天潢貴胄的架子,講究排場卻坐吃山空,最后只能變賣家產。直到賣無可賣了,便將王府抵押給了西什庫天主教堂。
后來,由于昭煦無力還錢,被教堂告上法庭,王府也就被查封了。適逢當時的中國大學想尋找校舍,聽到這個音訊后,校方與昭煦商定,學校出資用以歸還本息。就這樣,鄭親王府成了中國大學的校舍,昭煦任中國大學名譽董事。
為了糊口,這個曾經的王爺還跑到街上拉起了黃包車。
1947年,導演陳方千來京游玩,白日里無事便四處游走,聽聞了有關鄭親王府宅院的一些離奇故事,便據此撰寫成了電影劇本《十三號兇宅》,并將劇本投送到了一家電影公司。
電影公司的負責人讀過劇本后,認定此片一定能夠大賣,便投資大筆資金把劇本拍成了電影。電影講述了鄭親王府短短幾十年間,幾代人冤死屈死的故事。讓王府徹底坐實了兇宅的名頭。
電影上映前,昭煦聞聽此事,勃然大怒,立即聘請了名牌律師梁治耀將電影公司告上了法庭。電影公司起初不予理睬。但法庭受理此案后,勒令影院在官司未結之前一律停演。電影公司迫于壓力,同意與昭煦達成和解,出款賠償鄭親王府名譽損失費十三億法幣,而電影里的“鄭親王”改為“正親王”才得以上映。
雖然昭煦如愿拿到了巨額賠償金,但這些錢刨去高昂的律師費,也沒剩下多少。反倒是因為這事,鄭親王府的兇宅名聲越傳越響,甚至連王府附近的宅院都受到牽連而賣不上價錢。
清朝鐵帽子王

晚清時候的恭親王府
清初有八大鐵帽子王,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他們都是開國功臣,因此得到世襲罔替的封爵,代代相傳,不降爵,而除此之外的其他爵位,則代代降爵,直降至奉恩將軍為止。除了這八大開國鐵帽子王外,在清朝中后期,又封了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醇親王奕
、慶親王奕劻四個鐵帽子王。怡親王胤祥是康熙的十三子。康熙是個有能力的皇帝,他的兒子也個個不是省油的燈,在康熙后期上演了一出“九子奪嫡”的好戲。最終勝利者雍正登基后,對政敵,即他的哥哥弟弟們進行了殘酷打擊,唯有胤祥一直是雍正的支持者,被封為怡親王,世襲罔替,此后清朝便有了九大鐵帽子王。到慈禧主政時期,又封賞了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慶親王奕劻三個鐵帽子王。恭親王奕是協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的最重要助手,醇親王奕則因其兒子光緒皇帝登基而得封,慶親王奕劻得到封賞則是由于其在戊戌變法期間堅決站在慈禧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