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經濟初繁榮
一山有二虎
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4月3日,納斯達克上市金融服務公司MVB Financial在盤后發布的一則公告,讓金融市場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再次繃緊了神經。這則公告宣布,MVB Financial旗下的MVB Bank銀行收購位于西弗吉尼亞州的第一州立銀行(First State Bank),后者被監管部門宣布破產。
第一州立銀行成立于1905年,距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根據2019年的財務報告,第一州立銀行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存貸款服務,旗下資產為1.524億美元,存款總額約1.395億美元。第一州立銀行是受新冠疫情影響,美國倒閉的第一家全國性商業銀行。
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不亞于一場災難,它或許像百年前的那場大流感一樣改變世界格局。
在危機來臨時,最明顯的標志就是銀行破產倒閉,進而因連鎖反應引發的擠兌和流行性危機。
銀行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事實上,它承擔了更多職能:調節經濟、信用創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務。銀行在整個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中處于非常關鍵的位置,可以說是經濟運行的潤滑劑。
銀行以較低的利率從千千萬萬的儲戶中吸收存款數額大小不一、存款期限不一的資金,然后將這些錢貸給能夠支付高利率、資金需求量大、期限長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儲戶獲得利息和存取款的自由,企業獲得了長期穩定的資金,銀行賺取差價,三者各取所需、各有所得,還能維護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的穩定。
但要保證這個和諧、美好的局面成立,必須滿足一個前提——儲戶不會集中取款。一旦出現儲戶集中取款,無論銀行的實力有多強大,在信任危機前都會顯得不堪一擊。
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會獨立于整個行業,銀行與銀行之間,儲戶與多個銀行之間,時常存在多種業務關系。銀行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一家銀行出現問題,很可能連累其他健康的銀行。
金融業像一張蜘蛛網,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第一州立銀行只是一家小銀行,但它是否為多米諾第一張倒下的骨牌,它的倒閉會不會引起連鎖反應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把指針撥回到它剛剛成立的那一年,或許從那時起,就已經埋下了它今天倒閉的種子。
1905年,第一州立銀行成立。按照1863年開始施行的《國民銀行法案》,聯邦政府發放商業銀行的執照,財政部貨幣監管署是監管機構。
《國民銀行法案》實際上確立了美國商業銀行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國民銀行體系與州銀行體系并存,聯邦與州政府同時發放牌照、實施監管。
牌照是一種特許經營權,有了這種權力,就可以在某個區域、某個行業做獨家生意。例如,中國的五大銀行長期雄踞全球500強企業前列。
當時,每個州排他性的特許經營權造成了美國銀行養尊處優的狀態,未能形成充分的市場競爭態勢,久而久之,銀行便成了溫室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特別是對于銀行這種關乎國家經濟的行業,一旦有了“兩只老虎”,它們必將相互競爭,最后的結果不僅是必有一傷,而是整個國家的銀行體系、金融體系都會受牽連,乃至爆發經濟危機。
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同時擁有發放牌照和監管的權力,于是紛紛降低銀行的準入門檻,放松對各自體系銀行的監管。
按照《國民銀行法》的規定,申請聯邦注冊的銀行必須滿足最低資本金及其他注冊資本的規定,但從190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本位法》后,美國聯邦政府就開始悄悄打破這條規定。先下手為強,美國聯邦政府將3000人以下城鎮國民銀行的注冊資本下調到2.5萬美元。作為回應,美國九個州制定了自由銀行立法。所謂自由,無非就是比美國聯邦政府開銀行的條件更加寬松——注冊資本只要5000美元至15000美元。
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競爭不僅是對銀行注冊資本要求降低,甚至肆無忌憚地修改法律,放松對銀行的監管要求。
監管有多松呢?睜半只眼,閉一只半眼。
此時,無論是國民銀行還是州銀行,它們幾乎沒經過任何監管。監管機構為了自己的利益,幾乎放任自由,任其發展。
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提出“內卷化”的概念,按照他的定義,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讀完內卷化的定義是不是還沒明白什么意思?我來用更加直白的話解釋一下,大致意思是餅沒變大,但吃餅的人多了,于是競爭就會更加激烈,每個人能分到的餅也少了。
20世紀初,美國的商業銀行體系明顯出現了內卷化的現象。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期,企業和居民的財富總量基本可以認為穩定不變,當“搶奪”財富的人多了,競爭者的日子肯定越來越不好過。
兩套體系,勢必對應兩套管理系統,管理機構的重疊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和管理效率的降低,這本身就是對資源的浪費。再加上眾多的競爭者,行業的集中度勢必不會很高,單個銀行的規模小、資金量小就成為必然。
表面上,銀行是以盈利為目標的公司,與其他企業沒有任何區別,但銀行用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票據貼現,本質上是經營管理風險的機構。打鐵還需自身硬,銀行想要經營管理風險,自身必須有抗擊風險的能力。
抗擊風險的能力,首先來自龐大的規模和較高的行業集中度。兩個系統削弱了整個國家銀行的總體競爭力,而眾多的競爭者削弱了單個銀行應對風險的能力。
經營管理風險能力的降低,意味著風險一旦來臨,銀行機構就會土崩瓦解。當所有銀行都具備這種特征時,恐慌、擠兌就會蔓延至整個銀行業、金融業、經濟領域、全國、全世界……
1907年,美國爆發了銀行業危機,進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危機期間,包括美國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資公司在內的8家紐約銀行和信托公司在4天內相繼破產。驚恐萬分的儲戶連夜排隊,在銀行門前等待取款,危機迅速傳向華爾街,股市一落千丈……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也發生過經濟危機,它們一一被紐約清算所化解。紐約清算所是由紐約的若干個私人商業銀行自愿結成的自我調節機構,除了為同業提供清算服務外,還起到了風險管理和反危機的職能。在1907年之前,紐約清算所多次化解危機。
在1907年的銀行業危機中,商業銀行也試圖努力化解危機,按照固有思維想讓紐約清算所再次出手,救命于水火之中。危機初期,紐約清算所再次施展才能,按照以往的套路對國民銀行進行救助,這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恐慌在銀行之間的蔓延,但依然未能阻止危機爆發。
為什么呢?因為紐約清算所只救助銀行會員單位,對非會員的信托公司,紐約清算所則將之拒之門外,1907年的危機恰恰是由信托公司引發的。
20世紀初,紐約的信托公司迅速成長,在金融市場中不僅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這些信托公司還以比紐約國民銀行更快的速度發展。在1907年的危機中,信托公司恰恰是危機的集中爆發地,問題重重,紐約清算所的救助措施無濟于事,于是危機爆發。
紐約清算所的敗招導致危機從信托公司蔓延到整個金融行業,商業銀行不僅束手無策,最后也成為危機的犧牲品。
正如美國知名學者尤金·懷特(Eugene N.White)所說的那樣:“美國銀行管理的雙軌制是美國銀行業麻煩不斷的主要原因。”“而只要聯邦和州在為管理銀行業而進行著不斷的競爭,或者說,只要各州擁有對銀行的管理權,那么,聯邦儲備系統成功管理銀行的能力就注定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