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你要做個有出息的女孩
- 周舒予
- 1646字
- 2021-12-31 15:38:34
從小就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就是說,假如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發現總也不能成功,或者總是不斷遇到挫折,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此時可不要怨天尤人,還是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經常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作為,提升自我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不過,看上去如此“高大上”的一句話,在很多女孩那里似乎總也行不通。有的女孩會很不屑地說:“圣人才能做到吧,我們可是普通人,我還是孩子,為什么一定是我的問題?別人也一定有問題吧?”
這個態度好傲慢啊!當自己在做的某些事做不下去的時候,抱怨這件事太難;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覺得別人不肯幫忙;當自己出了錯誤的時候,卻又認為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響……看上去很“理”直氣壯,但細分析起來,我們這樣的態度豈不是在強詞奪“理”嗎?
有個成語叫“事在人為”,意思是在說,事情都是靠人來做的,雖然不排除條件對人做事的影響,但是只要條件滿足,事情能否做成還是要看人是不是能夠主動去努力。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就算外在條件再充足,恐怕也很難成功。
而且,我們對他人的抱怨幾乎也是沒用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早上賴床不起,上學總是踩著預備鈴進學校,偶爾還會遲到。對于這樣的事情,多數女孩可能都會催促媽媽早上早點兒喊自己,如果自己依然沒起來,我們反而會抱怨媽媽說:“都怪你!不早點兒叫我!”
但仔細想想看,這樣的抱怨有用嗎?如果我們自己不改變,抱怨再多也是徒勞。再說了,媽媽并不能代替我們早起,她也許真的叫了我們好多遍,是我們自己貪睡不起,反倒抱怨連連。我們有好好想過媽媽聽了這樣的話有什么感受嗎?
所以,事情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先別急著抱怨周圍的人,事情的主動行為者是我們自己,讓我們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吧。
有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外企工作,公司要求新員工必須要從基層做起。同去的新人總是聚在一起抱怨:“這種工作還要我們來做,我看他們就是在打發我們,我才不干呢!”
對于別人的抱怨,這個年輕人從來不放在心上,他不僅每天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還經常幫助其他人干活。由于他態度端正,做事情總是能得到領導的稱贊。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年輕人是個有心人,他有一本工作日記,每天都把自己一天的工作記下來,同時反省在這一天中還有什么處理得不恰當的問題。如果有疑問,他就虛心地請教老員工,大家也都很樂意去幫助他。
經過半年的磨煉,這個年輕人掌握了基層的全部工作要領。他那種每天記錄工作日記并反省自己的習慣還在保持。很快,他就被提拔為車間主任;又過了半年,他就成了部門的經理。而與他一起進去的其他員工,則還在基層抱怨著……
每個人都需要抱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去實現自己美好的愿望。
當我們某些事做不下去的時候,就要檢查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錯了,可以從事情的源頭開始回憶,一步一步去檢查,也可以從自己出問題的地方開始向回推,以找到不合理的地方。在檢查的過程中,要多關注自己的行動,一旦找到問題所在,就要積極改正,越早糾正問題,事情也就越能順利進行下去。
當我們抱怨“題目太難”的時候,當我們貌似很有理地說“我不會”的時候,別覺得自己似乎找到了什么推托的借口,而是應該慚愧于自己的“孤陋寡聞”。因為有不會的情況出現,就意味著我們自己的學習還不夠,多找找自己哪里存在知識漏洞,哪里的能力掌握得還不夠,盡快學習彌補才是此時最應該做的事情。
原本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年級的不斷上升,我們自然會學到比之前了解得更多的知識內容,但對于很多女孩來說,這種學習只是一種被動的學習,也就是到了那個年級,自然就要學那么多東西。可這樣的學習學到的只是不得不學的內容,課本上的東西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識能力其實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并自覺主動地去學習的。
要知道,人生的成長不是靠被動學習就能達到的,我們的知識能力水平也要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提升,而這種提升則完全要靠我們自己。不能說等到哪里出了問題、有了缺口了才去補,而是應該盡可能地充實自己,從而保證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我們都能有應對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