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持續成長
- (英)查爾斯·漢迪
- 2270字
- 2021-07-16 16:46:02
譯者序 在“打工人時代”尋找跨越時空的白色石頭
緣起
參與翻譯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奇妙的機緣。當機械工業出版社的石美華老師找到我,問我有沒有興趣翻譯一本歐洲著名管理學家寫的關于人生經驗的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我?為什么?
從專業領域的角度來說,我的主業是經濟學,雖然和管理學離得不遠,但在學術研究領域高度細分的今天,二者的區別也完全可以用“隔行如隔山”來形容。關于人生經驗的話題,剛剛度過人生第三個本命年的我,好像既不夠年長,可以代入作者的角度,也不夠年輕,可以代入這些信直接寫給的對象(作者的孫輩)的角度。
但一看到本書英文版的出版社—企鵝蘭登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我一下子跳了起來,馬上在微信上回復石老師:好的!
企鵝蘭登書屋
作為學術工作者,企鵝蘭登書屋對我來說可謂如雷貫耳。作為歐洲最有名的平裝書出版商之一,它一向以高品質、平價和捍衛出版自由聞名于世。在西方,書籍長期以來一直以面向優渥階層的奢侈品為主要的市場定位。企鵝蘭登書屋的前身之一—企鵝書屋是世界上最早一批以“一包香煙的價格”把經典名著賣給大眾,拆除知識高墻的出版商之一。除了對作者和圖書內容的精挑細選,企鵝蘭登書屋也以精美的封面設計,以及不畏世俗爭議,敢于出版前衛話題的圖書而出名。企鵝蘭登書屋的這些風格和策略,保證了自己的每一本書都是格調與市場兼顧,既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從“讀不下去”到愛不釋手
抱著這樣的心情,我開始了我的工作。說實話,在剛開始的時候,這份工作并沒有讓我一下子找到它有趣和激動人心的地方。在第1封信中,作者在討論“代溝”的時候幾次提到一些他年輕時的流行語和這些詞在2000年前后的新意思,翻譯這些在20世紀20年代已略顯“生僻”的英語知識不但讓我花了好多時間查詢相關資料,也讓我懷疑,這些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古董”英語書寫的(盡管也因此透出類似中文“民國腔”的優雅)與二十多年前的讀者溝通的話,對于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當今讀者,到底能產生多少警醒和裨益。
但在翻譯幾封信后,我就發現自己的第一印象是多么不可靠。事實上,從第2封信開始,作者便以在今天看來都不過時的“未來學”視角就人工智能對于就業和勞動者地位與生活的影響,以及正在慢慢崛起的“零工社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給新時代的勞動者提出了建議。
總的來說,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勞動者對一兩家公司“從一而終”,擁有終身雇用的穩定性,以及清晰又無聊的職業發展路徑的時代必將式微。在未來,每個勞動者可能都不可避免要隨時面臨就業的轉換,以及同時在多個機構、以多種形式,特別是以非固定的零工形式工作的狀態。
在舊時代,人們的煩惱和誤區主要來自過度“組織化”或者說“機構化”,人們在大企業的科層里,如同《千與千尋》中的小女孩一樣,慢慢失去自己的名字,被“老張”“張主任”“張總”這些職銜和社會角色覆蓋了背后那個有著鮮活思想和感情的人。這是作者在本書的前幾封信中描述的他工作與退休的時代人類生活的主題和自己的反思。
在新時代,人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視頻網站盡情地展示自己,擁有屬于自己的片刻盛名和“高光時刻”,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近。但與此同時,每個人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擔心自己在機構里的曲線不是一直向上的,而是很可能在明天就因為被更努力、更拼命的后來者超過而落后,甚至干脆因為被算法和人工智能取代而不復存在。
對此,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與讀者討論如何設定和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避免在任何時代被物化和工具化。盡管他引用的是亞里士多德而不是康德,但我個人覺得,背后的思想依然可以被簡單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概括。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人是需要工作的,但人需要至少三種不同的工作滿足自己不同的需要: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和欲望而做的,為了展現自己的天賦才能或出于個人興趣而做的,為了服務他人和更大范圍的人類社會而做的。人們應該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依據不同的需要做不同種類的工作,或者它們的搭配組合。第一種工作誠然是最基本的,但如果任由自己陷入其中,就難免異化成僅僅是某某公司或組織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完整的自己。
同時,作者也為自己的建議提供了豐富翔實的實現路徑和個人經驗。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在第13封信“人生的變化曲線”中講的關于“通往戴維酒吧的路”的故事。為了避免讀者失去閱讀樂趣,我在這里不劇透了。但我覺得它對因“是否要換工作/繼續讀書深造/創業”這樣的選擇問題而煩惱的讀者,一定會產生有益的啟示。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全書倒數第二封信“你是獨一無二的”。它將全書的主題進一步升華,談到了如何定義人的自我的問題。作者給出的答案似乎是,每個人的自我,就是他的“天命之職”(the call),即《圣經》中說的“白色石頭”。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說的三種工作的集合體,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超越了這種簡單的集合。這是一個很神奇也很讓我觸動的概念。我覺得我無法在這里用簡單的語言將它的奇妙之處說出千分之一,所以還是需要讀者自行認真閱讀這封信。
結語
總的來說,對我而言,這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不僅因為我是它的譯者,也因為譯者的工作本身幫助我成了它認真而心懷感念的讀者。它的內容和管理學無關,但是作者在殼牌這樣的大企業工作的經歷也確實讓本書擁有了超越一般“雞湯”類圖書的對于工業社會中的人和組織如何隨科技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獨特視角。同時,相比一般的討論工作和組織的圖書,作者獨特廣博的人生閱歷也讓這些硬知識看起來不至于僵化,讀完它,會讓人有一種在作者用平淡語氣敘述的人生智慧中獲得溫暖和鼓勵的感覺。
當然,它也讓我更加肯定,屬于我人生的白色石頭,應該就是在企鵝蘭登書屋出版一本書!
包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