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朝文絜譯注
- (清)許梿編選 曹明綱譯注
- 2753字
- 2021-07-13 19:05:29
鏡賦
【題解】
賦以鏡為題,入手卻從清晨燕噪烏驚、美人起身后的宿鬟殘妝寫起,筆致搖曳;且“旖語閑情,紛蕤相引,如入石季倫錦步障中,令人心醉目炫”(許梿評語)。接著順勢帶出梳妝鏡臺,既巧喻繪形,刻畫細致,又用典使事,貼切自然。而美人臨鏡梳妝一段,更是寫得婉約微妙,娟麗無匹,從整發、畫眉、點唇、潤膚,到打量整體效果,然后插花、戴頭飾等,無不惟妙惟肖,體貼入情。正因為有此鋪墊,鏡對愛美女子的重要已不言而喻,故末結以難舍難棄、無時不隨的珍視,恰如水到而渠成。
作為六朝駢賦的代表作品,此賦風格麗而不縟,綺而不膩;語言流暢,句式多變,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許梿評語所謂“選聲煉色,此造極巔。吾于子山,無復遺恨矣”,即指此而言。
天河漸沒,日輪將起〔1〕。燕噪吳王〔2〕,烏驚御史〔3〕。玉花簟上〔4〕,金蓮帳里〔5〕。始折屏風,新開戶扇〔6〕。朝光晃眼,早風吹面。臨桁下而牽衫〔7〕,就箱邊而著釧〔8〕。宿鬟尚卷,殘妝已薄。無復唇珠〔9〕,才馀眉萼〔10〕。靨上星稀〔11〕,黃中月落〔12〕。
【注釋】
〔1〕日輪:指初出之日大如車輪,語出《列子》。
〔2〕“燕噪”句:用吳王東宮被秦始皇守吏用燭照燕巢焚毀事,見《越絕書·吳地傳》。
〔3〕“烏驚”句:用漢代御史大夫何武因建言立三公而使府吏舍野烏驚去事,見《漢書·薛宣朱博傳》。
〔4〕玉花簟:舊注引《東宮舊事》:“太子納妃,有赤花雙文簟。”簟,竹席。
〔5〕金蓮帳:相傳十六國時后趙國君石虎曾作流蘇帳,頂安金蓮花,見陸劌《鄴中記》。
〔6〕戶扇:指門窗。
〔7〕桁(hàng杭去聲):衣架。古樂府《東門行》:“還視桁上無懸衣。”
〔8〕著:即“著”,穿戴。釧:臂環。
〔9〕珠:或通作“朱”。晉左思《嬌女詩》:“濃朱衍丹唇。”
〔10〕眉萼:指梅花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拂之不去,后即效以為妝。見《初學記》。
〔11〕靨(yè夜):此指面頰。星:古代女子面部的一種點搽裝飾。《玉臺新詠》載徐君倩詩:“飾面停妝更點星。”
〔12〕黃、月:《酉陽雜俎》:“近代妝尚靨如射月,曰黃星靨。”
【今譯】
空中的銀河漸漸隱沒,初升的太陽即將升起。吳王宮的燕子開始鳴叫,御史府的烏鳥已經驚飛。織有玉色花紋的竹席上,飾著黃金蓮花的羅帳里。剛折疊了精致的屏風,新開了夜閉的門窗。明亮的晨光晃著眼睛,清新的曉風吹撲臉龐。來到衣架下拿過套衫,靠著箱柜邊戴上臂環。隔夜的鬢發還卷曲未梳,殘留的妝飾已經暗淡。紅潤的櫻唇已不再鮮亮,美麗的梅妝才剩存眉間。面頰間的點星稀稀疏疏,黃色的射月也隕落不見。
鏡臺銀帶,本出魏宮〔1〕。能橫卻月〔2〕,巧掛回風〔3〕。龍垂匣外,鳳倚花中〔4〕。鏡乃照膽照心〔5〕,難逢難值。鏤五色之盤龍〔6〕,刻千年之古字〔7〕。山雞看而獨舞〔8〕,海鳥見而孤鳴〔9〕。臨水則池中月出〔10〕,照日則壁上菱生〔11〕。
【注釋】
〔1〕“鏡臺”二句:曹操《上雜物疏》:“鏡臺出魏宮中,有純銀參帶鏡臺一。”
〔2〕能(tài太):通“態(態)”。卻月:言鏡之形圓似月。
〔3〕回風:旋風。
〔4〕“龍垂”二句:寫鏡臺有雕龍刻鳳的裝飾。龍輔《女紅馀志》:“淑文所寶,有對鳳垂龍玉鏡臺。”
〔5〕照膽照心:據《西京雜記》載,秦咸陽宮中有方鏡,可照見腸胃五臟,知疾病和邪心,“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6〕盤龍:《鄴中記》:“石虎宮中鏡有徑二三尺者,下有純金蟠龍雕飾。”
〔7〕“刻千年”句:言鏡銘歷久。《大戴禮》:“武王踐祚,于鑒為銘焉。銘曰‘見爾前,慮爾后’云云。”
〔8〕“山雞”句:魏武時南方獻山雞,“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事見劉敬叔《異苑》。
〔9〕“海鳥”句:古時罽賓王得鸞鳥,欲聞其鳴而不得,后從夫人言置鏡于前,“鸞睹影而鳴,一奮而絕”。事見范泰《鸞鳥詩序》。此海鳥即指鸞,似鳳。
〔10〕月出:形容鏡明亮如月。王子年《拾遺記》:“有如石之鏡,此石白如月,照面如雪,謂之月鏡。”
〔11〕菱生:古以銅為鏡,映日則發光影如菱花,故云。
【今譯】
有銀帶的鏡奩,原本出自魏宮。形如橫空的圓月,靈巧地掛于旋風。匣外有蟠龍垂懸,花中見鳳凰倚偎。寶鏡奇異能照見心膽,稀世之物難以常隨。雕鏤著盤曲的五色蟠龍,銘刻著傳之千年的古字。山雞看了翩然起舞,海鳥見后孤憤悲鳴。來到水邊則池中映出一輪明月,照著日光則壁上呈現朵朵彩菱。
暫設裝奩〔1〕,還抽鏡屜〔2〕。競學生情,爭憐今世。鬢齊故略〔3〕,眉平猶剃〔4〕。飛花塼子〔5〕,次第須安〔6〕。朱開錦蹹〔7〕,黛蘸油檀〔8〕。脂和甲煎〔9〕,澤漬香蘭〔10〕。量髻鬢之長短〔11〕,度安花之相去〔12〕。懸媚子于搔頭〔13〕,拭釵梁于粉絮〔14〕。
【注釋】
〔1〕裝奩(lián簾):梳妝奩,古代盛梳妝用品的器具。
〔2〕鏡屜:鑲有鏡子的隔層。
〔3〕略:治理,梳理。劉孝威《和定襄侯初笄詩》:“合發乃昔發,略鬢即前絲。”
〔4〕“眉平”句:言剃去眉毛,以畫代之。
〔5〕塼(tuán團):同“團”。此句言婦人面飾,仿壽陽公主梅花落額事(見《妝臺記》)。
〔6〕次第:先后。
〔7〕錦蹹(tà榻):舊注謂踏行處用錦繡鋪飾,蹹同“蹋”。細味文意,從“鬢齊”句起皆言對鏡飾容,其中不應插入閨房陳設,故蹹字疑誤,似當作盒。此句意謂施朱而開粉盒,與下句“黛蘸”偶對。
〔8〕黛:青黑色,古代女子用以畫眉。油檀:潤澤的檀木。《草木蟲魚疏》:“檀木,正青色,滑澤。”可制檀香。
〔9〕脂:膏脂,用以涂唇。甲煎:即唇膏,用藥物及美果花灰和臘治成。
〔10〕澤:潤發油、面膏之類的美容品。枚乘《七發》“被蘭澤”張銑注:“蘭澤,以蘭漬膏者也。”
〔11〕髻(jì計):挽于頭頂的頭發。鬢:面頰兩邊的頭發。
〔12〕度:衡量。花:指頭上的插花。
〔13〕媚子:古代首飾名。搔頭:即發簪,多玉制。
〔14〕粉絮:俗稱粉撲,多用綿制。
【今譯】
擺開了梳妝奩,抽出了精致的鏡屜。競相效仿顧盼生情,爭趕時髦取悅今世。兩鬢整齊仍加梳理,雙眉平遠還予削剃。額間的梅妝花團,先后次序必須安置。施朱打開了錦盒,畫黛蘸上了油檀。點唇拌和了甲煎,潤面浸泡了香蘭。打量著頭髻秀鬢的長短,比劃著插花彼此的近遠。把媚子掛上發簪,用粉撲擦拭頭釵。
梳頭新罷照著衣,還從妝處取將歸。暫看系,懸知纈縵〔1〕。衫正身長,裙斜假襻〔2〕。真成個鏡特相宜,不能片時藏匣里,暫出園中也自隨。
【注釋】
〔1〕纈(xié協):彩結。縵:無文飾的帛,古代女子用以束發。纈縵一作“擷”,指發髻。
〔2〕假:借,依憑。襻(pàn盼):系衣裙的帶子。
【今譯】
新梳完頭又照起了衣飾,仍從梳妝的地方把它取回。看那宛轉的絲線系著,掛著能照見頭上的發髻。衣衫齊整身材修長,裙子飄斜依靠長帶束住。配上枚圓鏡真的特別合適,一時片刻都舍不得藏在匣里,就連暫時外出園中也作伴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