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的邏輯與藝術
- 陳侃迪
- 1171字
- 2021-07-09 15:48:14
自序
對于本書的定位,一直以來是個很難的問題。一些朋友認為前部分的內容過于學術,不夠大白話,可能在銷量上會受影響。其實這一點我心里很清楚,寫作的內容專業度越高,越精煉,受眾面就越小。輕松愉快的內容不僅受眾面廣,銷量也會更佳。
我在網上寫作發表的一系列文章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當然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認同,但這足以說明我的寫作風格和內容是有一定受眾面的。我本身也不適合去做放棄自己的風格來迎合市場口味的事情,市面上粗制濫造的作品多如牛毛,大部分內容都不成體系零散無章,二級市場發展這么多年下來真正有價值的書也就那么幾本,隨大流的爛書多我一本不多少我一本不少,我何必再去“添磚加瓦”。
我相信,好的書和讀者是會互相影響的,就像反身性理論一樣,讀者群體也在不斷進步,看多了隨大流的書后也會意識到好書的價值所在。
經典的書籍不僅帶給人們思想上的升華,在銷量上的成績最終也會力排眾議,對于一本值得收藏的經典沒有人會吝嗇自己的錢包。我希望能夠以我的方式,以我的角度來寫出這樣一本好書,相比起在銷量上的冷落,我更不能忍受對自己藝術追求上的妥協。
在本書第一部分,必須要承認數理邏輯對我的交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并不是指具體的計算方法或者某個公式,本書不會有一個數學公式,主要講數理邏輯是怎么來的,它們的好處是什么,壞處又是什么,它們所衍生出來的哲學意義又是什么。在了解了二十世紀那批偉大科學家們的思想后,我就被徹底地迷住了。書中確實會涉及有關這方面的內容,但即使完全不懂也不會影響對交易內容的理解,如果感興趣可以查看書后附錄里的相關書籍。從交易上來說,第一部分只想突出一個重點,任何交易系統都不可能完美,必然有缺陷,這種缺陷和交易者對市場狀態的定義有關。
第二部分系統的四種情形和臨界點,是對你不必等到有了大幅虧損才要平倉的詳盡解釋,有浮虧并不代表你是錯的,有浮盈也不代表你就是對的,交易邏輯和市場狀態之間的關系才是決定你是否要平倉或者持倉的唯一標準。第七章的“不可能三角”,則提供了一種觀察系統特點的方式,雖然不盡完美,但我認為仍有價值。
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聯系緊密,但已經和學術風格濃厚的數理邏輯無關了,大多都是大白話,有些交易年頭的人都能看懂。第四部分則是關于職業發展方面的一些問題,同樣通俗易懂,不需要太費腦力。
1853年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出生,他的作品在當時不被人理解,生活上還飽受貧窮和精神疾病的折磨,可他從未放棄過堅持自己的藝術個性,更是把苦難和孤獨融進畫中并化作飽滿怒放的美。他的親朋好友曾多次勸說他轉變風格以迎合當時的市場,他說道:
“我希望人們看到我的作品時說,這個人感受得很深刻,這個人感受得很細膩,雖然我的作品有不同于其他畫家的粗糙感,但正是這種粗糙感才讓人們有如此感想。
因此就讓我們畫吧,帶著我們所有的缺陷和特質,畫我們想畫的,我將作我所感,感我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