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DISC簡快腦圖:終生成長加速器

978-7-111-62730-2-Chapter02-3.jpg

鄭耀波

DISC雙證班第64期畢業(yè)生

DISC測評顧問引導師

高級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師

心理咨詢師(二級)

手繪8年的思維導圖分享者

978-7-111-62730-2-Chapter02-4.jpg

聯(lián)系“鄭耀波”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我們每天從一睜眼就開始接受幾乎無處不在的“信息浪潮”的沖擊。時代像一輛不斷加速的列車,讓人越來越難以看清窗外的風景。更快、更多、更高效、更系統(tǒng)……日益增長的龐大信息量,不斷對我們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看看現(xiàn)在的小孩就會明白,他們在當前年齡段的知識儲備和信息處理效率,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當年的我們,正如我們超越我們的父輩一樣。我們像一艘帆船,航行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上,乘風破浪,奮力前行,追趕著前方相對緩慢的船只,又被后方更快的船只追趕著,超越與反超交替上演。我們從未如此渴求一種高效的方法,讓我們能更快速地去閱讀、去傾聽,更深刻地去理解,更牢固地去記憶。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高效的思維和記憶工具,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以來,就廣受歡迎。近年來,思維導圖在我國越來越受追捧,無論職場還是校園,思維導圖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被大量運用,幫助著越來越多的人。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用法。工具本身非常好,但其使用效果同樣受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使用工具的人的影響。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如今,市面上關于思維導圖的教程、培訓課程琳瑯滿目、風格各異:有人說好;有人說一般;有人說沒用。如果你感覺沒什么用,其實并不是思維導圖這個工具不好、培訓課程不好或老師不好,而是由于個人風格和使用方式不夠匹配。

DISC簡快腦圖將DISC行為風格分析理論與思維導圖實戰(zhàn)技巧相融合,圍繞效率這一關鍵要素,幫助我們快速找到適合自己行為風格的學習和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使我們簡單、快速地掌握思維導圖實用技巧。

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念篇,分享我對思維導圖的理解和認識,包括如何遇見思維導圖、為什么要堅持手繪,以及思維導圖的起源和探秘。

第二部分是技巧篇。介紹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我將思維導圖的核心原則和技巧與DISC行為風格理論相結合,融合精煉成四個步驟和方法,每一步驟對應D、I、S、C中的一項特質。該篇主要介紹如何運用這四種特質繪制屬于自己的思維導圖。

第三部分是效率篇。結合我個人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介紹為什么一定要做到視覺化,如何在“顏值”與“效率”之間尋求平衡,并分別面向D、I、S、C四種行為風格給出加速建議,幫助大家快速成圖。

一、概念篇:天才的創(chuàng)意、凡人的利器

很多人對思維導圖并不陌生,但卻對究竟什么是思維導圖、它可以用來做什么、什么人適合學習思維導圖等問題沒有準確的認識。

1.什么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顧名思義,有思維、有圖形、有引導,簡單來說就是:用圖形的方式引導和呈現(xiàn)思維。

我們也可以很方便地在網(wǎng)絡上找到思維導圖的描述和定義:思維導圖是一種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表達發(fā)散性思維,利用圖像促進和輔助思考的工具。

而我通常喜歡這樣來描述思維導圖的概念,它是:聚焦一個主題,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提煉關鍵信息點,并通過線條引導展現(xiàn)知識結構的思維工具。

是不是還有點復雜、有點繞口?有沒有更簡單的?有!這句話非常準確地描述了思維導圖的本質特點:結構化思考,圖形化表達。

2.遇見思維導圖——我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觸思維導圖是2012年在上海參加一個培訓。培訓過程中有很多次分組研討環(huán)節(jié),老師給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問題,要求小組成員在10~20分鐘內研究問題、探討原因、提出對策,并把得出的成果一條一條地寫在一張白紙上,由一位代表拿著紙站到講臺上發(fā)布小組的研討成果。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通常情況下,每個小組展示的白紙雖然內容不同,但形式相似:1、2、3、4……一行一行寫滿了字跡。看得多了,就會有一種千篇一律的枯燥感。

然而,就在第二天下午的一次分享中,有一個小組的分享徹底顛覆了我們所有人的認知。你們猜到了嗎?對的,這個小組的分享用了思維導圖。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可是2012年,當時思維導圖還沒有進入大眾視野,更遠遠沒有現(xiàn)在這樣流行。所以,當你習慣了千篇一律的、寫滿字的白紙時,眼前卻突然出現(xiàn)了一幅畫,五彩斑斕、美輪美奐,更重要的是,這幅畫還非常清晰地展現(xiàn)出所有討論的要求,層次清晰、觀點犀利。

于是,在全班同學的強烈要求下,利用當天晚上的休息時間,這位畫思維導圖的同學(在我們眼中他已經(jīng)是老師了)給我們做了第一次關于思維導圖的主題分享。從那次分享開始,到培訓結束,我深深記住了一個名字——思維導圖,也深深記住了這位同學——上海的邵長文老師,感謝他把我?guī)肓怂季S導圖的大門!如今,很多年過去,那次培訓的內容已在我的記憶中漸漸模糊,而初見思維導圖的這個場景仍然歷歷在目。

這些年來,我通過各種書籍、課程,不斷研究、學習和運用思維導圖,試過很多種方法,用過很多種軟件,探索著各種場景運用思維導圖,如讀書、開會、寫作、演講、授課、做方案、引導討論等。這一過程中遇到過不少困難,也有過很多困惑,最終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高效方法,也就是DISC簡快腦圖。時至今日,我畫過的思維導圖已經(jīng)有數(shù)百張(不算草圖和軟件繪圖,只算手繪成圖并且歸集成冊的)。

對思維導圖,我最大的感受是:神奇。我是做培訓與發(fā)展工作的,參加培訓課程的機會較多。當我把思維導圖運用在聽課做筆記上時發(fā)現(xiàn),只要看著思維導圖,就幾乎能夠完完整整地復述老師所講的全部內容,包括細節(jié)。我還發(fā)現(xiàn),一旦開始畫思維導圖,在課堂上就非常容易進入一種思維活躍、專心致志、高效吸收和理解的狀態(tài),接近于現(xiàn)在所說的“心流”。

這些年來,思維導圖一直陪伴著我的學習和成長,它強大的功效從未讓我失望,而且還帶來很多額外的驚喜。比如,從2014年起,我開始受邀講授思維導圖的課程;又比如,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信息處理方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類似的提升和改善還有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不只是我,思維導圖還幫助了身邊很多的朋友,用我妻子的話來說:“如果讀書的時候學會這個就好了,可能整個人生都會不同。”雖然時間無法倒回,但我們仍然可以立即開始:“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25年前,其次是現(xiàn)在。”

3.思維導圖探源

根據(jù)簡書作者貝拉show在《思維導圖起源》一文中的研究,思維導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諸如公元3世紀的波菲利之樹、卡西奧多羅斯關于《圣經(jīng)》大綱的結構圖(見圖1-1)等。

978-7-111-62730-2-Chapter02-5.jpg

圖1-1 卡西奧多羅斯關于《圣經(jīng)》大綱的結構圖

資料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7892451.

雖然在人類的智慧歷史上很早就出現(xiàn)了借用圖形化的力量以結構化的方式來呈現(xiàn)復雜內容和思維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更多屬于少數(shù)人,甚至是少數(shù)天才的奇思妙想,而并未得到系統(tǒng)的梳理、總結并形成系統(tǒng)理論。直到1974年,東尼·博贊(Tony Buzan)在他的《啟動大腦》一書中提出這一概念,并在他所主持的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劇集《使用你的大腦》(Use Your Head)節(jié)目中第一次向受眾介紹了“思維導圖”(Mind Map)一詞,隨后,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不斷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追捧,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運用。東尼·博贊和他的兄弟巴利·博贊合著的“思維導圖”系列圖書,也成為全球印刷量達1000萬冊以上,影響了超過2.5億人的經(jīng)典教材。東尼·博贊也被譽為思維導圖的創(chuàng)始人。

4.你可能只用了不到50%的大腦功能——思維導圖原理探秘

思維導圖最早是作為輔助學習的一種筆記方法和記憶技巧加以應用的,隨后,由于其易用性和有效性,它被快速拓展到更多應用場景,成為一種高效的思維方法得到廣泛傳播和應用。有趣的是,這種廣泛應用正好表明在大量場景中人們都存在共同的思維痛點:面對復雜、單調、枯燥的大量信息的轟炸,大腦非常容易疲憊、困倦甚至煩躁,思維開始停滯,創(chuàng)意開始枯竭,即使通過香煙、茶、咖啡等進行刺激也收效甚微,于是,教室、圖書館、會議室都成了最容易看到人們午睡、打盹的場合。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是因為我們對大腦的運用不夠充分。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里博士通過著名的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因此在1981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左右腦分工理論講的是大腦的左右兩個半球在功能性上各有側重,即:

左腦,又稱抽象腦、學術腦,處理邏輯、語言、數(shù)學、文字、推理、分析等。

右腦,又稱藝術腦、創(chuàng)造腦,處理圖畫、音樂、韻律、情感、想象、創(chuàng)意等。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該理論并不是說左右腦存在物理上的絕對區(qū)分,千萬不要誤以為左腦就只有左腦的功能,右腦只有右腦的功能。其實,大腦是一個整體,正常人的左右腦時時刻刻都在共同運作,而且每一側的大腦半球其實都具備完整的所有功能,只是在處理不同的信息時,某一側大腦會表現(xiàn)得更加敏感和迅速,我們往往也更習慣于使用該側大腦來處理對應的信息。因此,左右腦才在功能性上各有側重,分別在不同領域占據(jù)優(yōu)勢,但并不絕對。

根據(jù)這一研究結果,我們慣用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做筆記的方式,是嚴重偏向左腦而忽略右腦的。從學員的兩份筆記可以發(fā)現(xiàn),在學習和記錄過程中,我們調動的是文字、邏輯、語言、分析等功能,并且按照既定的規(guī)則(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進行線性記錄,而右腦的功能完全沒有用到。這樣的方法不僅枯燥無趣,難以記憶,而且大量的信息會埋沒關鍵點和重點,給回顧內容增加了大量的思維負擔,單一的色彩和形式也容易抑制思維、催眠大腦。更重要的是,我們空有潛力巨大、運算能力遠超普通計算機的生物電腦,卻僅僅只發(fā)揮了它不到50%的性能。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舉個例子,計算機是模擬人腦的科技產(chǎn)物,俗稱電腦,它的核心運算部件是CPU,能夠快速處理非常復雜的運算。近年來,隨著圖形技術的興起,除了CPU,又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硬件——顯卡,顯卡通過GPU專門進行圖形的處理。GPU不能處理復雜的運算,卻能夠調整處理大量的簡單運算,因此在圖形運算上具有極強大的能力。如果把CPU比作人類的左腦,那么GPU就是人類的右腦。如果想要了解只用左腦會造成多大的浪費,請想象在拔掉顯卡的情況下,讓電腦運行一個畫質很高的大型游戲,一定會卡得讓人跳腳(請忽略硬件檢測等設置,假設游戲能夠啟動運行)。

大家還記得思維導圖的概念嗎?或者還記得那句經(jīng)典的描述——結構化思考,圖形化表達嗎?結構化思考對應左腦,圖形化表達對應右腦,所以,用好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就能夠幫我們找回“扔掉的顯卡”,而且升級到“最新配置”,從而讓我們的大腦得以發(fā)揮出全部性能。

延伸閱讀——關于三層腦理論

大腦是人類最神秘、最復雜的器官。人類對大腦的相關研究一直在持續(xù)進行。除斯佩里博士外,另一位美國神經(jīng)生理學家麥克林(P.D.Maclean)提出了三層腦理論,根據(jù)大腦結構,將大腦由內到外劃分為爬蟲腦、哺乳腦、靈長腦三層:

原始腦——爬蟲腦——本能腦。

舊腦(大腦舊皮層)——哺乳動物腦——感性腦。

新腦(大腦新皮層)——靈長動物腦——理性腦。

雖然斯佩里和麥克林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和結構,但是他們的理論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都從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對大腦的功能進行了研究和區(qū)分,都認為大腦存在不同的功能性區(qū)域,分別在感性、理性方面具有優(yōu)勢。

5.“會而不用”的迷思

如今,思維導圖已成為一款流行的工具,相關書籍琳瑯滿目。對思維導圖的愛好者來說,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奮的事情。然而,我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每當說起思維導圖,知道的人很多,學過的人卻不多;在學過的人之中,會畫的人很多,而真正在使用的人不多,甚至很少。比如,有時跟人聊天說到思維導圖,很多人都說“我知道”“我學過”甚至“我也在畫”,然后我就很開心地問他們:“那你最近畫過什么,可以讓我看看學習一下嗎?”結果大多數(shù)人的回答會是:“哎呀,最近沒怎么畫了。”

這種現(xiàn)象讓我備感困惑。這么好的一個技能(或者叫工具),為什么很多人明明“會”,但就是“不用”?是他們沒有感受到思維導圖神奇的效果,還是有什么障礙在阻擋他們使用?說句略顯尖銳的話:如果學了技能又不用,那跟沒學有什么兩樣?

于是,我找了一些熟悉的人,問他們這個問題,發(fā)現(xiàn)主要有三個原因:理解有誤、太費時間和我不會畫畫。

(1)理解有誤。

有人認為,思維導圖就是畫一個圖形化的目錄或者提綱。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一位朋友說他家孩子所在的小學在教思維導圖。正好他小孩就在旁邊,我就問孩子:“學了后感覺怎么樣?有沒有效果?”結果那個小男孩用很不屑的表情對我說:“沒啥用,就跟美術課差不多。老師要我們把課程的每個單元或者每門課的目錄畫成思維導圖,麻煩死了。”

聽完這話,我頓時覺得他說得太對了。思維導圖如果只是用來畫目錄的話,那就真的和美術課沒什么兩樣。畫目錄嘛,不就是把書的目錄圖形化嗎?照著書上的文字目錄,畫一個圖形的目錄就是了。至于這個過程的學習、理解、思考、邏輯,通通都沒有。只有完成任務,交作業(yè)。然而,如此教學下的思維導圖并不是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重點是思維,而不是圖形;畫的是自己的知識,而不是別人現(xiàn)成的東西。退一萬步講,即便記錄別人的內容,也應該是呈現(xiàn)自己對內容理解的成果。離開了思維的過程去照抄現(xiàn)成文字來畫圖,那真的就“跟美術課差不多”了。

(2)太費時間。

這種情形也特別常見。如果你學過、畫過思維導圖,請思考一個問題:你統(tǒng)計過自己畫思維導圖所需的時間嗎?如果要畫出一張詳細、完整、漂亮,讓你迫不及待想要發(fā)朋友圈的思維導圖,是需要1小時、2小時、3小時還是更多?相信你的答案不會靠前,只會靠后。

必須看到的一點是,畫一張精美的思維導圖是相當耗費時間及精力的。在生活節(jié)奏、工作節(jié)奏都非常快的今天,投入2~3小時去畫一張思維導圖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時間成本太高,耗費不起。這是我的切身體會,也是我為什么要研究DISC簡快腦圖的原因。使用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能夠讓我們掌握快速完成思維導圖的實用技巧,即:只要完成了內容要點的記錄(與學習時間、閱讀時間同步,無須額外投入時間),僅需30分鐘就能完成一幅思維簡圖,這樣的成果已經(jīng)足以應對80%的應用場景。有必要時,再在思維簡圖的基礎上投入1~2個30分鐘進行迭代升級,就能完成一幅精美的思維導圖。

(3)不會畫畫。

這個理由非常合理,但并不是事實!回憶一下我們的童年,有沒有在墻壁、桌椅甚至課本上涂鴉的經(jīng)歷?回想一下關于人類文明的起源,簡陋的壁畫、象形文字……其實我們每個人天生就具備畫畫的能力,我們能夠運用圖畫的年齡要遠遠早于運用文字的年齡。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需要處理事務數(shù)量的增加,大多數(shù)人逐漸遺忘和忽略了畫畫的樂趣。我在2014年參加了一個在線的繪畫愛好小組,堅持打卡40多天,就能夠畫出看上去還不錯的簡圖(當然不是以專業(yè)的標準衡量,而是在常人眼中“用于簡筆畫和示意圖已經(jīng)足夠”)。我特別喜歡小組的一句口號:“畫畫不需要基礎,愛畫才是基礎。”我相信,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對于思維導圖而言,其實并不需要我們畫得多好,千萬不要用書本插圖或商業(yè)海報中的圖例來要求自己,因為思維導圖首先是畫給自己看的。當然,如果你擅長繪畫,那會是你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請盡情發(fā)揮吧!

二、技巧篇: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

如前所述,DISC簡快腦圖是幫助我們快速、高效完成思維導圖繪制的實用技法。這一技法具體包含哪些內容?下面做簡要介紹。

1.思維導圖是否與DISC有關系

通過圖1-1,可以看出思維導圖包含以下元素:

·一個中心:中間、醒目、圖形、主題,整張圖的核心。

·放射性結構:從中心向四周延伸,分支填滿紙張。

·文字:關鍵詞或短句星羅棋布,像掛滿枝頭的果實,像夜空中的點點繁星。

·圖形:中心圖、小圖標、符號甚至圓圈,讓畫面生動、精彩。

·色彩:單色、雙色、三色、多色,好的搭配賞心悅目。避免使用區(qū)分度不高的淡色。

·線條:曲線而非直線,粗細變化、連貫不間斷、分叉和延伸。

·信息量:可能會十分密集,也可能疏密有度。取決于主題和畫圖人的認真程度。如果畫出的圖顯得十分稀疏,往往說明這一主題有價值的東西太少,可以用更多圖形來平衡布局;如果一個主題需要展現(xiàn)的東西太多,如有密集恐懼癥,建議分多張來畫。

在學習DISC以前,一堆元素在我看來各不相干;學習DISC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隱含著DISC的密切關聯(lián):

·圍繞一個中心主題,集中精力,聚焦目標,這是D型特質;在思考或記錄的過程中,將每一個信息段提煉成簡潔的關鍵詞或短句,用最少的文字高效地表達和記錄,這也是D型特質。

·將這樣的過程重復多次,耐心地,盡量完整、全面地記下每一個點,這是S型特質。

·在寫下第一個詞時,心中就要對整體布局有所思考。當記錄完成后,要細致梳理信息點之間的層次、結構和邏輯關系,用線條把它們準確地呈現(xiàn)出來,這是C型特質。

·將中心詞畫成一個醒目并具有代表性的圖形,用隨心所欲的色彩,為重要的信息點畫出充滿創(chuàng)意的圖像,通過美化線條和色彩,讓整個筆記成為一個整體的圖像,這是I型特質。發(fā)現(xiàn)了嗎?每一個特點和元素,都正好匹配DISC的一種行為特質。一開始,我以為是巧合,后來發(fā)現(xiàn)不是,這是科學性的必然。因為D、I、S、C是對人行為風格特征的分類,而行為傾向性的背后是思維的傾向性,所以,DISC不僅描述了行為的特質,還在一定范圍內描述了思維的特質。而思維導圖本身就是模擬和呈現(xiàn)思維過程的工具,所以,它的每一個特點幾乎都是在呈現(xiàn)思維的特點,當然能與DISC高度匹配了。

因此,結合D、I、S、C四種特質,我對思維導圖的畫法進行了重新梳理、提煉,形成簡潔快速的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雖然思維導圖的應用場景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通。為便于學習和運用,下面以最常見的“筆記”的場景為例來介紹。只要掌握了DISC簡快腦圖的基本方法,就自然能夠拓展到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多種場景進行應用。

2.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

在開始繪制之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必不可少的兩件物品是筆和紙。只要有這兩樣,就可以開始畫思維導圖,也足夠完成一張思維導圖。當然,如果你想畫得更加美觀,想用更多的色彩來激發(fā)大腦的活力,那就多準備幾支彩筆。至于紙,可大可小,可方格可空白,比如最常見的A4紙。

這里有一個加速秘籍,沒有學習過思維導圖的人常常會容易忽略,那就是:請把紙張橫向放置。也就是把我們習慣豎版使用的A4紙旋轉90°,改為橫向。原因有兩個:一是這樣更符合視覺習慣。看電影我們要看寬屏,拍風景照我們要用全景,紙張橫向放置能讓我們獲得更寬闊的視野。二是更符合書寫習慣。相信絕大部分人都習慣從左到右橫向書寫,所以橫向放置的紙張更加方便書寫,能讓我們更充分地利用空間。

(1)D型特質——聚焦主題,提煉重點。

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的第一步是調動聚焦目標的D型特質,聚焦當前想要記錄的主題,用精簡的文字寫在紙的正中。如果你已經(jīng)想到了很好的中心圖像,可以花點時間把它畫出來;如果暫時還沒有好的中心圖像,可以先不畫,用簡快的方式畫一個橢圓即可,等想到了好的中心圖像再補畫上去。對像我一樣不太擅長畫畫的人來說,要想象一個貼切的圖形并且畫出來,是相當費神和費時的,如果在一開始就憋著畫,往往會大大降低我們完成思維導圖的效率。當然,如果你是繪畫高手,那就不用在意,盡情地畫就好了。

這一步看上去簡單,其實也有一個隱藏的加速秘籍。寫主題的時候,請認真思考字詞,做到簡短而精準,既不要偷懶直接照抄課程或書籍的標題,也不要草率地隨意寫幾個字,因為這不僅是畫思維導圖的第一步,也是調動我們整個大腦聚焦主題的預熱過程。建議在這一步認真思考、精準用詞,在寫字和畫圖或畫圓圈時可以刻意慢一些,創(chuàng)造一種儀式感,讓自己更加專注和投入。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一步慢一點,對思維整體效率的提升會有很大幫助。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是在通過這樣的“儀式”給自己一個正向的心理暗示。

主題畫好,就進入記錄的階段了。我們調出耐心、專注的S型特質,來認真地傾聽、仔細地閱讀,但是別忘了,在記錄的時候,請記得調出關注重點、直奔主題的D型特質,問自己:這一段的核心是什么?用D型特質提煉最具代表性的關鍵的詞句,形成信息點,再記錄到紙上。

(2)S型特質——耐心記錄,全面完整。

DSCI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的第二步是調動耐心細致的S型特質。耐心、縝密,又充滿毅力的S型特質不僅能幫助我們專注傾聽和閱讀,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專注地梳理和提煉每個需要記錄的信息點,并書寫到筆記中,讓記錄詳細且完整。

這里同樣有一個加速秘籍,也是很多人經(jīng)常感到困惑的細節(jié)。那就是先畫線再寫字,還是先寫字再畫線,還是寫一段字、畫一段線,抑或畫一段線、寫一段字?不同老師或者說不同流派經(jīng)常有不同的說法。我經(jīng)過反復嘗試、驗證和對比發(fā)現(xiàn),先寫字,然后在階段性完成記錄甚至全面完成記錄后再一次性畫線是最簡單和高效的方法。理由是:第一,畫線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需要回到主題、上一級關鍵詞或前一個信息點,容易干擾甚至打斷快速記錄的節(jié)奏;第二,我們通常會使用多種色彩繪圖,線條和文字會使用不同的色彩,有時為了區(qū)分不同模塊,還會給每一個模塊的線條使用不同的色彩,如果邊寫字邊畫線,就會遇到頻繁換筆的問題,而先寫字再統(tǒng)一畫線,效率會大大提高。

(3)C型特質——梳理邏輯,呈現(xiàn)結構。

DSCI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的第三步是調動注重邏輯、嚴謹準確的C型特質。當我們歷盡艱辛,但也充滿成就感地完成了信息的記錄之后,就進入工作量相對輕松但卻更加燒腦的結構呈現(xiàn)環(huán)節(jié)。如果你采用了前面建議的“寫完字再畫線”加速秘籍,這時,面對的應該是一張星羅棋布的、寫滿了信息點但還沒有任何線條的筆記草稿。這時,面對整張筆記,站在全局視野下梳理出信息點的層次和結構,用橢圓強調一級大綱,然后從中心主題出發(fā),用較粗的線條連接到一級大綱;接著,用中等粗的線條連接到二級大綱,可以用較細的橢圓或半包圍的線條進行適當強調;最后,用普通的、較細的線條連接到末梢的信息點,如此,所有信息的結構就呈現(xiàn)出來了。由于整個過程都在調用嚴謹準確的C型特質,會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記錄時的錯誤或遺漏,這時直接改正、補充即可,這也是思維導圖的一大優(yōu)點——非常便于調整、隨時可以補充。

這里的加速秘籍是:選好你想要的線條顏色,先用最普通的線條,一筆畫成的那種,把所有結構畫出來,然后再分別對各級大綱進行標注和加粗。

(4)I型特質——添加色彩,創(chuàng)意圖形。

DSCI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的第四步是請出內心那個充滿想象、創(chuàng)意無限的I型特質。經(jīng)過前三步的繪制,我們的思維導圖已初步成型,接下來就是最有趣也最具挑戰(zhàn)性的一步:添加圖形。如果你在第一步?jīng)]有畫出中心圖像,那么現(xiàn)在就是補畫的好時機。同時,請回顧整張思維導圖的內容,在你認為重要的關鍵信息點(不一定是大綱)旁邊,根據(jù)信息點的內容,創(chuàng)作代表性的圖形。如果你像我一樣不太擅長畫畫,可以畫一些簡易的圖標。在這一步驟,你可以盡情發(fā)揮創(chuàng)意和想法美化你的作品。比如:為大綱標注序號;用不同色彩的線條標注信息點之間的額外關聯(lián);畫出不同色彩的邊框;讓不同的模塊區(qū)分得更加明顯;甚至添加自己獨特的花紋或圖案;等等。美化到何種程度,呆視你的心情和時間而定。

這里也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加速秘籍,由于內容較多,放在接下來的效率篇單獨介紹。

好了,經(jīng)過以上四個步驟,一張完整、豐富、靚麗多彩的思維導圖作品已初步完成。最后,別忘了最重要的一步——寫下你的名字。

三、效率篇:要顏值,更要效率

運用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我們可以基本完成一張思維導圖作品,而如何高效又漂亮地繪制思維導圖,是接下來重點介紹的內容。

1.效率的關鍵:額外時間

繪制一張思維導圖所需的時間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基本時間和額外時間。

基本時間是將所有內容以要點形式記錄到筆記上的時間。所需時長與學習進度同步,取決于學習內容的多少和學習時間的長短,類似于日常邊學邊記筆記的過程。

額外時間是為了把筆記繪制成思維導圖,在基本時間之外額外投入的時間,通常為1~3小時。DISC簡快腦圖重點針對的就是對這部分時間進行“提速增效”,幫助我們更好地控制時間,掌握用30分鐘完成思維簡圖、60~90分鐘畫出精美思維導圖的技巧。

這些技巧已經(jīng)通過加速秘籍的方式,在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中有所介紹。一般而言,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各步驟的時間分配情況如下:

D型特質——聚焦主題,提煉重點:這一步需要額外時間,但也非常簡單、快速,數(shù)分鐘即可完成。

S型特質——耐心記錄,全面完整:這一步是基本時間,與學習進度同步。

C型特質——梳理邏輯,呈現(xiàn)結構:這一步需要額外時間,根據(jù)熟練程度通常需10~30分鐘。在熟練運用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之后,甚至可以利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碎片時間,與學習進度同步完成思維簡圖,實現(xiàn)額外時間的零耗費。

I型特質——添加色彩,創(chuàng)意圖形:這一步耗費80%的額外時間,也是實現(xiàn)簡、快的關鍵所在。

2.必須畫畫嗎

很多人都問過我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非要這么麻煩地畫畫,不畫行不行?答案是:當然可以。只要你愿意損失思維導圖一半的效用和價值。無數(shù)科學研究都已經(jīng)證明,圖形對于大腦的刺激遠遠超過文字信息。一圖值千字,如果把一張示意圖和一張寫滿字的紙放在你面前,你第一眼會注意哪一張?更愿意看哪一張?一定是示意圖。同時,思維導圖的一大效用是加深理解和增強記憶。將關鍵信息圖形化的過程看似沒多大用處,其實卻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就像在DISC簡快腦圖四步繪圖法第一步中的加速秘籍提到過的儀式感,圖形化是一種更強大的儀式,能夠把關鍵信息變成堅實的“支柱”,加固我們對整個主題的理解和記憶。做過圖形化的思維導圖和沒有做過圖形化的思維導圖,差別不僅僅體現(xiàn)在外觀上,更大的差距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

3.圖形化加速秘籍

我不是一個擅長畫畫的人,所以對畫畫所耗費的時間深有體會,我相信大部分人也是如此。所以問題來了:一張思維導圖圖形化到什么程度合適?這里有四條加速秘籍供參考,分別對應D、I、S、C四種類型的特質:

(1)D型特質——服務目標。

看這個主題本身的價值,以及對你有多重要。如果主題干貨不多、價值不大,那么只畫少數(shù)需要記憶和掌握的重點就夠了;如果主題非常有價值,或者對你很重要,那必然會有很多重點,需要盡可能多地圖形化,并且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多畫、美化。

(2)I型特質——良好心態(tài)。

把畫圖當作游戲,要愉快地玩耍。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這是促進聯(lián)想和激發(fā)創(chuàng)意的最佳狀態(tài)。

(3)S型特質——耐心寬容。

畫畫時不要一味求簡、求快,要緩慢而有耐心。不必糾結于美丑,作為非專業(yè)人士,我們不追求藝術性,大可將標準放寬一些,除非你接的是商業(yè)訂單。實際上,你自己覺得很丑的作品,在別人看來可能其實還不錯。大部分人都畫得比自己以為的更好。請記住:畫畫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加深印象。從這個目的出發(fā),慢就是快。

(4)C型特質——時間管控。

時間永遠是有限的,時間成本是人生最大的成本。我們應當對制作思維導圖所花的時間有所規(guī)劃,在制作過程中進行有效控制,使效率最大化。我的經(jīng)驗是:對于普通主題的思維導圖,美化時間不超過30分鐘;重要主題的思維導圖,美化時間不超過60分鐘。

如果對圖形化感到非常棘手,這里還有一條非常簡單實用的加速秘籍:模仿。我們處在一個圖形資源異常豐富的時代,生活中隨時留意一下,到處都是可以學習的圖標:路牌、雜志、廣告、商品……我們手機上也有無數(shù)可以借鑒的圖標:微信、麥克風、天氣、健康,等等。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參考。我們可以從模仿最簡單的圖形和圖標開始,經(jīng)過一些練習和積累,很快就會有顯著的提升。如果想提升得更快,還有很多線上、線下課程,以及各種訓練營。因此,圖形化其實不難,只要你愿意去畫。

4.隱藏彩蛋:記憶的秘籍與復習的游戲

為什么說思維導圖能夠提升3~5倍的學習效率?原因很簡單,就在于兩個字——復習。說得更具體一些,思維導圖其實是一個復習的游戲。

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講的是人類接收到信息后是如何快速丟失、遺忘的。遺忘曲線同時也告訴我們,加深記憶的關鍵是復習。而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除了要求運用圖形、激活大腦,它還是一個設計精巧的“復習的游戲”。

一起回顧一下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

D型特質——聚焦主題,提煉重點。

S型特質——耐心記錄,全面完整。

完成這兩步,我們已寫完所有信息點的筆記,實際上已進行了一次完整的學習。也就是說,此后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復習、回顧和加深印象。

C型特質——梳理邏輯,呈現(xiàn)結構。縱觀全局,思考信息點之間的關聯(lián)和層次,是復習;用細線畫出結構,是復習;用橢圓突出一級大綱、二級大綱,是復習;加粗線條,還是復習。

I型特質——添加色彩,創(chuàng)意圖形。關鍵點的圖形化,是復習;美化各個部分,是復習;添加個性化的創(chuàng)意,是復習;補畫中心圖好像不是復習,但經(jīng)過前面的所有步驟,這時的中心圖對你而言已經(jīng)不只是標題和幾個字,而是連接整個主題所有內容的核心,所以,畫中心圖的過程,也是復習。

不妨算一算雖然畫一張思維導圖可能比普通記筆記多花一些時間,不熟練的大概需要2小時,熟練的話完全可以控制在1小時以內,但是這多花的1~2小時可以讓你對整個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效果翻倍,甚至3倍、5倍。因為在多花的時間里,你不僅又學習了一遍,還復習了很多遍。這就是思維導圖的核心精髓,也是其為何高效的秘密所在。

作為一位學習和運用思維導圖多年的實踐者,我認為思維導圖不僅是一個好用的工具和方法,還具有更多、更大的遠期價值,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我們升級思維算法和搭建知識體系,其效用不在一時,而在一世。前面的很多加速秘籍都是針對具體的步驟和細節(jié),最后這四句貫穿始終的簡快口訣送給大家:

D:明確主題,目標驅動

I:找到樂趣,激發(fā)創(chuàng)意

S:耐心細致,保持專注

C:梳理邏輯,管控時間

愿DISC簡快腦圖成為你終生成長的加速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淅川县| 姚安县| 兴山县| 广元市| 曲沃县| 峨眉山市| 宝山区| 玛多县| 临漳县| 永吉县| 稻城县| 岳普湖县| 唐河县| 启东市| 合山市| 清丰县| 滕州市| 滦平县| 怀安县| 闽侯县| 伊宁县| 洛南县| 阿图什市| 敖汉旗| 保亭| 清远市| 土默特右旗| 梅州市| 纳雍县| 金川县| 宁国市| 黔西| 泰宁县| 迁西县| 井研县| 邵阳市| 青铜峡市| 南陵县| 广安市| 绥德县|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