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建引領力與基層治理八講
- 滕玉成 臧文杰
- 3253字
- 2021-06-28 11:00:29
二、基層治理的轉型與著力點
(一)基層治理的轉型
基層治理既要解決上述痛點、難點問題,又要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必須在新時代實現轉型發展,這就需要進行全面系統的頂層設計。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在明確了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社會治理體系需要強化的內容,第一次提出了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理念:“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決定》還明確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邊疆治理,推進興邊富民。”這既是關于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戰略部署,也是對基層社會治理轉型提出的科學的、系統的、全面的頂層設計。
(二)基層治理轉型的著力點
通過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解讀,可以發現基層治理轉型包括以下十個方面的關鍵著力點。當然,這十個方面也是基層治理轉型的基本標志。
1.完善“七位一體”的社會治理體系。一是黨委領導。指黨委承擔著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角色,統籌總攬全局。二是政府負責。指政府是黨的基層治理相關方針政策的落實負責人、政策執行者。三是民主協商。不同治理主體之間必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價值與利益差異以及思想觀念分歧,從而要求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府將行政化的治理習慣轉向運用民主協商方式。四是社會協同。要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同治理功能和行業協會的自律功能,實現政府與其他治理主體的協同治理。五是公眾參與。公眾參與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同時也是基層治理的一種方式。六是法治保障。隨著不同治理主體的參與,公私之間的界限更趨模糊,責任也難以界定,需要通過法治力量規范政府和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以及社區居民等治理主體的參與行為。七是科技支撐。指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硬件保障,無論是民主協商,還是公共服務,都需要通過科技手段實現治理的專業化、科學化、精準化和智能化。
2.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共同體不同于人們常說的組織,組織是剛性的、具有等級層次性,而共同體是柔性化、扁平化的,不僅包含圍繞集體目標而開展的集體行動,也包含集體的公共生活,強調基于共同體內共同生活場域與生活體驗所形成的強烈的集體認同感、歸屬感、依賴感。共同體強化個體對共同體內部公共事務和集體行動的自覺性、主動性,更容易催生出投身公共服務的公共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利他品格。我國基層治理轉型就是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3.完善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基層治理需要共同參與,無論是群眾性自治組織,還是群團組織、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基層群眾的廣泛參與是前提。因此,參與基層治理,無論是社區居民以個人身份的參與,還是以公職人員的職務行為參與,抑或是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的組織參與,都需要暢通且多元的制度化參與渠道,唯此才能夯實堅實的群眾參與基礎。該制度化渠道建設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基層治理轉型的成敗。
4.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自治、法治、德治是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的不同治理方式。自治屬于社區的范疇,法治屬于國家的范疇,德治屬于社會的范疇,三者互為補充、互相銜接、缺一不可,都在黨組織的領導之下。其中,自治是基礎,法治是根本,德治是引領,黨組織的領導是前提。這既是由黨的地位、宗旨決定的,也是由基層治理轉型的艱巨性和內在要求決定的。一方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政宗旨,因此,要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另一方面,基層治理轉型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堅強的領導核心,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同時具備這樣的意愿和能力。
5.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衡量基層治理的成敗關鍵之一是社區治理的效果。因為社區是基層治理最基礎的單元,這塊治理的“責任田”,需要精耕細作。城鄉和社區治理好了,基層治理的基礎也就打牢了,也就不會出現“地動山搖”的危險。近年來,通過在社區合理設置治理網格,組建網格員隊伍,初步形成了網格化管理與服務的運行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效果。在基層治理轉型中,網格化管理與服務機制大有作為,還有較大的提升余地。
6.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基層治理是他治、自治、共治的有機統一。其中他治是指政府治理,自治是指居民自治,共治就是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在自治與他治、共治的關系上,他治、自治是充分條件,共治是必要充分條件。其中,政府治理仍然是最基礎、最關鍵的治理主體和治理方式,但僅有政府治理是不夠的,只有他治加上自治才可能實現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所以說他治、自治是實現共治的充分條件,有了這個條件,共治的條件基礎才是完備的。實現基層治理轉型,需要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進而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7.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全國內地總人口14000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0%,這是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大關,市域社會治理的任務愈加艱巨。因此,必須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緩解城市的治理壓力。實際上,若要根除當前基層治理中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僅僅針對社區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市域層面統籌謀劃、規劃實施一個城市的治理現代化建設。
8.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無論是從基層干部的角度,還是從城鄉和社區居民的角度,基層治理的有效展開,都必須依靠充足的基層資源。基層資源短缺是長期制約基層治理、也是決定新時代基層治理轉型的重中之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中再次凸顯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因此,實現社會治理和服務資源的重心下移,既有助于減輕基層干部的負擔,讓他們將更多的時間精力聚焦在基層治理服務主責主業上,也有利于充實基層的資源保障,滿足基層群眾的需求。
9.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建設在教育引導家庭成員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家庭責任的同時,還承載著獨特的社會功能,比如影響輻射周圍人的思想觀念、處事方式和品格修養等。我國深厚的家教家風資源、近幾年全國各地涌現的眾多實例都是明證。所以,在基層治理中,需要繼續發揮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作用。
10.加強邊疆治理,推進興邊富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球化、市場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邊疆地區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利益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再加上受地緣政治環境的影響,邊疆地區社會內部矛盾日益嚴峻。因此,邊疆治理直接關系到邊疆的穩定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邊疆地區經濟社會充滿活力既有利于民族團結,也有利于實現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此外,基層治理轉型也迫切需要加強邊疆治理,從而不斷推進興邊富民,維護國家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