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英文雙語版)
- (美)彼得·德魯克
- 2460字
- 2021-06-24 11:30:04
推薦序四
我們該需要怎樣的創新
魏江院長新譯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就要付梓出版了,我十分高興,一則我對德魯克這本書情有獨鐘,曾多次介紹和講解書中的觀點,二則魏江和我同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執教,不過他是院長,我是兼職教授,我對他的探索和治學精神十分敬佩。浙大管理學院20多年前就開始引入創新概念并進入深入研究,魏江教授又是研究創新的核心學者,以他對創新的理解,由他重譯《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定會帶來不少新意,也會更加逼近德魯克先生的真實見解。所以當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找到我,希望我為此書寫一段100字的推薦語時,我很愿意自告奮勇寫篇序,說說我的想法,同時也推薦一下這本書。
德魯克先生是管理大師中的大師,是他把管理真正確立為一門學科的。而在1985年,他卻筆鋒一轉,出版了《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這本書,這是很耐人尋味的事情。我常在讀他這本書時陷入迷思,我在想,德魯克當時一定是想把創新也發展成一門學科吧。這再也無法向他本人求證了,但我還是不禁對書的立意、觀點、結構遐想不止。而讓人欣慰的是,今天中國各大學校大都設立了創新創業學院,我想德魯克先生在天之靈一定十分欣慰。
這本書從英文版出版至今已36年,但如果我們認真去讀,仍會覺得許多觀點就像針對發生在昨天的事情,它們歷久彌新,讓人不由心生感慨,大師畢竟是大師。
德魯克先生研究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是奔著問題來的,他首先從美國的經濟發展入手。著名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論,也就是經濟長周期理論,講到每50年一個周期,戰后1945~1965年西方經濟經歷了快速發展,而1965年后,歐洲出現了衰退,但美國卻反其道而行之,1965~1985年出現了驚人的繁榮。德魯克發現,出現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正是美國用創新經濟取代了管制經濟。而縱觀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正式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2~2012年這20年間,我國經濟以兩位數的速度飛速增長。從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而化解經濟下行壓力的辦法就是中央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點既讓人想到中美經濟發展的相似性,也讓人想到德魯克先生論述的創新經濟的穿透性。
德魯克先生對創新有很多獨特的觀點。比如,他認為創新要有目的地進行,不能盲目,有目的地創新可以降低90%的風險;再比如,他認為創新不僅是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也都可以創新,在美國,高科技對社會的貢獻率只有1/4,他認為商業模式創新大都是零科技,但創造了財富和價值;還比如,他認為企業不能只重視創新,如果沒有好的管理,創新也會毀于一旦。他舉了當年愛迪生的例子,愛迪生是個大發明家,也很會講故事吸引基金投資者,但愛迪生認為企業就是“技術+資本”,他不相信管理,不聘請職業經理人,結果他開辦的7家企業全都經營不善,最后他本人也被基金投資者趕出了公司。即使到了今天,我們重溫德魯克先生的這些創新思想,而后開始有目的的、有效的、高質量的創新,對我們而言,這不也是一劑良藥嗎?
德魯克先生在這本書中對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論述也讓人醍醐灌頂。他認為企業家是創新并創造了財富的人,和熊彼特認為的冒險是企業家精神不同,他認為企業家應具備規避風險的能力,他認為企業家最大的長處是發現機遇而不是冒險。我常想這個問題,熊彼特提出企業家精神是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這是他在1912年《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的,當時是工業早期,是個機會時代,但德魯克寫《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是在1985年,已經是工業成熟時代,創新成本已大大提高,所以如果再把冒險作為企業家的選項必然會增加失敗的概率。同樣,回首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歷史,改革開放初期機會遍地,有一定膽商、敢冒險的人就容易成功,而40多年后的今天,如果沒有科學的態度,只靠拼運氣必然會失敗。
關于企業家精神,德魯克認為企業家和企業大小無關,和企業所有制無關,他認為許多公共部門的人,甚至公職人員也具備企業家精神。當然,這可能是和Entrepreneur這個詞翻譯成的中文用語有關,原意是創業者,我們翻譯成了企業家,但企業家這個詞可能更好地反映創新創業與創造財富的過程和特征。也因此,不必拘泥于這些翻譯用詞,只要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好翻譯和好名詞。故而,我們提出,社會上不僅有民營企業家,也有國有企業家,因為國有企業家也具有創新精神并創造了財富。德魯克先生提出的企業家精神不只企業家擁有,整個社會所有人都應該學習企業家精神、弘揚企業家精神,這也正是德魯克先生所倡導的。
德魯克先生在這本書的結尾還對我們提出了忠告,他說人們都向往高福利社會,他認為如果沒有人創造財富,高福利只能是空中樓閣,只有建設創業型社會,才能創造大量財富,支持福利社會。他的忠告不幸言中,2012年在歐洲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恰恰就是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社會帶來的。在我國也存在是做大餅還是分好餅的爭論,其實,創業型社會是一個做大餅的社會,是一個創造財富的社會,效率帶動公平,應是我們的選擇。我國有1.43億個市場主體,有海量的企業家,既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家,也有鋪天蓋地的小企業家,這是多么磅礴的力量,這也是我們偉大中華民族復興的力量所在。
我國正進入一個創業型社會,也正在用創新型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這個時刻,我們重溫德魯克這本《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并結合我們今天的鮮活的創新實踐,有著重要的和特殊的意義。
有一年,我在浙大的一個沙龍上談到創新的有效性時,魏江教授反問我:“如果創新都要保證成功和賺錢,那創新者的壓力不就太大了嗎?”他是對的,這也反映出了浙大學者們的創新意識。由于我做企業40年,看到了太多創新的失敗,也看到了太多盲目創新帶來的損失,企業受效益的嚴格約束,不賺錢就頃刻倒閉,所以,我這么多年越做越膽小,常是戰戰兢兢地經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學者而言,魏江教授是希望企業家的創新再果敢一些;以企業家而言,創新時常有所顧忌,思前想后,有時還囊中羞澀。這正是那種“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的兩難,幸好有德魯克先生為我們破解了這個創新的怪圈。
再次希望大家認真閱讀此書,也希望魏江教授推出更多經管精品。
宋志平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