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者的話
- 卡拉馬佐夫兄弟
-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 1481字
- 2021-06-21 17:45:27
我要給我的主人公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立傳。下筆伊始就感到有點為難。是這么回事:我雖然把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叫作我的主人公,但是話又說回來,我自己也知道他絕不是偉人,因此我預見到少不了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您選中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作您的主人公,他到底有什么驚人之舉?他到底做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有誰了解他?他緣何聞名?我作為一名讀者,為什么要耗費時間來研究此公的生平和行狀呢?
這最后一個問題最要命了,因為我對此只能回答:“也許,讀了這部小說,您自己會看到的。”然而,如果有人讀了這部小說,并沒有看到,也不同意我的這位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有什么出眾之處,那怎么辦呢?我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十分傷心地預見到了這一點。對我來說,他不同凡響,但是我又滿腹狐疑:我能不能向讀者證明這點呢?問題在于,他也許能夠有所作為,但此公模糊不清,尚未定型。話又說回來,在我們這樣的時代,要求一個人明凈如水,那才奇怪哩。也許,有一點倒是沒有疑問的:此人很怪,甚至是個怪物。但是,奇怪也罷,古怪也罷,只會使人望而卻步,絕不會令人刮目相看,特別是現在,大家都力求團結起來,在普遍的混亂中求同存異的時候。而怪物,在多數情況下,無非是一種局部和孤立的現象。難道不是這樣嗎?
如果您不同意這最后的論題,并且答道“不是這樣”或者“并非永遠這樣”,那么,在有關我的主人公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到底有何意義的問題上,說不定我倒會精神大振。因為不僅怪物“并非永遠”是局部和孤立的現象,而且相反,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有時候他倒成了整個社會的中心,而與他同時代的其他人——風起處,不知為什么,大家倒暫時脫離了他這一中心,風吹云散了……
話又說回來,我本來大可不必作這種極端乏味而又含糊其辭的解釋的,干脆單刀直入,開門見山:有人看了喜歡,就會湊湊合合地看下去;但要命的是,我要寫的這個傳記雖然是一個,但小說卻是兩篇。而且第二篇小說是主要的——寫的是我的這位主人公在當代,即在我們眼下的活動。[3]第一篇小說寫的是發生在十三年以前的事。[4]甚至幾乎算不上小說,只是我那主人公少年時代的短暫的一瞬。我要略去這第一篇小說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一來,第二篇小說中的許多事就會看不懂了。但是,要不略去的話,我起初的兩難處境就會變得更復雜了。因為我這個為人立傳的人自己也認為,給這么一個渺不足道而又模糊不清的人物寫一篇小說,也許已經是多余的了,現在竟要寫兩篇,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又應當怎樣解釋我的這種不知天高地厚呢?
怎樣解決這些問題連我都沒了主意,思慮再三,干脆不作任何解決。不用說,洞察秋毫的讀者早就看穿了我從一開始就想這么做,令他們惱火的是:我干嗎廢話連篇,糟蹋他們寶貴的光陰呢?我對此的回答倒頗有把握了:我之所以廢話連篇,浪費大好光陰,第一是出于禮貌,第二是工于心計——反正我已經把丑話說在頭里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我的小說“在整體的本質一致中”自然而然地分成兩個故事,我甚至感到高興。讀者可以先看第一個故事,然后自己拿主意:值不值得接下去看第二個?當然,誰也沒有非看不可的義務;第一個故事才讀完兩頁就不妨扔下書本,從此再不打開它。但是,要知道,畢竟有這么一些好脾氣的讀者,他們是一定會看到底的,以便在作出公正的評價時不致判斷有誤;比如,所有的俄國批評家就無不如此。面對這樣一些讀者,我心里畢竟會感到輕松些:盡管他們十分認真,而且一絲不茍,我還是要給他們一個合情合理的借口,盡可以在讀這部小說的頭一個故事時就撇下不讀。是為之序。我完全同意這篇序言是多余的,但是既然寫了,且姑妄留之。
現在言歸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