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恕理念的文化構建
- 付春梅 牛莉 武宏鈞
- 3657字
- 2021-06-18 11:09:54
自序
仁恕東風隨春歸 發我枝上教育花
教育興,則國興。它一頭系著國運,一頭連著民生。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新成就。“優先發展”是中國政府頒布的面向2020 年教育規劃綱要20 個字工作方針之首。尤其是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育人的核心命題,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臺,從中央到地方、從學校到家庭,全國各地掀起了一場以育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指針的教育改革。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讓教育公平的求解之路逐漸清晰起來。在全民族對教育公平的深度渴望中,新一輪教育改革對公平原則的共識與踐行,漸漸將教育公平“塑造”成一種讓老百姓可感可近的關于未來與希望的溫度。
近年來,我們城關中心校的教育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提高教育質量這一戰略主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公平為基本要求,以優化結構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加強法治為可靠保障,以黨的領導為堅強保證,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為太和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關鍵支撐作用。我們敢于站在教書育人、立德育人、追求真教育的層面,站在符合教育規律的層面,積極構建仁恕課堂的文化,為教育筑夢者搭建夢想舞臺,讓有夢人都能夢想成真。
我們牢固樹立、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以創新發展激發教育活力,以協調發展優化教育結構,以綠色發展引領教育風尚,以開放發展拓展教育資源,以共享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實實在在地把質量作為新時期我國教育工作的主題,把時間、精力和資源更多地用在內涵建設上,實現我國教育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為根本標準,提升學校辦學綜合實力、學生成長成才能力、社會貢獻力、國際競爭力。
新世紀的課改已經進行了十八年,迫切需要在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層面破題,迫切需要區域課改推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徑。“仁恕”課堂樣本描繪了區域教育內涵發展、均衡發展的實踐地圖,“仁恕”課堂標明了區域課改的精神海拔,“仁恕”課堂詮釋了教育主政者的使命與情懷;“仁恕”課堂新思想是對教育使命的一種呼應,“仁恕”課堂新理念是對教育情懷的一種普及,“仁恕”課堂新實踐是對教育轉型的一種推動。
先進的經驗永遠來自基層,來自一線。課改不需要坐而論道,需要的是行動,需要的是“做”而論道。“仁恕”課堂思想,以課改的名義相約,以理想的名義行動,以改革的名義發展,共同行走在領跑區域課改的道路上。我們堅信,一個人投身課改是單兵行走,一群人并肩前行必將引領一種方向,形成一種態勢。在學校層面,主導和推動學校教育持續發展的不是外部的力量,而是內生性動力。內涵式發展強調學校教育的內在稟賦、內部動力、內部潛力和內部創造力。學校制定三年發展規劃,引導學校自主發展、內涵發展、科學發展。通過對學校發展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診斷,幫助學校找準改革發展的突破口,找準發展的關鍵因素和主要增長點,使學校發展更具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仁恕”課堂做有靈魂的教育,必須要給學校公平發展的平臺,給校長自主辦學的空間,讓有教育思想、教育情懷的校長在他的試驗田里潛心鉆研。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新世紀18 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如白駒過隙,彈指即逝;新世紀18 年,對于太和教育人來說,卻是滄桑巨變,波瀾壯闊。對“仁恕課堂”文化構建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如果說課堂是最美麗的堅守,那么課改則是最痛苦的新生,也是美國詩人佛羅斯特所說的“人跡更少的那條路”。在這條區域課改之路上,我們有過彷徨與掙扎,有過坎坷與阻礙,有過艱辛與紛爭,但執著的“仁恕”課堂改革信念,堅定的行進腳步,讓我們收獲更多的是成功、喜悅、豪情……近年來,我們以“仁恕”課堂為思想引領,以“幸福校園”為價值追求,以“和諧校園”為課改理念,以“平安校園”為課改模式,建立了個性鮮明的“仁恕”課堂課改模式,形成了百花齊放、百舸爭流、兼容并蓄的課改局面,成績斐然。
“幸福”是教育追求的一種境界。所謂幸福教育,就是致力于讓教師和學生過上一種完整意義上的幸福生活,也就是讓教師有職業幸福感,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快樂感,讓社會對教育有滿意感。這種“幸福”不是一所學校、幾位教師、數十名學生的幸福,而是所有太和縣教育人和全體受益于太和教育的師生的“集體幸福”。“幸福”需要大膽創想,更需要腳踏實地。沒有管理部門的大力推動,沒有全體學校、教師、學生的全面參與,沒有清晰可循的改革思想和執行思路,想從原有的刻板的、低效的教學模式中“掙扎”出來的“幸福”便無從談起。而與阜陽市市屬其他區縣相比,太和縣教育條件恰恰是相對較差的,教育基礎、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更為突出。這是擺在太和教育人面前無法回避的現實,解決不了“先天”的問題,“后天”的改變就無從談起。
在“仁恕”課堂課堂改革實踐的進程中,我逐漸地認識到,教育是一種充分尊重教育對象,遵循教育規律,運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智開導的教育,是對處于現代社會里世界觀和人生觀正在形成期的學生的心靈呵護和人格塑造的教育。“仁恕”課堂就是教育回歸“本真”的具體體現,就是對生命尊重、生命發展、生命超越的教育,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正基于此,太和縣結合區情,旗幟鮮明地提出“仁恕”課堂的課改理念,這是對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種探索,是對現行教育狀態的一種反思。
中國教育改革現在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我們的改革已經從以學校為代表的這種單兵作戰的方式,逐漸發展到以區域整體推進的一種形態。現在,一些辦學條件較好、校長和教師教育理念先進的城區學校往往能夠很快地投入到課改中,但也有不少農村學校以師資薄弱、生源差為借口,按兵不動,等待觀望。“仁恕”
課堂按照“一校一特色、一人一課題、一生一特長”的發展思路智慧涅槃,推行“一人一題”制度,要求每個教師每學期都要通過小課題研究發現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引導教師將研究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問題上,為校本研修提供行之有效的模式。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在研究狀態下工作是一種幸福”。太和縣城關中心校是一塊儲滿智慧的教育寶地,更是滋養課改人的“仁恕”
課堂沃土。我們知道:不課改,只有死路一條。學校是民主最佳的土壤,要培養人的民主意識,必須先從學校開始。“仁恕”課堂倡導教育人重新樹“三觀”,即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觀,以生為本的師生觀。于是,我們在課改的路上,以人為本,更注重個性化。讓學生享受快樂,讓教師感到幸福——太和在改革中蛻變,在行動中重建教育信仰,在“解放”中營建幸福的教育生態!
從昔日素質教育的高地,到如今改革發展的成績斐然,從特色鮮明的“仁恕”課堂校園生活,到豐富多彩的心靈成長,我們用自己獨特的教育追求,創造了新世紀18 年蓬勃的事業;我們用自己全面的教育思考,營造起一方美麗的“仁恕”課堂田園。“仁恕”課堂的目的就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質,既強調教育教學向學生生活世界的回歸和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也強調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關注學生個性發展。“仁恕”課堂,開辟出教育發展的一片新天地:改思想、改學生、改課堂、改教師、改管理,改變的是傳統的積弊……
新世紀18 年的孜孜以求,我們用沉穩堅毅的步伐,丈量出平凡而又偉大的“仁恕”課堂改革之路;新世紀18 年的風雨兼程,我們用敢于擔當的氣魄,踐行著艱難而又輝煌的“仁恕”課堂教學革新歷程;新世紀18 年的探索創新,我們用勇于創新的精神,書寫了淡泊而又精彩的“仁恕”課堂發展篇章——如,四小的快樂教育,六小的七彩教育,十一小的習慣教育,九小的陽光自信,解放路小學的解放時空,一小的經典誦讀、書法教育、社會小實踐,五小的藝體活動,二小的社團活動等等,都各具特色,亮點頻現,在“仁恕文化”的百花園里爭奇斗艷,清香怡人。“仁恕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教育花。”“仁恕”課堂是落實習近平講話精神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實踐。“仁恕”課堂定位于道德層面,與當下提出的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相吻合;定位于文化層面,與當下提出的文化育人相吻合。“仁恕”課堂屬道德范疇,與法制中國相輔相成,“仁恕”課堂法律與道德是互相滲透,相互交叉的,法中有德,德中有法。“仁恕”課堂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著眼于學生的內涵發展,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奠牢根基。我們的“仁恕”課堂思想,以培養“仁恕”學生為目的、以打造“仁恕”教師為抓手、以塑造“仁恕”校長為策略、以構建“仁恕”校園為宗旨,點燃“仁恕”教育激情,構建“仁恕”大美教育,塑造“仁恕”教育品牌。“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只要我們信心滿滿朝前方,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必定能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用我們的“仁恕”信心鑄就教書育人的教育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