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釋名序

【題解】

序,也稱“敘”,有時也稱作“序言”“序文”“題記”“弁言”“前言”。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序以建言,首引情本。”序一般用來陳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經過等,如漢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漢以前,序在書末,直到《說文解字敘》,仍然放在全書的最后。而將序列于書首的,《釋名》即使不是最早的一本,也應該是最早的著作之一。

《釋名序》原文不分段。為了明晰,根據內容分為三段。第一段概述名稱的產生與流傳過程,第二段說明編撰《釋名》的原因和目的,第三段則表示歡迎“智者”查缺補漏,以類相求,舉一反三。

熙以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來,迄于近代,或典禮所制,或出自民庶,名號雅俗,各方多殊。圣人于時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于既往;哲夫巧士以為之名,故興于其用而不易其舊,所以崇易簡、省事功也

【注釋】

①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又指創造化育。

②立象:以類設立名稱。

③迄(qì)于:至于,到于。

④典禮:制度禮儀。

⑤民庶(shù):庶民,百姓。

⑥多:原作“名”,據吳志忠本校改。

⑦于時:其時,當時。

⑧著(zhuó):貼近,接近。

⑨興(xìng):譬喻,比喻。

⑩事功:做事的功夫。

【譯文】

我認為:從古以來的創造化育者,在制造器物時都按照類別設立名稱。萬物產生以來,直到較近的時代,有的屬于制度禮儀規定,有的出自庶民百姓,名稱的文雅或粗俗,各個地方多有不同。品德和智慧最高的人當時順應而不改變,因而成就了那些器物,以貼近以往的實際;足智多謀和擅長技藝的人從而為它們制定名稱,即使類推比喻使用也不改換舊名,是為了推崇平易簡約、節省做事的功夫。

夫名之于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

【注釋】

①義類:事物的比義推類,即名稱的詞源義類別。

②以:依憑,根據。意:意義,道理。

③陰陽:指日月、晝夜、寒暑、雷電、雨雪等自然事物和現象。都(dū)鄙:京城和邊邑。

④凡二十七篇:篆字疏證本曰:“此非其原書篇數也。據韋昭之辭、唐宋人書所引,則《釋名》實有《釋爵位》篇。今二十七篇具在,而無《爵位》之目,則明明有亡篇,不止二十七矣。茲云‘二十七篇’者,乃后人據其見存之篇數以改之,其原敘必不云爾也。”凡,總計,總共。

【譯文】

那些事物的名稱對于實際事物,各有它們的詞源之義的類別,老百姓每天稱呼它們卻不知為什么要這樣叫的道理。為此我編撰了有關天地、日月晝夜寒暑雷電雨雪、四季、國家、京城和邊邑、車輿服飾、喪事,以及百姓適應需要以供使用的器物等名稱解釋的書,叫作《釋名》,共有二十七篇。

至于事類未能究備,凡所不載,亦欲智者以類求之。博物君子,其于答難解惑,王父幼孫,朝夕侍問,以塞“可謂”之士,聊可省諸

【注釋】

①究備:窮盡,完備。

②博物:通曉眾物。君子:泛指才德出眾的人。

③其:通“期”。期望,要求。一說通“基”。謀慮。答難(nàn):答辯疑難問題。難,疑問,疑難。

④王父:祖父。泛指老者。幼孫:泛指小孩。

⑤朝夕:時時,經常。侍:通“待”。等候,等待。

⑥塞(sè):答,回報。可:通“何”。士:通“事”。事務,事情。此指提問之事。

⑦聊:姑且,勉強。省(xǐng):明白,醒悟。此指使人明白。諸:代詞“之”和疑問語氣詞“乎”的合音。

【譯文】

對于事物的類別及同類事物其實沒能推究完備,凡是本書沒有記載的,希望有智慧的先生們能夠根據義類和事類推求。通曉眾多事物的才德出眾之人,期望能夠答辯疑問解除困惑,老人和小孩,時常等著提出問題,用這本書來應付這些詢問“為什么是這樣”的事情,勉強能讓他們明白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龙市| 新蔡县| 郴州市| 正蓝旗| 丘北县| 龙门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中山市| 武夷山市| 拜泉县| 灵山县| 三明市| 南开区| 平阳县| 通海县| 泰来县| 泌阳县| 荥经县| 潞城市| 沅江市| 永宁县| 新乡市| 安平县| 民县| 宝鸡市| 行唐县| 安图县| 四平市| 达孜县| 唐山市| 武功县| 南投市| 辛集市| 元阳县| 水城县| 巫溪县| 尼玛县| 锦屏县| 永清县| 丽江市|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