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釋名卷第一

釋天第一

【題解】

天,既指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又指日月星辰運行、四時寒暑交替、萬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體。《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成玄英疏:“天者,自然之謂……天之所為者,謂三景晦明、四時生殺、風云舒卷、雷雨寒溫也。”

在古代文化中,神圣的天承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對已知世界的深刻認知和對未知世界的無窮追問,被賦予了豐富的哲學內涵、神秘色彩,宇宙、天象、天氣、節令、四時、歷法、災異無不以天為核心。天的變化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從帝王到平民無不時時關注天的各種征兆。本篇解釋涉及諸多與“天”相關的內容,包括日月星辰、晝夜寒暑、雷電雨雪等自然事物以及災異變化等現象、天干地支等歷法的得名之由。

1.1 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春曰蒼天,陽氣始發,色蒼蒼也。夏曰昊天,其氣布散,皓皓也。秋曰旻天,旻,閔也,物就枯落,可閔傷也。冬曰上天,其氣上騰,與地絕也。故《月令》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易》謂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又謂之“玄”,玄,懸也,如懸物在上也。

【注釋】

①豫:即豫州。約當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豫東、皖北地區。司:即司州。轄區在今陜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兗(yǎn):即兗州。約當今山東西南部及河南東部地區。冀:即冀州。在今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按,此段豫、司、兗、冀、青、徐各州,俱為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言:發音。

②青徐:青州和徐州的并稱。青,即青州。在今山東。徐,即徐州。大致在今淮北一帶。

③坦:原作“垣”,據疏證本改。疏證本曰:“坦,今本訛作‘垣’,《玉篇》《爾雅》釋文、《莊子》釋文、《初學記》《太平御覽》《爾雅》疏皆引作‘坦’,據改。”

④昊(hào)天:蒼天,遼闊廣大的天空。特指夏天。

⑤旻(mín)天:茫茫上天。特指秋天。

⑥《月令》:《禮記》中的一篇。禮家抄合《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之首章而成。所記為農歷十二個月的時令、行政及相關事物。

⑦《易》謂之“乾”:《周易·說卦》:“乾,天也。”《易》,指《周易》。古代卜筮之書,后成為儒家基本經典之一。謂,稱呼,叫作。乾,《周易》卦名。象征天。

⑧又謂之“玄”:《周易·坤》:“天玄而地黃。”孔穎達疏:“天色玄,地色黃。”

【譯文】

天,豫州、司州、兗州、冀州的人用舌頭中部發音,天,猶如說“顯”,高大顯敞。青州和徐州的人用舌頭前端發音,天,猶如說“坦”,坦然廣遠。春季的天叫作“蒼天”,溫暖之氣開始生發,色彩深青。夏季的天叫作“昊天”,炎熱之氣分布散播,皓皓盛大。秋季的天叫作“旻天”,旻,得名于“閔”,植物凋落,能讓人憐惜哀痛。冬季的天叫作“上天”,寒冷之氣上升,與大地隔絕。所以《禮記·月令》說:“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周易》把天叫作“乾”,乾,得名于“健”,天強健地運行而不停息。又叫作“玄”,玄,得名于“懸”,好像物體懸掛在上空。

1.2 日,實也,光明盛實也

【注釋】

①實:充實,充滿。《說文解字·日部》:“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

②光明:光亮,明亮。盛:旺盛。實:充足。

【譯文】

日,得名于“實”,光亮旺盛充足。

1.3 月,缺也,滿則缺也。

【譯文】

月,得名于“缺”,圓滿以后就逐漸缺損。

1.4 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廣也,所照廣遠也。

【注釋】

①晃(huǎng):明,明亮。

②晃晃:明亮貌。

【譯文】

光,得名于“晃”,明晃晃的樣子。又說的是“廣”,照耀的地方廣闊遼遠。

1.5 景,境也,明所照處有境限也

【注釋】

①景:亮光,日光。

②境:疆界。

③境限:界限。

【譯文】

景,得名于“境”,亮光照耀的地方有界限。

1.6 晷,規也,如規畫也

【注釋】

①晷(guǐ):日影,日光。后指日晷,測度日影以確定時刻的儀器。或指晷儀立表的投影。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的:在太陽照射下,晷針早晨的影子最長,在西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過了中午又變長,并且一直向東移動。晷針移動著的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日晷晷針的移動,就像用圓規作畫一樣。

②規:圓規,畫圓形的工具。

【譯文】

晷,得名于“規”,猶如用圓規畫的一樣。

1.7 曜,耀也,光明照耀也。

【注釋】

①曜(yào):日、月及水、木、金、火、土五星均稱“曜”。

【譯文】

曜,得名于“耀”,光明照耀。

1.8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注釋】

①散(sàn):分散,由聚集而分離。

②列位:位置。列,行列,位次。位,位置,方位。布散:離散。

【譯文】

星,得名于“散”,位置離散。

1.9 宿,宿也,星各止宿其處也。

【注釋】

①宿(xiù):星宿,我國古代指某些星的集合體。《淮南子·天文訓》:“五星、八風、二十八宿。”高誘注:“二十八宿,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也。”

②宿(sù):處于。謂日月運行在空中所處的位置。

【譯文】

宿,得名于“宿”,星宿各自住宿在自己的地方。

1.10 氣,餼也,餼然有聲而無形也

【注釋】

①氣:云氣。指云霧,霧氣。

②餼(xì):通“愾”。嘆息。

【譯文】

氣,得名于“餼”,像感慨嘆息一樣有聲音卻沒有固定的形體。

1.11 風,兗、豫、司、冀橫口合唇言之,風,泛也,其氣博泛而動物也。青徐言“風”,踧口開唇推氣言之,風,放也,氣放散也。

【注釋】

①橫口:開口。指發音時嘴角展開。合唇:閉口。指發音時兩唇間縫隙很小。

②踧(cù)口:合口。踧,通“蹙”。合攏。

【譯文】

風,兗州、豫州、司州、冀州的人展開嘴角、微合嘴唇發音,風,猶如說“泛”,發出的氣流寬泛能使微小的物體移動。青州和徐州的人說“風”,合攏嘴角、微開嘴唇發音,風,猶如說“放”,發出的氣流向外放散。

1.12 陰,陰也,氣在內奧蔭也

【注釋】

①陰:陰天,天陰。天空中十分之八以上的部分被中低云量占住。

②陰:通“蔭(yìn)”。隱藏。

③奧:深。

【譯文】

陰,得名于“陰”,水氣在里面深深地隱藏著。

1.13 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注釋】

①陽:晴天。

②揚:顯揚,傳播。

③發揚:散播。

【譯文】

陽,得名于“揚”,水氣在外面散播。

1.14 寒,捍也,捍格也

【注釋】

①寒:冷。也指寒冷的季節。

②捍:堅實貌。

③捍格:堅固。

【譯文】

寒,得名于“捍”,因為寒冷而冰凍堅實。

1.15 暑,煮也,熱如煮物也。

【注釋】

①暑:炎熱。也指炎熱的夏季。

【譯文】

暑,得名于“煮”,炎熱得如同烹煮食物。

1.16 熱,爇也,如火所燒爇也。

【注釋】

①爇(ruò):燒,焚燒。

【譯文】

熱,得名于“爇”,如同被大火焚燒的感覺。

1.17 雨,羽也,如鳥羽,動則散也

【注釋】

①鳥羽:這里特指鷸(yù)鳥的羽毛。古代求雨時頭戴、身披、手執鳥羽。

②動則散:水鳥常常扇動翅膀,抖落身上水珠,如同下雨。

【譯文】

雨,得名于“羽”,如同鳥的羽毛,抖動水珠就像雨點散落。

1.18 春,蠢也,蠢動而生也

【注釋】

①蠢:蟲類蠕動。

②蠢動而生也:“蠢”字原無,據許克勤、胡玉縉校補。周祖謨《〈釋名〉校箋》:“《玉燭寶典》一引作‘蠢動而生也’。……吳本作‘物蠢動而生’,義較完備。”譯文從之。

【譯文】

春,得名于“蠢”,生物像蟲子蠢蠢蠕動那樣萌生。

1.19 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

【注釋】

①假(jiǎ):寬容,寬饒。

②寬假:寬容,寬縱。

【譯文】

夏,得名于“假”,寬縱一切生物,讓它們成長壯大。

1.20 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時成也

【注釋】

①緧:通“遒(qiú)”。迫,迫近。

②品物:猶“萬物”。此指生物。

③時:及時。

【譯文】

秋,得名于“緧”,迫使一切生物,讓它們及時成熟。

1.21 冬,終也,物終藏也

【注釋】

①終藏:原作“終成”。王念孫校:“‘終成’者為‘終藏’,此‘成’字蓋因上節‘成’字而誤。《鄉飲酒義》云:‘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尚書大傳》云:‘冬者,中也;中也者,萬物方藏于中也。’《漢書·律歷志》云:‘冬,終也,物終藏,乃可稱。’”據改。

【譯文】

冬,得名于“終”,物類最終收藏起來。

1.22 四時,四方各一時也。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止也

【注釋】

①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季。

②四方各一時也:古人將四季與四方相對應:東方春,南方夏,西方秋,北方冬。也,底本原無,據吳志忠本增。

③期:時期,日期。

④應(yìng):符合,順應。節期:節令,節日。古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為八節;后分一年為二十四節。止:至,到。

【譯文】

四時,東、南、西、北四方各有一時。時,得名于“期”,物類的生與死各自應時而至。

1.23 年,進也,進而前也。

【注釋】

①進:前進,行進。

【譯文】

年,得名于“進”,行進而上前。

1.24 歲,越也,越故限也。唐虞曰“載”,載生物也;殷曰“祀”,祀,巳也,新氣升、故氣已也

【注釋】

①唐虞:唐堯與虞舜的并稱。也指堯與舜的時代。載(zǎi):年,歲。

②載(zài):生長。

③殷:朝代名。商王盤庚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后世因稱。祀:原指遍祀先祖、先妣所用的時間,引申指歲、年。

④巳(yǐ):《小學匯函》本作“已”,下同。“巳”“已”為古今字。《說文解字·巳部》:“巳,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段玉裁注:“辰巳之‘巳’既久用為巳然、巳止之‘巳’,故即以巳然之‘巳’釋之。……漢人‘巳午’與‘巳然’無二音,其義則異而同也。”

⑤升:張步瀛校作“生”。丁山說:“升,《御覽·十七》引作‘生’。”已:停止。

【譯文】

歲,得名于“越”,逾越舊的界限。唐堯、虞舜時代稱為“載”,生長萬物的意思;殷商時代稱為“祀”,祀,得名于“巳”,新的氣候升起、舊的氣候停止。

1.25 五行者,五氣也,于其方各施行也

【注釋】

①五行:我國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②五氣:五行之氣,五方之氣。

③于其方各施行也:古人將五行與五方相對應:東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中央土。

【譯文】

五行,是五方之氣,在與其相應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各自施行。

1.26 金,禁也,其氣剛嚴,能禁制物也

【注釋】

①金:五行之一。五行學說謂西方、秋天為金。

②能禁制物也:原作“能禁制也”,據疏證本等增一“物”字。疏證本曰:“今本作‘其氣剛嚴,能禁制也’,據《太平御覽》引改。”周祖謨說:“畢本據《御覽》引改為‘氣剛毅,能禁制物也’,義較完備。”

【譯文】

金,得名于“禁”,它的氣質剛強嚴峻,能夠控制約束別的物類。

1.27 木,冒也,華葉自覆冒也

【注釋】

①木:五行之一。五行學說謂東方、春天為木。

②冒:覆蓋,籠罩。

③華(huā)葉:花與葉。華,花。

【譯文】

木,得名于“冒”,花與葉能夠把自身覆蓋。

1.28 水,準也,準平物也

【注釋】

①水:五行之一。五行學說謂北方、冬天為水。

②準平:均等,均衡。準平,或稱“準”,是古代測量水平、平面的儀器,故有“均等”“均衡”義。此指“衡量”之義。

【譯文】

水,得名于“準”,衡量其他物類。

1.29 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

【注釋】

①火:五行之一。五行學說謂南方、夏天為火。

【譯文】

火,得名于“化”,能夠熔化其他物類。又說是“毀”,其他物類進入火里都毀壞了。

1.30 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

【注釋】

①土:五行之一。五行學說謂中央為土。

②吐:長出,生出。

【譯文】

土,得名于“吐”,能夠吐生一切植物。

1.31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于下也。于《易》為“坎”。坎,險也。

【注釋】

①子: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可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等十二地支,叫“十二辰”。太歲由東向西運行,運行到某處,這一年就叫“太歲在某”,由此順推。也可用以紀月。農歷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十二月為建丑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余類推。

②孳:滋生,繁殖。

③坎:《周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險難,代表水,為北方之卦。《周易·坎》:“彖曰:‘習坎,重險也。’”

【譯文】

子,得名于“孳”,溫暖之氣開始萌發,萬物在下面繁殖滋長。子在《周易》里屬于“坎卦”。坎,得名于“險”。

1.32 丑,紐也,寒氣自屈紐也。于《易》為“艮”。艮,限也,時未可聽物生,限止之也。

【注釋】

①丑:十二地支的第二位。用以紀月,即農歷十二月。

②艮(gèn):《周易》卦名。八卦之一,也為六十四卦之一。《周易·說卦》:“艮,止也。”高亨《周易大傳今注》:“艮為山,山是靜止不動之物,故艮為止。”

③聽:聽憑,任憑。

【譯文】

丑,得名于“紐”,寒冷之氣自動紐結。丑在《周易》里屬于“艮卦”。艮,得名于“限”,時機還不能聽任萬物生長,對它們有所限制阻止。

1.33 寅,演也,演生物也。

【注釋】

①寅:十二地支的第三位。用以紀月,即農歷正月。

②演:蔓延。

【譯文】

寅,得名于“演”,繁衍生長萬物。

1.34 卯,冒也,載冒土而出也。于《易》為“震”。二月之時,雷始震也。

【注釋】

①卯:十二地支的第四位。用以紀月,即農歷二月。

②載(zài):開始。

③震:《周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雷。《周易·震》:“象曰:洊雷,震。”孔穎達疏:“洊者,重也,因仍也。雷相因仍,乃為威震也。”

【譯文】

卯,得名于“冒”,開始冒出土壤萌發。卯在《周易》里屬于“震卦”。二月的時候,雷開始震響。

1.35 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

【注釋】

①辰(chén):十二地支的第五位。用以紀月,即農歷三月。

②伸舒:伸展,舒展。

【譯文】

辰,得名于“伸”,生物都伸展而出了。

1.36 巳,已也,陽氣畢布已也。于《易》為“巽”。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

【注釋】

①巳(sì):十二地支的第六位。用以紀月,即農歷四月。

②已:完畢,完成。

③畢:統統,全部。布:遍布,散播。

④巽(xùn):《周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風。《周易·巽》:“象曰:‘隨風,巽。’”

【譯文】

巳,得名于“已”,溫暖之氣已全部散布完畢。巳在《周易》里屬于“巽卦”。巽,得名于“散”,生物都蓬勃生長并分布散播。

1.37 午,仵也,陰氣從下上,與陽相仵逆也。于《易》為“離”。離,麗也,物皆附麗陽氣以茂也。

【注釋】

①午: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用以紀月,即農歷五月。

②仵(wǔ):迕逆,違背。

③離:《周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火。《周易·離》:“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

④麗:附著。

【譯文】

午,得名于“仵”,寒冷之氣從下面上升,與溫暖之氣對抗。午在《周易》里屬于“離卦”。離,得名于“麗”,生物都依靠溫暖之氣而生長茂盛。

1.38 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

【注釋】

①未:十二地支的第八位。用以紀月,即農歷六月;紀時辰則相當于午后十三時至十五時。

②昧(mèi):暗,昏暗。

③日中:正午。昃(zè):日西斜,即太陽偏西。

④向:趨向。幽昧:昏暗不明。

【譯文】

未,得名于“昧”,太陽正中就偏西,趨于昏暗不明。

1.39 申,身也,物皆成其身體,各申束之,使備成也。

【注釋】

①申:十二地支的第九位。用以紀月,即農歷七月。

②申束:約束。

【譯文】

申,得名于“身”,生物都長成了它們的體格,各自約束自己,使之齊備成就。

1.40 酉,秀也,秀者物皆成也。于《易》為“兌”。兌,悅也,物得備足,皆喜悅也。

【注釋】

①酉(yǒu):十二地支的第十位。用以紀月,即農歷八月。

②秀:植物結實。

③兌(duì):《周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澤。《周易·兌》:“彖曰:‘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說(yuè),同“悅”。

【譯文】

酉,得名于“秀”,植物結實就長成了。酉在《周易》里屬于“兌卦”。兌,得名于“悅”,生物生長齊備充足,都很快樂喜悅。

1.41 戌,恤也,物當收斂,矜恤之也。亦言脫也,落也

【注釋】

①戌(xū):十二地支的第十一位。用以紀月,即農歷九月。

②恤(xù):體恤,憐憫。

③收斂:收獲農作物。

④矜(jīn)恤:憐憫體恤。矜,憐憫,同情。

⑤脫:脫落,掉下。

⑥落:凋落,衰敗。

【譯文】

戌,得名于“恤”,農作物該收割獲取了,令人憐憫體恤。又說的是“脫”,農作物要凋零衰敗了。

1.42 亥,核也,收藏百物,核取其好惡、真偽也。亦言物成皆堅核也

【注釋】

①亥:十二地支的第十二位。用以紀月,即農歷十月。

②核:查對,審查。

③好惡(hǎo è):好壞。真偽:真假。

④核:真實,堅實。

【譯文】

亥,得名于“核”,收集保藏各種物類,考核選取它們的好與壞、真與假。又說的是生物長成都很堅實。

1.43 甲,孚甲也,萬物解孚甲而生也。

【注釋】

①甲:十天干的第一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②孚(fū)甲也:原作“孚也”,據段玉裁、疏證本等校補出“甲”字。周祖謨說:“畢本據段校本作‘甲,孚甲也’。案《史記·律書》云:‘甲者,萬物剖孚甲而出也。’”孚甲,植物籽實的外皮。孚,谷粒的皮殼。后作“稃”。

【譯文】

甲,得名于孚甲之“甲”,千千萬萬種生物破解皮殼后萌生。

1.44 乙,軋也,自抽軋而出也。

【注釋】

①乙:十天干的第二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②軋(yà):擠壓,壓抑。

【譯文】

乙,得名于“軋”,物種自己艱難曲折地抽芽萌出。

1.45 丙,炳也,物生炳然,皆著見也

【注釋】

①丙:十天干的第三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②炳:明顯,昭著,鮮明。

③著見(zhù xiàn):明白呈現,顯現。見,同“現”。

【譯文】

丙,得名于“炳”,物種萌生粲然鮮明,都明明白白地顯現出來。

1.46 丁,壯也,物體皆丁壯也。

【注釋】

①丁:十天干的第四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譯文】

丁,得名于“壯”,生物的形體都很強壯。

1.47 戊,茂也,物皆茂盛也。

【注釋】

①戊:十天干的第五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譯文】

戊,得名于“茂”,物種的生長都很茂盛。

1.48 己,紀也,皆有定形,可紀識也。

【注釋】

①己:十天干的第六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②紀:通“記”。記載,記錄。

【譯文】

己,得名于“紀”,物種都具有固定的形狀,可以記憶識別。

1.49 庚,猶更也。更,堅強貌也。

【注釋】

①庚:十天干的第七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②猶:好比,如同。

③更:原作“庚”,據吳志忠校改。吳翊寅曰:“吳本作:‘庚猶更,更,堅強皃也。’案:此與‘云’同例。《史記》:‘大橫庚庚。’徐鍇曰:‘庚庚,堅強之皃。’‘庚’‘更’古通。”皃(mào),同“貌”。

【譯文】

庚,得名于“更”。更,強固有力的樣子。

1.50 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

【注釋】

①辛:十天干的第八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譯文】

辛,得名于“新”,新生的物類都收斂成熟了。

1.51 壬,妊也,陰陽交,物懷妊也,至子而萌也

【注釋】

①壬:十天干的第九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②妊(rèn):懷孕,身孕。

③子:指十一月。參看1.31條的注釋。

【譯文】

壬,得名于“妊”,天地間化生萬物的陰陽二氣兩相接觸,物種懷孕,到十一月就萌生了。

1.52 癸,揆也,揆度而生,乃出之也。

【注釋】

①癸(guǐ):十天干的第十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②揆(kuí):度量,揣度。

③揆度(duó):揣度,估量。

【譯文】

癸,得名于“揆”,物種揆度萌生,就冒出來了。

1.53 霜,喪也,其氣慘毒,物皆喪也。

【注釋】

①喪(sàng):滅亡,死亡。

【譯文】

霜,得名于“喪”,寒冷之氣殘忍狠毒,一些物種都死亡了。

1.54 露,慮也,覆慮物也

【注釋】

①慮:結綴。

②覆慮:同“覆露”。蔭庇,養育。

【譯文】

露,得名于“慮”,結綴在一起覆蓋庇護生物。

1.55 雪,綏也,水下遇寒氣而凝,綏綏然也

【注釋】

①綏:通“妥”。下垂。

②綏綏:垂落貌。

【譯文】

雪,得名于“綏”,水汽降下遇到寒氣而凝結,徐徐垂落的樣子。

1.56 霰,星也,水雪相摶,如星而散也。

【注釋】

①霰(xiàn):雪珠。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圓錐形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降落。

②水:一說作“氷(冰)”。摶(tuán):聚集。

【譯文】

霰,得名于“星”,冰水與雪粒聚集,像星星眾多而分散。

1.57 霡霂,小雨也,言裁霡歷沾漬,如人沐頭,惟及其上枝,而根不濡也

【注釋】

①霡霂(mài mù):小雨。

②裁:通“才”。僅僅。霡歷:猶“迷離”。模糊不明,難以分辨。

③枝:通“肢”。四肢。

④濡(rú):浸濕。

【譯文】

霡霂,就是小雨,說的是模糊不清、僅能沾濕,就像人洗頭發,只能達到上身,而底下不濕。

1.58 云(雲)猶云云,眾盛意也。又言運也,運行也。

【注釋】

①云云:周旋回轉貌,眾貌,盛貌。

②眾盛:謂人物眾多,氣勢盛大。

【譯文】

云(雲),就好像說“云云”,眾多繁盛。又說的是“運”,運轉行走。

1.59 雷,硠也,如轉物有所硠雷之聲也。

【注釋】

①硠(láng):雷聲,石相擊聲。原作“硍”,據盧文弨、疏證本、黃丕烈校改,下同。疏證本曰:“硠,《太平御覽》音‘郎’。《說文》云:‘硠,石聲也。從石,良聲。’”

【譯文】

雷,得名于“硠”,就像轉動物體發出的硠硠的聲音。

1.60 電,殄也,乍見則殄滅也

【注釋】

①電:閃電。

②殄(tiǎn):滅絕,絕盡。

③乍見(xiàn):突然而短暫地出現。殄滅:消滅,滅絕。

【譯文】

電,得名于“殄”,突然一閃現就消失了。

1.61 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又曰“辟歷”。辟,析也,所歷皆破析也

【注釋】

①震:雷,響雷。

②輒(zhé):立即,就。

③辟歷:即霹靂。辟,通“霹”。

④析:劈,剖。原作“折”,據疏證本、蘇輿等校改。蘇輿曰:“《御覽·天部十三》引正作‘霹靂,析也’。”下同。

【譯文】

震,得名于“戰”,擊中的東西立即破裂,就像戰斗一樣。又叫作“辟歷”。辟,來源于“析”,所經過的東西都破裂分開了。

1.62 雹,炮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盛炮也

【注釋】

①炮:用來發射石彈的機械裝置。

②中(zhòng):擊中。摧折:毀壞,折斷。

③炮:炮擊。原作“咆”,據上文校改。

【譯文】

雹,得名于“炮”,它打中的物體都損壞折斷,就像人大量拋擲石彈一般。

1.63 虹,攻也,純陽攻陰氣也。又曰“蝃,其見,每于日在西而見于東,啜飲東方之水氣也;見于西方曰“升”,朝日始升而出見也。又曰“美人”,陰陽不和,婚姻錯亂,淫風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恒相奔隨之時,則此氣盛,故以其盛時名之也

【注釋】

①蝃(dì dōng):虹的別名。

②啜(chuò):原作“掇”,據疏證本、巾箱本等校改。啜,飲,吸。

③美:喜歡,愛慕。

④奔隨:謂女子跟隨男子私奔。奔,舊指女子私自與男子結合。

⑤名:指稱,稱名。

【譯文】

虹,得名于“攻”,純一的陽氣攻擊陰冷之氣。又叫“蝃”,它每次出現,當太陽在西方的時候而它出現在東方,吸飲東方水上的霧氣;出現在西方的時候叫“升”,是在朝陽開始升起時出現的。又叫“美人”,夫婦不和睦,配偶雜亂無序,淫亂的風氣盛行,男人喜歡女人,女性愛慕男性,常常互相跟隨私奔的時候,這種陰陽之氣興盛,所以在它大盛的時候來為它命名。

1.64 霓,嚙也,其體斷絕,見于非時,此災氣也,傷害于物,如有所食嚙也。

【注釋】

①霓(ní):副虹。大氣中有時跟虹同時出現的一種光的現象,形成的原因和虹相同,只是光線在水珠中的反射比形成虹時多了一次,彩帶排列的順序和虹相反,紅色在內,紫色在外。顏色比虹淡。

②嚙(niè):咬,啃。又指侵蝕。

③非時:亂世。古人認為虹、霓是邪氣,是亂世災禍之兆。

【譯文】

霓,得名于“嚙”,它的形體被隔斷,出現在亂世,這是預示災禍的陰邪氣象,傷害生物,就像啃蝕咬嚙的一樣。

1.65 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俱然。

【注釋】

①暈(yùn):日月周圍的光圈。

【譯文】

暈,得名于“卷”,云氣在外邊圍裹卷繞,太陽、月亮都是這樣。

1.66 陰而風曰“曀”。曀,翳也,言掩翳日光,使不明也。

【注釋】

①風(fèng):刮風,吹。曀(yì):天陰而有風,天色陰暗。

②翳(yì):遮蔽,隱藏,隱沒。

【譯文】

天色陰沉又刮大風叫作“曀”。曀,得名于“翳”,說的是遮蔽陽光,使得天色昏暗不明。

1.67 風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塵晦之色也

【注釋】

①雨(yù):降雨。引申為像下雨一樣降落。霾(mái):飛沙蔽天、日色無光貌。

②晦:昏暗。

③塵:污染,蒙塵。

【譯文】

刮著大風又落沙土叫作“霾”。霾,得名于“晦”,說的是像物體蒙塵晦暗的顏色。

1.68 珥,氣在日兩旁之名也。珥,耳也,言似人耳之在面旁也。

【注釋】

①珥(ěr):日、月兩旁的光暈。

【譯文】

珥,云氣在太陽兩旁的名稱。珥,得名于“耳”,是說珥像人的耳朵在臉面兩旁。

1.69 日月虧曰“食”,稍稍侵虧,如蟲食草木葉也。

【注釋】

①虧:欠缺,不足。

②稍稍:漸漸,逐漸。

【譯文】

太陽、月亮虧缺叫作“食”,逐漸侵蝕虧缺,好像蟲子蠶食草木葉子一樣。

1.70 晦,灰也,火死為灰,月光盡似之也。

【注釋】

①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由于月之受光面不能反射光線于地球上,地球上看不到月光,夜晚昏暗,故名。

【譯文】

晦,得名于“灰”,火滅后成灰,月亮的光芒窮盡后就像火滅成灰。

1.71 朔,蘇也,月死復蘇生也

【注釋】

①朔(shuò):月相(月球明亮部分的不同形狀)名。舊歷每月初一,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與太陽同時出沒,地球上看不到月光,這種月相叫“朔”。

②蘇:復活,恢復。

③月死:月球運行于日、地中間時,其受光面不能反射光線于地球之上,月亮消失,有如死去。蘇生:復活,蘇醒。

【譯文】

朔,得名于“蘇”,月亮死亡后又蘇醒了。

1.72 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施弦也

【注釋】

①弦:半圓形的月亮。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為“上弦”,廿二、廿三為“下弦”。

②月半:月亮之半。指弦月,半圓之月。

③張:安上弓弦或拉緊弓弦。施:設置,安放。

【譯文】

弦,是月亮只有半邊時的名稱。它的形狀一邊彎曲、一邊較直,猶如繃弓安弦。

1.73 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

【注釋】

①望:月相名。舊歷每月十五日(有時為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上看見的月亮最圓滿,這種月相叫“望”。

【譯文】

望,是月亮圓滿時的名稱。大月十六日、小月十五日,太陽在東方、月亮在西方,遙遙相望。

1.74 昏,損也,陽精損滅也

【注釋】

①昏:天剛黑的時候,傍晚。

②陽精:指太陽。

【譯文】

昏,得名于“損”,太陽消失了。

1.75 晨,伸也,旦而日光復伸見也。

【注釋】

①伸:同“申”。明,明白。

【譯文】

晨,得名于“伸”,天亮后陽光又明亮地顯現了。

1.76 祲,侵也,赤黑之氣相侵也

【注釋】

①祲(jìn):日旁云氣。古人認為此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發生,能預示吉兇。常指妖氣、不祥之氣。

②赤黑:暗紅色,紫醬色。

【譯文】

祲,得名于“侵”,暗紅色的云氣侵犯了太陽。

1.77 氛,粉也,潤氣著草木,因寒凍凝,色白若粉之形也。

【注釋】

①氛:古代指預示吉兇的云氣。泛指霧氣,云氣。

②潤氣:水汽。著(zhuó):依附,附著。

【譯文】

氛,得名于“粉”,水汽附著在草木上,因為遇冷而凝結,顏色慘白,猶如粉末的形狀。

1.78 霧,冒也,氣蒙亂覆冒物也。

【注釋】

①冒:覆蓋,籠罩。

【譯文】

霧,得名于“冒”,水汽混亂無序地蒙蔽物體。

1.79 蒙,日光不明,蒙蒙然也。

【注釋】

①蒙:陰暗。

【譯文】

蒙,太陽光線不明朗,模糊不清的樣子。

1.80 彗星,光梢似彗也

【注釋】

①彗星:繞太陽運行的一種有獨特外貌的星體。后曳長尾,呈云霧狀。俗稱“掃帚星”。

②彗:掃帚。

【譯文】

彗星,星光的尾梢像一把掃帚。

1.81 孛蒲沒反星,星旁氣孛孛然也

【注釋】

①孛(bèi)星:彗星的一類。蒲沒反:古代反切注音法,簡稱“反”。即根據當時的語音,取“蒲”的聲母、“沒”的韻母和聲調,互相拼合,為“孛”字注音。現代漢語“蒲沒”反切的結果和“孛”的讀音有些差異,是因為語音變化了。

②孛孛(bó):猶“勃勃”。旺盛貌。

【譯文】

孛星,星星旁邊的云氣蓬勃旺盛。

1.82 筆星,星氣有一枝,末銳似筆也。

【注釋】

①筆星:彗星的一類,也稱“昭明”。因其尾部銳尖如筆頭,故稱。

【譯文】

筆星,云氣狀的星光有一枝干,末端尖銳像毛筆。

1.83 流星,星轉行如流水也

【注釋】

①轉行(zhuǎn xíng):轉移運行。

【譯文】

流星,星星轉移運行好像流淌的水。

1.84 枉矢,齊魯謂流星為“枉矢”,言其光行若射矢之所至也;亦言其氣枉暴,有所災害也。

【注釋】

①枉矢:星名。行曲如蛇,流速如矢,故名。枉,彎曲,歪曲。

②齊魯:春秋戰國時期,以泰山為界分為齊國和魯國。山北稱為齊,山南則稱為魯。在今山東境內。流星:原作“光景”,據盧文弨、疏證本校改。疏證本曰:“‘光景’二字疑‘流星’之訛。《史記·天官書》云:‘枉矢類大流星,蛇行而蒼黑,望之如有毛羽然。’據此,枉矢亦流星之類。‘流’字脫‘水’旁而為‘’,類‘光’字;‘景’與‘星’皆從‘日’,由是訛為‘光景’與?”

【譯文】

枉矢,古齊國、魯國一帶的地區把流星叫作“枉矢”,說它的光線路徑好像發出的箭矢射到的地方;也是說它的屬性邪曲殘暴,會帶來禍害。

1.85 厲,疾氣也,中人如磨厲傷物也

【注釋】

①厲:病災,瘟疫。后作“疬”。

②厲:同“礪”。磨礪。中(zhòng):侵襲,傷害。

【譯文】

厲,疾病之氣,傷人就像在磨刀石上磋磨而傷害物體那樣。

1.86 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

【注釋】

①疫:瘟疫。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通稱。古代以為發生瘟疫是癘鬼在作祟,故指癘鬼。

②行役:泛稱行旅,出行。此指出行作祟。役,原作“疫”,據盧文弨、段玉裁等校改。周祖謨說:“案玄應書卷廿一引作:‘疫,役也,言有鬼行役,役役不住也。’下‘疫’字誤,當作‘役’。”

【譯文】

疫,得名于“役”,說的是有癘鬼出行作祟。

1.87 ,截也,氣傷人如有所斷截也

【注釋】

(zhá):疫癘。又指夭折,短命早死。

②截:斷,割斷。

③所:原書無,據吳志忠本等校補。沈錫祚曰:“《韻補》卷五有‘’字,引《釋名》:‘,截也,氣傷人如有所截斷也。’”

【譯文】

,得名于“截”,疫氣傷害人好像有所截斷。

1.88 災,烖也,火所燒滅之余曰“烖”,言其于物如是也。

【注釋】

①災:自然發生的火災。泛指災害、禍患。

②烖(zāi):同“災”。危害,焚燒。

③余:之后,以后。

【譯文】

災,得名于“烖”,火燒毀之后的狀況叫“烖”,是說它對于物體而言有如災禍。

1.89 害,割也,如割削物也。

【注釋】

①害:禍患,災害。

【譯文】

害,得名于“割”,就像切割物體那樣。

1.90 異者,異于常也

【注釋】

①異:怪異不祥之事,災異。

②異:不相同。常:正常狀態或秩序。

【譯文】

災異之異,就是與正常狀態相比顯得怪異。

1.91 眚,如病者瘦也。

【注釋】

①眚(shěng):災異,妖祥。原指眼睛生翳(yì,眼中遮蔽視線的膜)。引申為日月蝕、災異。

(shěng):原作“痟”,據吳志忠、徐復校改。吳翊寅曰:“吳本‘省’作‘’。案《一切經音義》引亦作‘’,經典借‘省’字。《周禮·大司馬》:‘馮弱犯寡則眚之。’鄭注:‘眚猶人省瘦也。’此即本鄭為說。《說文》:‘渻,減少也。’此正字,‘’后出字。”,瘦。

【譯文】

眚,得名于“”,好像病人身體消瘦那樣。

1.92 慝,態也,有奸態也

【注釋】

①慝(tè):災害,禍患。

②態:通“慝”。邪惡,欺詐。

③奸態:猶“奸慝”。奸惡的心術或行為。奸,同“姦(奸)”。奸邪,罪惡。

【譯文】

慝,得名于“態”,有奸邪罪惡。

1.93 妖,殀也,殀害物也。

【注釋】

①妖:指反常、怪異的事物。

②殀(yāo):殺死。

【譯文】

妖,得名于“殀”,殺害生物。

1.94 孽,孽也,遇之如物見髡孽也

【注釋】

①孽(niè):災害,災禍。

②孽:通“蘗(niè)”。樹木砍去后重生的枝條。此指砍去枝條。下同。

③見:被,受到。髡(kūn):整枝,剪去枝條。

【譯文】

孽,得名于“孽”,遇到它就好像植物遭到砍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车县| 伊金霍洛旗| 岐山县| 山东省| 宜宾市| 隆回县| 永新县| 常熟市| 阿拉善左旗| 桃园县| 南雄市| 青浦区| 五家渠市| 保康县| 德化县| 玉溪市| 德化县| 左权县| 汝城县| 开原市| 贵州省| 无为县| 同心县| 拜泉县| 阳江市| 礼泉县| 崇文区| 义马市| 天全县| 工布江达县| 普陀区| 临颍县| 中卫市| 英超| 颍上县| 定远县| 鄂托克前旗| 吉木乃县| 三江| 兰州市| 夏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