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其實我們都一樣
- 一小粒塵埃
- 三昧林
- 1148字
- 2023-06-20 18:01:57
普通人的一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偶然看見網上流傳的一段對于普通人的一生的定義:父母開明,沒有家暴,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沒有受到過欺負,沒有患過重病,沒有窮到吃不起飯,用著智能手機,最好生活在城市,這輩子沒做過壞事,如果可以還會遇到一個夠喜歡的人,好像我們都是這樣子的,是夠普通的,這明明是幸運兒的一生,可我們卻管這叫普通人。
許多人感覺這段話有些無情了,如果這段話描述的是普通人的一生,那正飽受折磨的人又算什么呢?
如果是按這段話來定義我自己,那我也不算一個真正的普通人。
這部作品的第一、二章,出自十四、五歲的我。我將它們發布到平臺上,想以這種形式,記錄一下我過去的經歷以及當時的想法。等老了再拿出來看,應該會覺得很有意思。
女孩一般都比較早熟。特別是在經歷了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后,其中心酸應該只有遭遇過的人才懂。我覺得我也因此比身邊大多數人都較早地明白一些道理。
我是爺爺奶奶拉扯大的,因為父親要為了我們一家子的生計奔波,很少陪伴在我的身邊,所以我們并不親近,沒多少感情。
我在父母身上并沒有感受到“愛”。小時候我對例如“我的爸爸”、“我的媽媽”的作文題目都噬之以鼻,我覺得出題的人很假,答題的人也假。
其實也帶一些的故意。我故意裝作滿不在乎,故意裝作大人,故意去忽略內心的羨慕和妒意。
我承認我很幼稚。
在初中三年,經歷了一些事,我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冷漠。
初三,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懷疑我可能是病了。我變得偏激、脆弱、敏感,我哭泣、崩潰、痛苦,一度想自殺。我把這些都歸于壓力,是數學太難了,是課業太繁重了。
好在我熬過來了,我上了個不錯的高中。學習環境不一樣了,氛圍也完全不同,唯一一個沒變的是,我還是脆弱的我。
高中的我很看重友情。可惜,友情也不是很可靠。我又一次陷入了對自我的懷疑,又一次心中充滿了失望,這次我沒有想過自殺,而是充滿了恨意。
“沒有人在乎你,沒有人理解你”,有個聲音反復提醒著我。
我好想吶喊。
想問,為什么這個世界是這樣的?為什么偏偏是我?
很快,理智將我拉回。我知道,那些是無解的命題。
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人的存在,它就不再純白。
我討厭所有人類,包括我自己。
我想,地球會不會其實是一件容器,我們身處其中,就像被透明盒困住的螞蟻,或許也有那么一雙眼睛一直在觀察著我們,欣賞著容器里發生的一切。而容器里我們毫無察覺,苦苦追尋生命的意義。
于是,我產生了一個可怕的想法:也許死亡是一種解脫呢?
但可悲的是,我的內心深處仍然對這個世界抱有期待,依舊渴望身邊的人能夠給予我一點善意或者愛。
所以,我告訴我自己,死亡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我比大多數人都幸運,因為我擁有一直愛我和我愛的人,雖然家庭條件沒有那么好,但我也衣食無憂。只是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普通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角色,父親和母親,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