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靜岡縣掛川的葛布織布匠
- 回望手藝
- (日)鹽野米松
- 3666字
- 2021-06-03 14:19:11
制作葛布的匠人如今真可謂寥寥無幾了。
或許現在不知道葛布為何物的人也不在少數,但直到昭和四十年(1965年),葛布紡織業還興盛一時,常被制成壁紙或隔扇紙出口歐美。
制作葛布的原材料是野生山葛。
在日本國內,任何山間、原野上、空地上、高速公路兩旁的土坡上,都能找到山葛的身影。從盛夏到入秋,你有沒有見過豆科植物特有的蝴蝶形的紫色花朵一叢叢盛放呢?在小灌木叢或森林的入口處,總能看到成片的山葛,充滿著頑強的生命力,覆蓋著大片樹林。山葛的葉子很大,上面生有細毛,向四面八方纏繞生長的藤蔓散發出讓人意想不到的甜甜香氣。從這山葛的藤蔓中抽出纖維,在織布機上織出的,就是葛布。
葛藤的攀附能力簡直讓林業從業者們欲哭無淚,就連光滑的電線桿都要安上特殊的裝置才能防止被葛藤纏上身。但誰能想到生命力如此強勁的山葛中抽取出的纖維竟會如此纖細甚至富有光澤。
這種從植物中提取的纖維,其優雅的光澤絲毫不輸蠶絲,所以被用來制作上下身分開的禮服或是玩蹴鞠游戲時穿的裙褲等。
但葛布的應用并不限于各種儀式用的服裝。由于葛布不怕水,所以也被用來縫制成坐墊套、門簾、手提包、帽子等各種日用品。
盡管如此,靜岡縣掛川市從事葛布紡織的人家也只剩四家而已。
川出茂一先生(1922年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作為“川出幸吉商店”的第四代傳人,繼承了家里的葛布紡織事業。雖然山葛在日本隨處可見,但尤以掛川市的葛布產業用得最多,時至今日依舊如此。相傳,本地制作葛布的傳統可以追溯到鐮倉時代。
傳統和歷史與當地風土相結合,培育了本地的技術和工匠。
制作葛布要經歷兩段截然不同的工藝流程。
首先要從葛藤中取出纖維,然后再用葛麻紡出葛布。
將葛藤制成線的工序被稱為“做葛麻”。讓我們先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工序的步驟吧。
第一步當然要從采集葛藤開始。采集工作要在仲夏進行,每年6月至10月都可以采集到當年生長出來的葛藤,通常采集的是爬地生長的“爬地葛”。纏繞樹木或植物生長的葛藤被稱為“爬藤葛”,這種藤無法抽出筆直的絲,不好處理,所以無法作為原材料使用。而如果錯過了采集的時節,藤蔓的纖維里會出現雜質,也就無法用來紡線了。
采集的葛藤一般有小孩手指那么粗,從根里能長出六七米長。為了得到優質的原材料,采集者們頂著盛夏的酷暑,在灌木林或草原上收割爬地葛,也算一項非常辛苦的重體力勞動了。
在各種各樣的工作中都有從長期經驗中總結的理論。這些理論是在長時間的試錯過程中推導出的結果。就拿收割葛藤這件事來說,人們就總結出了判斷藤蔓優劣的標準。
優質的藤蔓要滿足以下條件:
長得快的;
沒有分枝的;
長的;
粗的;
藤蔓上“關節”與“關節”之間距離較遠的;
“關節”的位置較低的;
生長在土地肥沃的地方;
生長的地方有綠蔭庇護;
藤蔓顏色呈黑紫色或綠色的;
藤蔓直到末端都幾乎一樣粗壯的。
而遇到以下情況藤蔓的質量就堪憂了:
經歷了持續降雨之后的藤蔓,“關節”處會變黑;
生長在高地上的葛藤顏色也偏暗;
盡管顏色呈綠色,但如果藤蔓上沒長出細毛,這種葛藤會不飽滿,抽絲的效率不高。
要采集優質葛藤,可不能等著天上掉餡餅,在藤蔓生長之前要及時割去以前的老藤,這樣才有助于新藤蔓的長勢,促進葛藤發芽。
葛藤的采集只是制作葛麻的第一步。
將采集來的藤蔓做成葛麻,雖然只是農戶們的農閑副業,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一代代傳承著這門手藝。
關于這門手藝,你總會聽到人們說:“好線能賣好價錢?!?
如果提取的葛麻量夠多,就可以換回金錢;但如果葛麻的質量不佳,那以后的生意怕是就要斷送了。所以,為家中的長遠利益考慮,如果還想讓子輩、孫輩能從事這個工作,最好還是用心做好自己手上的活計。
于是這種心態就會體現在具體的葛麻制作過程中。
采集來的葛藤先要摘去藤蔓上的葉子和各種垃圾。摘葉子的時候一定要從根的方向往藤蔓生長的末端摘,雖然逆向撕更容易摘下葉子,但這樣會傷及藤蔓的皮。
為了不傷及纖維,就算麻煩一些也一定要從根的方向摘。制作葛麻的所有步驟都要以保護纖維為首要原則。
摘取葉子之后的藤蔓按照粗細分組,每組湊齊10根左右捆成環,放進沸騰的鍋里煮。煮完之后藤蔓會由紫色變成鮮艷的綠色,然后再變成黃色,這時就可以撈出鍋了,再浸泡到靠近岸邊的清澈水潭里。
與此同時,在地上挖一個1米見方、深30厘米的坑,鋪上芒草之類的雜草,放入從河里撈上來的藤蔓,表面覆蓋上一層雜草,再蓋上一層塑料膜,讓它發酵。
如果此處用了艾蒿或是蒲公英,葛藤的纖維會被染成黃色,所以必須避免使用這類植物。要讓葛藤在封閉的空間里,保持浴室一樣溫暖的溫度,持續發酵兩天,溫度太低或太高都不行。需要人為控制發酵的溫度,確保發酵過程均勻平穩地進行。
如果在水煮的過程中,或是在發酵的階段溫度沒有控制好,會影響纖維的韌性,所以一定要非常小心。
發酵完成后葛藤會變得像爛泥一樣,取出之后再用清水浸泡,把腐壞的表皮洗掉,這個過程稱為“洗藤”。只洗掉外部較粗的表皮,留下的里面一層富含纖維的軟皮,也被稱為“韌皮”。韌皮中的纖維含量高,韌皮發達的植物也被稱作“韌皮植物”,常被用作線、紙張、布匹的原材料。
外皮已經去掉了,其實制作葛麻只需要用到韌皮,所以葛藤的芯也要抽掉。
從根部往上十幾厘米處剝開,將韌皮從木質芯外抽離出來。到了秋季,芯和韌皮之間會長出棉絮狀的物質,這會影響生產出來的葛麻的質量,所以一定要在那之前完成剝離韌皮的工序。
如此收集到的這些韌皮就叫作“葛麻”。
然后要再一次把這些韌皮清洗干凈,這個操作稱為“洗麻”。經過多次洗滌的葛麻已變得非常干凈了?!奥椤北緛矸褐傅木褪歉鞣N麻類植物,但各種植物纖維制成的麻線也被稱作“麻”。
如前文所述,葛藤從采集之后經過了多次水洗。至于為什么要經過這么多次洗滌,看到多次清洗后的葛藤纖維你就能理解了——纖維潔白而富有光澤。最后,還要將纖維放入米糠水或米湯中浸泡一晚。
無論是哪一步工序,都必須留意控制好不要讓纖維變黑或韌性變差。
從米湯中取出的纖維,再次經過清洗、干燥,葛麻就算完成了。要提取1公斤的葛麻至少需要采集50公斤的葛藤。就為了獲得這五十分之一,必須要經過所有這些工藝流程,費時費力,費心費神,還要考慮溫度管理等各種細致的操作。而這一步步的操作都是前人一絲不茍地不斷重復并繼承下來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獲得一條美麗的葛麻。
制成的葛麻也分為幾個等級。
優等品:強韌,不分叉,不摻雜黑色,無垢,無暇,顏色呈純白或微微泛水藍色,富有絲綢一般的光澤,長度要在三米以上。
上等品:比優等品的光澤略遜一籌。
中等品:盡管具備強韌度,但不能完全滿足優等品的所有條件。
纖維的強韌性如果不達標就無法結成線,那就完全沒有利用價值了。
然后,要將葛麻分成細絲、打結,做成長長的紗線。這個步驟會用到針,用針分開葛麻的纖維,拉出細絲。
一般用于機織的線都會用“機織結”連結,而用來織葛布的葛麻則有“葛麻結”的特殊打法:打結的兩條線的線頭順著同一個方向打成結。將這樣結成的長長的葛麻線繞在一次性筷子上,呈“8”字形繞滿。
我聽說1995年的時候,1公斤葛麻成品的價格為15000日元,一家農戶一季靠制作葛麻能掙到上百萬日元。乍一聽這收入真是多得驚人,但細算算,為了賺到這100萬日元需要收集3400多公斤的葛藤呢。像這樣從事葛藤制作的工匠集中在掛川最遠最北的地區,在倉真和櫻木各有6人,總共也就12個人。
不同的人生產出來的線粗細不同,各有特色。紡布工的手能將這些特性發揮出來。
做好的線會被送給織布工,即委托制麻的川出先生手上。葛麻線會在這里經過各種各樣的紡織,被制成各類商品。
織葛布要用到織布機,但經紗通常用的是麻線、絲線、面線、聚酯纖維等葛麻以外的紗線。將卷成“8”字形的葛麻從筷子上解放出來,把線弄濕之后引入梭口,作為緯紗穿梭于經紗之間。
干燥的葛麻線用來織布容易斷,所以沾濕之后一定要一氣呵成織完才行,而且和其他織物不同的是,葛麻獨特的光澤一捻就沒了,所以葛麻線上機之前不需要捻線。
接下來就是梭子在經線中穿梭,每穿過一次,就增加了一條葛麻線的寬度,葛布就是這樣一寸一寸靠手工織成的。
以前單是在掛川市就有40家葛布作坊,但到了1995年就只剩4家了,究其原因,就要說到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左右出現的韓國生產的低價葛布,一舉搶占了市場。韓國原本是向日本出口葛麻,他們自然就會想到在本國發展成品制作工藝,而日本的人工費用又貴,自然就失去了競爭力。
這也不是單單存在于葛布紡織業的問題了??v觀所有行業,日本的人工費用都是高昂的。雖然高收入使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收入增加卻使日本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
我采訪的時候,制作葛麻的手工藝人以70多歲的女性為主,也有60多歲的“年輕人”。川出先生的兒子會將這份事業繼承下去,孫子也對這個工作有興趣,川出先生也想讓他試試。但采集山葛及制作葛布是如此艱辛,各道程序又都那么復雜,要如何傳授其中處理手法的精妙之處也是一大難題。
富有獨特光澤的葛布,不經過從采集開始的繁復程序是無法做成的。另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清洗葛麻所需要的水質清澈的河川以后還會存在嗎?雖然山葛在日本幾乎隨處可見,唾手可得,但如果失去了能將之活用的手藝,山葛這種日本傳統秋季七草之一怕是只會被人們當作礙事的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