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生命,每時每刻就都在產生需求。欲望是那些來自人的最原始、最底層、最基本的需求,并逐步拓展為對享受的需要、發展的需要等等,體現為從“生理”到“心理”的極度渴望。對于不同的“欲望”表現形式,如果我們沒能形成清晰的、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就會被現實中的各種喧嘩浮躁所迷惑、引誘和裹挾,并最終虛度此生,無法在有生之年發展智慧、提升心性。
當欲望與實際需要相匹配就體現為“需求”,不斷滿足需求會給人生提供穩定的驅動力和幸福感;當欲望超過了實際需要就體現為“欲求”,會增加選擇和駕馭的困擾,不但會減少人生的幸福感,甚至還有可能由此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當欲望低于正常需求,則會讓人喪失“創造生活”的意愿和動力,并逐步消沉抑郁,甚至會走入人生意義的虛無;當受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諸多限制,感到痛苦不堪的時候,本能地就會產生想擺脫困境,進而獲得身心自由的強烈需求。
一切擺脫束縛、負擔、煩惱、痛苦的行動,道家謂之“順其自然”、佛家謂之“解脫”、現代主義謂之“解放”,其內涵大同小異。欲望分為“物質欲望”、“心理欲望”和“生理欲望”三個層面。物質欲望一般表現為沖動消費;心理欲望表現在“貪嗔癡慢疑”五個方面;生理欲望體現為生存繁衍,也是人類本能的核心。很明顯,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應該被滿足,也不是所有滿足欲望的過程都是解脫。欲望的正確打開方式既不是單純的“克制”也不是單純的“滿足”,而是通過轉化將涌動的能量進行疏導,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欲望被拆解,能量經重新組合成為促進心性提升的全新動力。如果把洪水比作為欲望,當欲望來襲時候,如果放任不管,則會導致泛濫成災;如果一味用“水壩”阻擋,一旦潰壩就會造成更為可怕的后果。只有對迅猛的洪水進行有效的攔截和有序的疏導,通過控制水流的方向,調節排水流量,洪水就能被用于發電、灌溉等對人有利方面。在整個過程中,合理的“疏導”是體現調控能力的核心部分:一面要防止洪水漫過堤壩;一面又要保證放出去的水有利而無害。這是一種保持疏導能力和克制能力相平衡的、動態的控制力,疏導能力越弱,克制能力就要越強,反之,克制能力越弱,疏導能力就要越強。如此才能既完成對有害能量的控制,又達成有益能量的供應。
從實際操作上來說,不管是在哪個人生場景中,欲望的出現說明我們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情緒感受就是“信號燈”。要隨時隨地做一些事情,及時平復這些情緒感受,而不能任其發展,以至于積重難返。克制欲望是持對抗態度,滿足欲望是持疏通態度。要通過理性冷靜的分析,針對關鍵性訴求進行對癥下藥,可以轉移關注點,也可以滿足一些小需求,有選擇地對自己的情緒感受進行控制調節。將狂躁、興奮、沖動、恐懼、麻木、沮喪等極端感受逐步轉變為積極、樂觀、果敢、沉穩、理性、友善等平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