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聽來的道理為什么“沒有用”
- 強勢文化啟示錄
- ahbwjes
- 1488字
- 2021-06-06 16:20:21
一生之中我們聽過數不清的道理,不論是親人前輩的經驗教誨還是朋友的善意提醒,亦或是閱讀過的人生哲理。盡管知道道理改變不了什么,當面對無盡的煩惱和困境,我們卻總是期待著能聽到一個終極道理,從此讓人生發生徹底改變。然而,每一次似乎都事與愿違。因為道理是抽象的,是具有普遍性的,而生活是具體的、現實的,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甚至人生的這一刻與下一刻也千差萬別。對于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個體,不可能毫無保留地依靠他人指引自己的生活,因此,道理好不好用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凈土宗講:信愿行,即信仰、發愿、修行。意思是先由信生愿,由愿生行;信若不具,則愿、行皆不成立。說明不是道理沒用,而是不相信。有人也許會不服氣,會說自己相信,就是做不到。對此,建議在夜深人靜之時捫心自問“我真的信嗎?”有可能就不那么確定了。人性是復雜的,都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真正開始一個好習慣并持續下去談何容易,因而大多數人都是一邊養生,一邊熬夜刷手機;一邊減肥,一邊飲食無算;一邊戒煙,一邊再來一根。還有人說應該靠毅力和勇氣,但對有些人來說,熬夜刷手機、暴飲暴食也是需要勇氣的。說到底還是“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而菩薩和凡夫的區別,惟信而已。也許有人不服氣,會說菩薩是因為有大智慧。試問,如果不相信,那智慧有用嗎?所以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如果真的相信一個道理,就必然會將其內化成你的信念,或者志向。正如王陽明先生說的“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當一個人有了志向,一旦稍有違背就會感到心痛,有了這樣的心情,還怕有什么事做不到嗎?但這個志向不是寫在紙上、聽在耳里的大道理,而是明心見性后的真理。這要求就高了,因為道理是理性的,對非理性狀態下的人沒有意義,解決不了他的實際問題,更不可能讓他得靜、得定、得慧。所以,能夠相信一個道理,先要恢復自身的理性。
理性和感性相對,是人基于現有的理論,在正常思維狀態下為了獲得預期結果,通過合理的邏輯推導,做出符合現實情況的分析判斷及行動的能力。理性的意義在于對自身以及社會使命的負責態度,是對事物本質認識的深化,是經由感性認識上升而形成的。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人們不喜歡聽意見和建議的原因是,他的意愿和需求是得到認可,而不是真理真相。比如在家庭中,“情感”的重要性往往高于“道理”,沒有感情依托的道理是不易被接受的。而在社會生活中,是以“利益“為重,失去利益依托的道理是沒有說服力的。如果你能夠悉心體會自己面對他人的種種令人不快的不尊重,就會發現,其實自己也是經常這樣對待他人的。這些情況都說明非理性才是我們的常態。
如何才能恢復自己和他人的理性呢?情緒是一種本能的行為反應,只有當我們的情緒在承受范圍之內,才能維持理性思考。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平時要想方設法穩住自己的心緒,然后再去處理事情。而面對一個情緒無法平復的人,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他們的感受,給他們解決情緒的時間,待情緒穩定之后,再去處理問題。人性非善非惡,而是自私的,很少有人能逆著心性讓自己顯得人品高貴,所以,認錯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即使內心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如果你去跟他講道理,他的本能反應就會是狡辯和推責。因此很多時候,講道理不是靠語言描述,而是用體驗和感知去代替說教,從而喚起他的共情能力,促成發自內心的認同,最后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其實能真正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就足夠了,何必一定要讓他開口承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