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妊娠
從懷孕到分娩這個階段,稱為“妊娠”,俗稱“懷孕”。
1.妊娠前提 腎氣充盛,天癸成熟,沖任二脈功能協調,胞宮、胞脈、胞絡正常。即,當女性身體發育到一定的年齡,腎精旺盛,促進機體發育和生殖的精微物質天癸發育成熟和完善,沖任二脈氣血充足,沖脈調節十二經氣血、調節月經和臟腑氣機升降,任脈調節全身陰經、調節月經和孕育胎兒,兩脈功能協調,并且子宮、與子宮相聯系的經脈和絡脈正常,這些是女性懷孕的前提條件。
2.妊娠條件 男精壯,女經調。即,男性生精功能和性功能正常,女性月經調暢、身體無不適。
3.妊娠時機 “兩精相搏”合于“的候”。即,排卵期有性生活就容易懷孕。
早在《周易》已經認識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創造人的生命。《靈樞·決氣》:指出“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這是對人類認識生命起源的最早記載。《女科正宗·廣嗣總論》指出:“男精壯而女經調,有子之道也”,概括了受孕的條件,男精壯包括正常的性功能及正常的精液;女經調包括正常的月經及排卵等。對于受孕的時機,《證治準繩·女科》說:“凡婦人一月經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氳之候,于一時辰間,……此的候也,……順而施之,則成胎也。”因此,受孕的機制在于男女腎氣充盛,天癸成熟,任通沖盛,精壯經調,適時和合,便成胎孕。
妊娠后母體的變化,明顯的表現是月經停止來潮,臟腑、經絡的陰血,下注沖任,以養胎元。因此,妊娠期間整個機體出現“血感不足,氣易偏盛”的特點。妊娠初期,由于血聚于下,沖脈氣盛,肝氣上逆,胃氣不降,則出現飲食偏嗜、惡心作嘔、晨起頭暈等現象,一般不嚴重,經過20~40日,癥狀多能自然消失。妊娠后出現脈滑,早在《素問·陰陽別論》就指出:“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胎產心法》云:“凡婦人懷孕,其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尺陰之脈必滑數。”妊娠脈,輕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絕。但若腎氣虛弱、氣血不足,或年歲已高的婦女有孕,滑脈常不明顯。另外,妊娠后乳房出現增大等變化。《生生寶錄》記載:“婦人乳頭轉黑,乳根漸大,則是胎矣”。
妊娠3個月后,白帶稍增多,乳頭乳暈的顏色加深。妊娠4~5個月后,孕婦可以自覺胎動,胎體逐漸增大,小腹部逐漸膨隆。妊娠6個月后,胎兒漸大,阻滯氣機,水道不利,常可出現輕度腫脹。妊娠末期,由于胎兒先露部壓迫膀胱與直腸,可見小便頻數、大便秘結等現象。
妊娠后胎兒發育情況,最早在《內經》有記載。《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此后多有論述胎兒發育者,而徐之才《逐月養胎法》所論較切實際,即《備急千金要方》說:“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體成,五月胎動,六月筋骨立,七月發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氣入胃,十月諸神備,日滿即產矣。”說明前人對胎兒的發育、成熟有詳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