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序
從動議策劃,到第一輯八種即將出版,這套叢書的“孕育期”,算來已三年有余。每種六萬字左右,首輯也就五十來萬字吧,卻用了約四個“十月懷胎”期,這在時下快約、快編、快發的“三快”出版“新模式”中,算得上是個“因循守舊”的特例了。然而這不正說明復旦大學出版社對于這套以青少年學生為主要對象的大眾讀物用心用力之深嗎?
長達三四萬字的策劃書、擬目及綱要,多達六七個輪次的專家與師生的論證,反反復復的大綱修訂與初目確定,直到關鍵的、以“專家寫小書”為標準的著作者選定,大約用了兩年時間;這樣算來,各位專家為一種小書的撰寫,都用了一年有余,應相當于他們當初撰寫攸關個人前程的博士論文所花費的時間了。作為叢書的提議者,我不能不對他們放下手邊的科研項目,以如此認真的態度來從事這樣一項算不上“學術成果”的工作,肅然起敬。為什么這樣一個看來有點“老土”的選題,能被一家以“學術出版”為首務,蜚聲海內外的大學社一眼相中,并集聚起眾多的知名學者與出版人合作共襄?這就不能不回顧一下有關的策劃初衷。雖然近40個月過去了,目前的情況與當初相比,已經有所變化,但是基本面還是相同的。
當時的動因是報端與網上的兩類有點極端的“熱點”問題。
一是屢見不鮮的青少年學生因升學考試失利而輕生的報道與討論。一次高考放榜后,網上盛傳一段視頻:兩位學子因此而墜樓。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們會如此地脆弱?
二是日本強行進行所謂的釣魚島“國有化”后國內“憤青”的行動,網上對此議論紛紛,而偏偏當時尚無一種深入闡析事件、給青年們愛國熱情以正確引導的出版物。反觀日本,卻將所謂“尖閣諸島”(即釣魚島)問題列入中學教育有關課程?,F在不僅“東?!薄澳虾!眴栴}繼續發酵,而且周邊事態愈加復雜,“朝核”問題、“薩德”問題、“南海仲裁案”問題等,層出不窮,甚至由外而內,“臺獨”正變本加厲,“港獨”又粉墨登場,而“憤青”行動也隨之高漲??蓢@的是有關的圖書雖已有了數種,但還遠遠談不上系統化與規模化。
誠然,青年人中上述兩種動向不可相提并論?!皯嵡唷毙袆庸倘挥写诶硇曰?,但這是“五四”以來,不,應當說是從漢末“清議”以來,中國青年學子以參與“國是”為己任的傳統之繼續,是當今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強烈關注“中國崛起”的群體意識之表現;而文戰不利即輕生,也是一種極端表現,是伴隨數十年以來的“小皇帝”一代而引發的當代中國最可憂的社會現象。然而“小皇帝”的過于脆弱,與“憤青”時不時因過于激憤而不免“出格”,這過“陰”過“陽”之間,卻有著某種認識論上的同一性。當代認識論揭示:人約在七八歲時,由孩提時期所累積的片斷印象,會形成觀察外部世界的最初的“認識圖式”,在以后的“活動”中,又不斷地接受外部的交互影響著的新信息,而使認識圖式處于不間斷的活動建構之中。人的行為方式,就取決于這種認識圖式。因此,知見的深淺,也就是視域的大小與對視域中各種事物相互關系的理解,對個人的行為方式是有決定性意義的;所以,超越一己一事所限而關注大事,超越一時一事所限而洞悉事件的來龍去脈、此事件與彼事件的相互關系,便成為個人行為是否恰當的前提,也應當是現在所熱議的素質教育的首務。
“小皇帝”們的脆弱,根源就在于視域為一己一事所限。今天的青少年們,在知識結構、個性意識乃至由此而來的創造活力上都使我們這一輩人驚羨而自嘆弗如,然而如就“抗打擊力”,亦即“韌性”而言,“小皇帝”們卻差了許多。就拿高考來說吧,且不論群體性地被剝奪了進入高校權利的“史無前例”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有高考的年份,錄取率也僅僅30%左右,但那時幾乎未聞有落榜而輕生者。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之交,當初幸而登龍門者,至那時畢業, 90%以上又都上了山、下了鄉,那種由極度的希望跌入極度的失望之痛苦,甚至比不曾希望過者更慘烈十倍。然而當時,連同中學生在內的上山下鄉的這一群卻“熬”了十年,“挺”了過來,并從中產生了擔當起“改革開放”重任的第一批青年生力軍?;叵脒@種“韌性”的由來,我們不能不感謝兩類前輩:一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的“不管不問”,使子女的天性有了較自由的發展空間;二是當時的作家、翻譯家、出版家們,他們為青年人提供了各種中外名著與各類知識讀物。各種有關“上山下鄉”的影視劇,有一個共同的情結,令我們這些過來人倍感親切,這就是各知青點的 “頭兒”“大哥”,都有一箱子不離不棄的書,而為知青們搶著閱讀。逆境,使閱讀與社會觀察、思考融合互動,于是“上山下鄉”的這一群,說得最多的一句格言便是“嚴冬即將過去,春天必將到來”。這種信念不僅是個人的,更是由深入社會的閱讀中產生的對國家命運乃至人類歷史的感悟。
孔夫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毅即毅力、韌性;弘則指由開遠的見識而來的志向,也是“毅”力的前提。引證這句格言,并不是說“上山下鄉”的這一群人都達到了這種境界,毋庸諱言,曾經在改革開放伊始作出貢獻的青年人中后來也不乏在“大浪淘沙”中沉淪為沙粒者。引證這句格言的用意只是想說明,超越一己目見身遇的更寬廣的視域,在每一個人的人生歷程中的重要性。奮起而終于沉淪者雖只是一小部分,但也反映了這一代人也有其時代性的弱點,如長期的物質生活的貧乏、傳統教育或 “左”或“右”的影響、傳統價值觀念在“個性”與“家國”關系觀念上的偏差等。這些使這一群中不少人邁過了“一時”之“己”這道坎,卻過不了之后的一道又一道坎。今天的青年人有著遠較過去優越的個性意識、知識結構與外部環境,因此有可能在更廣更高的層次上,去完成“弘毅”品格的自我塑造。這就又要回過頭來說說所謂“憤青”現象了。
對于“憤青”,不必過多地求全責備?!皯崱笔茄缘谋憩F,幾十年來,中國人的血性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憤青”現象在目前已超越“小皇帝”現象而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說明超越一己得失而關注重大事件的青年人越來越多,這毋寧說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一種希望?!皯嵡唷敝员挥械拈L者視為“問題”,只是由于“憤青”們往往為一時一事所限,而尚欠缺對于事件的多維度的綜合觀察與思考;因此,進一步開拓視域以增強觀察思考能力,從而將一時的“義憤”提升至“弘毅”的精神境界,也是“憤青”乃至所有青少年之必需。
以上就是這套叢書策劃的動因。
“大事”有種種,為什么叢書非要取名為“國家大事”呢?在放論“全球化”,又崇尚個性的今天,這名目是否又有了些“老生常談”的意味呢?這也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國家意識真的與全球意識格格不入嗎?只要看看鼓吹世界主義最力的美國就不難明白。美國所稱的“全球戰略”,其核心就是維護其國家的核心利益與全球霸主的地位,這一點連他們的政客也直言不諱。離開國家意識的“全球意識”,在我看來只是個“偽命題”。拋開“閉關自鎖”的落后觀念,從周邊看中國,從世界看中國,養成新的“國家大事”觀,是這套叢書的主旨之一。
國家意識與個性意識真的水火不容嗎?“馬云”現象很能說明問題。創業時的馬云無疑是位最有個性,最富于創造力的“天才”青年,然而馬云及其阿里巴巴的成功首先是因為在自己的祖國。在國內互聯網剛剛起步的時候,馬云就慧眼獨具地看出,在這片被認為是貧困落后的土地上,卻蘊藏著發展互聯網商務的最深厚的“洪荒之力”。阿里巴巴現在走向世界了,然而“馬云”現象最使我感動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他們激活了全國窮鄉僻壤成千上萬的家庭或個人加入了他的網絡。自1968年起,我有十多年時間生活工作于多個這類貧困地區,深知當地人貧困卻又淳樸到何等地步,也因此,現在網上購物時,我點擊的手指就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滑向這類電子商戶,而同時總會掠過一個念頭:馬云們真的開創了遠較政府資助有效十倍的不世功績。馬云的故事與眾所周知、日益龐大的“海歸”現象,啟發了我們這套叢書的又一宗旨:如何從國家的發展態勢與戰略目標中,尋找到個性發展的確切定位。
由上述的出發點與宗旨,叢書采取了一種新的表述形式,它是時政性的,又是歷史文化性的。它由一個個當代青年應當關注的熱點時政話題切入,并擴展開來,追溯其歷史文化淵源以及這種淵源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的嬗變,從而使時政話題變得更豐厚,使歷史文化變得更生動。希望以上設計,能成為當代中國青少年“弘毅”品格培育的一點助力。
趙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