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孩子被人咬,園方有無責?
- 幼兒教育法制案例分析
- 童憲明主編
- 1074字
- 2021-06-03 11:04:11
案情
2001年6月,某幼兒園中班的孩子進行戶外的體育活動,主要內容是玩小皮球。孩子們玩得非常投入,個個都是汗流浹背。老師讓他們把長袖、外衣脫了,身上只穿件汗衫或背心。小山與明明在一起各自玩著自己手中的皮球,小山提出要與明明換球玩,但明明不同意并抱住自己的球。小山見明明不肯給球,就放下自己的球去搶明明的球。由于小山身體比明明高大,力氣也大,沒幾下小山就搶到了明明的球。球被搶去,明明非常惱怒,從后邊追上去,拉住小山的左臂狠狠咬了一口。小山痛得大叫,手臂上鮮血流了出來。正在為小孩子脫衣服的老師聽見了叫聲,迅速趕了過來,制止事態(tài)的發(fā)展,并立即叫來了校醫(yī)把小孩送去醫(yī)院。醫(yī)生給小山縫了三針,包扎好傷口,用去醫(yī)療費將近百元。事后,小山的父母認為,小孩的傷害雖然不太嚴重,治療費也不高,但責任全在園方,并要求幼兒園保證以后絕對不再發(fā)生此類事件。幼兒園認為此事責任不在園方,而在兩個孩子身上,并且表示不可能保證此類事件絕對不會重現。為此,發(fā)生糾紛,走進了法院。
分析
這是一起在園幼兒傷害幼兒引發(fā)的糾紛,此時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尚未頒布。當時法律界人士對幼兒園與幼兒的關系有多種觀點,認為幼兒園是幼兒的臨時監(jiān)護人,就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最后法院以幼兒園未能完全履行臨時監(jiān)護責任為由,判決幼兒園承擔主要損害責任;兩個孩子不遵守幼兒園的紀律,未按教師的要求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對其行為后果承擔一定責任。幼兒園為了寧事息訟,不宜擴大影響,服從判決。
本案法院判決幼兒園承擔的是“臨時監(jiān)護責任”,即將幼兒園與在園內學習、生活的未成年人之間看成是一種臨時的監(jiān)護與被監(jiān)護的關系。這種觀點,從現在來看是站不住腳的。2002年9月1日起《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正式施行,該《辦法》第7條規(guī)定:“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依法履行監(jiān)護的職責,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工作。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不承擔監(jiān)護職責。”2010年實施的《侵權責任法》第38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由此可以確定幼兒園不是幼兒的監(jiān)護人,不應盡監(jiān)護責任,幼兒園只有教育、管理、保護幼兒的責任。所以,幼兒園不應承擔這種“臨時監(jiān)護責任”。
建議
(1)幼兒園不是幼兒的監(jiān)護人,但是幼兒園有保護、教育、管理幼兒的責任,這是義不容辭的。
(2)幼兒園應把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任何教學活動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安全因素。
(3)教師配合家長,教育幼兒不能去傷害或沖撞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