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教具破損傷人,忽略檢查應擔責
- 幼兒教育法制案例分析
- 童憲明主編
- 1473字
- 2021-06-03 11:04:11
案情
2013年5月,貴州省貴陽市一幼兒園張老師在組織小朋友上科學課時,發放給每個小朋友一個數學模型教具,教小朋友們識別幾何形狀,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拿著各自的塑料教具玩起來,其中王小米同學拿到了一個長方形的塑料模型,該方形塑料教具由于使用多次邊角已經出現破損,張老師發放教具過多未發現這個問題。在張老師教學過程中,小朋友們拿著教具互相打鬧嬉戲,王小米在玩耍的過程中用力過猛被教具硬質破損邊角劃破手指,張老師發現后急忙為王小米貼上了止血貼,認為只是小小皮外傷,沒有采取進一步措施,也沒向幼兒園園長報告。
事后,王小米手指由于沒及時消毒處理回家后傷勢擴大,王小米家長遂向法院起訴要求幼兒園賠償損失,而幼兒園認為這是當班教師張老師的責任,應由張老師承擔賠償,本案該由誰負責呢?
分析
本案主要涉及幼兒園提供教具等設施造成幼兒受損責任承擔的問題。
首先,本案承擔責任的主體應該是幼兒園。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4條的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本案中王小米受傷是在上課期間造成,張老師是在履行職務行為,代表的是幼兒園,因此對外應由幼兒園承擔責任。幼兒園在對王小米受傷的事件中責任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作為教具的提供者未盡到安全檢查和管理的義務,根據《幼兒園管理條例》第19條“幼兒園應當建立安全防護制度,嚴禁在幼兒園內設置威脅幼兒安全的危險建筑物和設施,嚴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質制作教具、玩具。”《幼兒園工作規程》16條“幼兒園應建立房屋、設備、消防、交通等安全防護和檢查制度;建立食品、藥物等管理制度和幼兒接送制度,防止發生各種意外事故。應加強對幼兒的安全教育。”的規定,幼兒園有義務提供安全的教具并建立檢查防護制度,但是由于幼兒園的疏于檢查導致存在安全隱患的教具仍然在使用;二是幼兒園在幼兒受傷后未及時救助,造成傷勢的進一步擴大,屬于《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9條規定的“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后果加重的情形”。綜上兩點可以認定幼兒園未盡到管理職責,應對王小米的損失進行賠償。
其次,幼兒園無權要求張老師承擔賠償責任,但可對其進行相應行政處分。張老師是在工作期間履行職務行為,最終賠償責任應由用人單位即幼兒園承擔。由于張老師存僥幸心理認為王小米被劃破手指只是小傷,未進一步處理和上報幼兒園園長,以及其在教學前未預見到教具硬質邊角破損易傷人,未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等行為,可認定張老師存在疏忽大意的過失。但本案引起王小米受傷的原因還在于教具本身存在安全隱患,幼兒園事先未盡到檢查義務。幼兒園的管理職責不僅包含對學生的管理,也包含對幼兒園設施、教學玩具設備的安全檢查管理,因此本案引起王小米的受傷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張老師雖然存在過失,但不屬于重大過失。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27條“因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中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予以賠償后,可以向有關責任人員追償。”的規定,只有在張老師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幼兒園才能向張老師行使追償權。在本案中,張老師的責任應體現在違反了《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等法規的有關規定,幼兒園可對其進行相應行政處分。
建議
(1)幼兒園及教師應熟悉幼兒園的教具、玩具設備等,加強防護和檢查工作。
(2)幼兒園應當建立起相應的管理制度,包括對學生傷害的信息報告及處理制度,樹立“學生傷害無小事”的安全理念。
(3)幼兒園應加強對教師的管理,教師應多學習相關安全法律法規知識,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