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幼兒的人格權不容侵犯
- 幼兒教育法制案例分析
- 童憲明主編
- 1155字
- 2021-06-03 11:04:11
案情
江南某幼兒園近年來發生了兩件不愉快的事情。第一件事,是一個幼兒從家里帶了小鐵丸放在口袋里,教師也沒有發現。上課時該小朋友把鐵丸放進嘴里,老師看到他在吃東西,就問他你吃什么,小孩子一嚇,把鐵丸吞了下去,急得教師和家長團團轉,幸好兩天后大便時拉了出來。第二件事,是一個幼兒從家里帶了個電動玩具來,在班級里玩耍時,一根彈簧跳了出來,擊中了旁邊的一個小女孩的眼睛,引發了一場糾紛,幼兒園花去了不少精力。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園方決定不許小朋友帶任何玩具、玩物到幼兒園里。為了落實這項工作,設立了兩道關口,第一道是幼兒園大門口,幼兒進門報到時,發現手上帶有玩具,即請家長帶回。第二道是在教室里,有些小玩具裝在口袋里不易發現,由班主任在上課前,對每個小朋友進行搜身,發現東西即扣下,到放學時再讓小孩帶回,此種做法合法嗎?
分析
這是一起教師侵犯幼兒人格權的典型事例。幼兒園為了防止幼兒在幼兒園發生傷害事故,竟然采用搜身的辦法,顯然侵犯了孩子的合法權益,說明教師的法制意識太淡薄了,普法工作還要加強。
我國《憲法》第37條第三款規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第3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第33條:“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照上述條款,幼兒園的做法侵犯了幼兒的人格權。
人格是公民作為人所必須具有的資格,是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自主資格。人格權是民事主體所固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平等地享有且為實現其獨立人格所必須的權利。這種權利與主體之間具有不可分離的屬性,民事主體依據出生的事實,即可取得人格權,權利的享有始于出生,終于死亡,為公民終身享有。
幼兒是未成年人,且為無行為能力人,但他們同樣享有人格權,因為他們是中國的公民,受我國憲法的保護,前述憲法條款,明確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其中當然包含了幼兒。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的人格保護也有明確的規定,該法第21條:“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幼兒園工作規程》第6條:“尊重、愛護幼兒,嚴禁虐待、歧視、體罰和變相體罰、侮辱幼兒人格等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行為。”所以說,人格尊嚴不僅屬于成年人,也屬于未成年人,也屬于幼兒園的孩子。
本案中,由于幼兒園對幼兒的搜身是在教室里進行的,家長未能及時察覺。一個月后,主管部門來園進行業務檢查,發現了問題,在場領導及時責令幼兒園糾正了這種違法的行為。
建議
(1)在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的今天,對教師的普法工作不可松懈。
(2)保護幼兒要依法進行;依法治教,不能停在口頭上,要真正落實到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