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春游受傷,責任誰擔?
- 幼兒教育法制案例分析
- 童憲明主編
- 2222字
- 2021-06-03 11:04:11
案情
某城市的一所幼兒園組織幼兒去春游,大班年級的小朋友去動物園,讓幼兒認識更多的動物。由于動物園離幼兒園很近,只有兩站公交車的路程,按以往慣例春游到動物園都是步行去的。一方面可以減少乘車的麻煩;另一方面對小孩子也是一次遠足鍛煉的機會。早上9點整,三個班的大班孩子,在兩位園長、六位班主任和三個保育員的護送下,手拉手排成二路縱隊,沿著馬路右側的人行道,從幼兒園門口出發,慢慢向動物園行進。到達動物園入口處了,園長去買集體票,孩子們在入口處等待。這時一位中年婦女牽著一只小猴從旁邊走過,孩子們非常開心。突然間,小猴掙脫韁繩,撲向正在觀看猴子的明明,企圖搶走明明手上的面包。明明躲避不及,向后一仰摔了一跤,造成右小腿骨折。該婦女迅速上前擒住了小猴,事態沒有進一步發展。園長和班主任馬上叫來出租車,把明明送往醫院治療,并電話通知其父母。
然而禍不單行。孩子們進入動物園后,繼續排著隊伍,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處處觀看各種動物,老師還作些簡單的介紹。在猴子的籠子外有一圍欄,孩子們看到東躥西跳的大小猴子,顯得格外興奮。小女孩豆豆就從圍欄的柱子的間隔中擠了進去,走到籠子的跟前,三個手指夾著巧克力伸進籠子里喂猴。兩只大猴子前來爭奪,不巧把豆豆的右手食指咬破。豆豆趕緊收回手指并大聲哭喊,但鮮血已經汩汩流出。另一位園長和班主任立即把豆豆送到醫院,并及時通知了家人。
分析
這是兩起動物傷人事件,發生在幼兒園組織的春游期間,其責任如何來認定呢?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發生的各種人身傷害事故,是否構成侵犯人身權利,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問題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在幼兒園有數以千計的幼兒,每天都進行著各種活動,最忌發生人身事故,但往往難以避免。對待事故問題最根本的措施是搞好預防,作好各種教育工作,加強管理,消除發生事故的根源。一旦發生了人身事故,則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法處理。
分析處理這類事故責任的關鍵在于:第一,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方面有無過失?是屬于什么性質的過失?第二,幼兒園方面的過失與人身事故之間有無因果關系?第三,發生人身事故的后果。據幼兒園的一般情況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幼兒園和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無任何過錯,則對發生的人身事故不負法律責任。
由于其他幼兒或幼兒本人的過錯誤造成的人身事故,應由致害人或受害人本人及其家長承擔有關法律責任。由此造成幼兒園財產損失的,有關責任人應負責賠償。
(2)幼兒園或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有某些過錯,但不構成人身事故的原因,而僅是發生事故的一種條件,幼兒園應該承擔部分責任。所謂構成事故的原因,是指直接造成事故后果的,與事故結果具有必然的聯系;而條件只是促成事故結果的發生,為事故結果的發生提供了可能,與事故結果只有一般的聯系,而無必然聯系。
如果與教師照顧不周、幼兒園場地設備不良有關的事故,幼兒園應承擔部分責任。
(3)由幼兒園和教師工作中造成的人身事故,應由幼兒園承擔法律責任。
本案兩樁傷害事故,出現在同一天同一幼兒園,但事故的性質是有很大區別的。
先分析第一件事故即明明小腿骨折,其責任完全不在幼兒園而在中年婦女。當時明明和其他小孩一樣排在隊伍中,在教師的看護下等待著入園,小猴經過時只是觀看而已,并沒有去打它或者驚嚇它,沒有任何過錯。猴子撲向明明的目的可能就是為搶面包,它有繩子拴著,本來是不會碰到小孩子身上的,但它掙脫了韁繩,這一責任在于該婦女,不在于教師。教師不可能會預計到小猴會搶吃的東西并掙脫拴繩,應該說教師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職責。我國《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于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睋?,該事故的責任全部由這個中年婦女負責。
再看第二件事故即豆豆被咬傷之事,此事應由幼兒園負責,動物園沒有責任。豆豆違反動物園的規定,擅自擠到圍欄里,且把手指伸進猴子的籠內,豆豆是有過錯的。但豆豆是幼兒,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以這一過錯要歸屬到幼兒園。幼兒園組織幼兒春游,教師就有保護、照顧幼兒的基本職責,豆豆擠進圍欄時教師沒有發現更沒有去制止,之前也沒有向孩子們作相關的安全教育。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9條:“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北景钢?,直到豆豆的手指出血,教師才發現小孩出事了,顯然是沒有盡到教育、保護、照顧的職責,其過錯是明確的,也是不可推卸的,所以幼兒園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
建議
(1)在園發生的人身事故,應以事實和法律為依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必須嚴格區分有過錯和無過錯,造成事故的原因和條件,以及教育工作中的失誤、故意和一般的工作改進之間的原則界限。既不應混淆是非責任,傷害幼兒園和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也不應放縱任何違法行為。要分清法律責任,實事求是地妥善處理。那種把所有在校發生的人身事故或與教育工作有關的人身事故都歸由幼兒園負責,由幼兒園“包下來”的看法也是不正確的。
(2)讓幼兒增長相關的知識,組織幼兒進行園外的教育活動是很有必要的,但應當考慮得全面些、周到些,預先進行一些有關安全知識的教育,盡可能地避免傷害事件的發生。
(3)教育活動中一旦出現傷害事故,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及時與家人聯系。不要拖延時間,更不要隱瞞家長,爭取家人的配合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