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科學樂園:幼兒趣味科學實驗
- 倍趣科學
- 10092字
- 2021-12-29 18:56:11
春
自然世界
1調皮的風
自然世界;適用3~5歲兒童
活動任務
用實驗模擬風的作用力,幫助小朋友理解風是因空氣流動而產生的。小朋友通過探索認識到風能的巨大作用。了解熱氣球運動的原理。
活動目標
1.理解風是空氣的流動。
2.理解風能吹動物體是風對物體產生了作用力。
3.了解風會產生負壓,對側面的物體會吸引。
4.了解風車、熱氣球的原理。
5.對風能的巨大作用有所體會。
核心概念
1.風是空氣在流動而產生的。
2.風可以形成側向的低氣壓。
3.熱空氣會上升,冷空氣會下降。熱氣球是利用類似的原理而制成的。
活動準備
A4紙、蠟燭、風車、氣球、小石子、吹風機、剪刀、細繩。
活動框架

活動過程
Step1:情境導入(5分鐘)
師:小朋友們,春天到啦。這兩天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有什么不一樣呀?
幼:天氣暖和啦、小草發芽啦……
師:你們有沒有感覺到,這幾天的風吹在身上都暖暖的呀?
幼:有……
師:那我來問問大家,有沒有人知道風是怎么形成的呀?
幼:是吹出來的……
Step2:風是什么?(5分鐘)
師:其實呀,風是空氣在流動。大家平常能不能看到空氣呀?
幼:不能……
師:我們不能看到空氣,但是我們能不能感覺到空氣呀?
幼:能……
師:對了,我們雖然看不到空氣,但是我們平常呼吸是不是就可以感覺到空氣呀?刮風的時候也是這樣。其實,刮風的時候就是有空氣粒子輕輕地撞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就可以感覺到它啦。
幼:空氣粒子是什么呀?
師:空氣是由許多許多很小的,小到我們看不見的粒子所組成的。我們一起來制造風好不好?
幼:好!
師:這是一個氣球,如果我把它向兩邊拉,然后放手,會怎么樣呀?
幼:會彈回去。
師:是的,它就會彈回去。氣球有彈性,當我們去把它拉開的時候就會向回彈。那么如果我們向里面吹氣呢?來,誰來幫幫我呀?我需要一個志愿者。
幼:我,我……
師:來,小A,請你來幫我把氣球給吹起來。
(吹起來以后)
師:好了,把口捏住。小朋友,這時候如果我們放手會怎么樣呀?
幼:氣就跑掉啦。
師:那氣跑掉了,是不是就有風啦?
幼:是……
師:我們放開試試。(讓幼兒把手放在氣球口上感覺風)
師:我們把好多好多的空氣粒子關在氣球里面,它們就好擠呀,等到我們給它們打開門的時候,它們就全跑出來啦,這就是風。
Step3:風的作用力(10分鐘)
師:小朋友,風是什么呀?
幼:風是空氣在流動。
師:對啦。風就是空氣在流動。那風吹到樹葉上的話,會怎么樣呀?
幼:樹葉會動……
師:對啦。那有沒有人知道樹葉為什么會動呀?
幼:……
師:我們剛才是不是說過,空氣是由許多小小的粒子組成的呀?
幼:是……
師:吹風的時候,是不是這些粒子就撞在樹葉上啦。樹葉是不是就被它們給撞動啦。接下來我們做個小實驗,看看風吹到紙上會怎么樣吧。
【實驗】
步驟:給小朋友們發A4紙,從兩邊吹氣,觀察紙的飄動并在表格中記錄。

圖1—1—1 探究風的作用力實驗示意圖
記錄表格(打鉤)

師:大家看,如果我們對著紙吹氣,是不是就會把紙給推開呀?那推開的方向呢?是不是和吹氣的方向一樣呀?
Step4:風的側向作用(5分鐘)
師:如果我們對著紙吹氣,會把紙給推開,如果從紙的側面吹氣呢?
【實驗】
步驟:給小朋友們發A4紙,如圖1—1—2擺放,觀察紙的飄動。
師:大家看,這兩張紙是不是都跑到中間去啦?為什么呢?
我們剛才說了,風是空氣粒子在移動。我們往中間吹風,那中間的空氣粒子因為運動得快而壓力變小;紙外側空氣粒子運動得慢而壓力較大,外側空氣壓力大,就把紙給壓進去啦。

圖1—1—2 探究風的側向作用實驗示意圖
Step5:風車的運用(5分鐘)
師: (出示風車模型)小朋友們玩過風車嗎?其實呀,風車可厲害啦,除了可以玩兒,還可以干活兒,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如果我們有這樣一個風車,然后對著它吹風,那會怎么樣呀?
幼:會轉……
師:那這個小石塊會不會被提起來呢?我們來試試。
【實驗】
步驟:用吹風機吹風車,小石塊被提起。
師:怎么樣,厲害吧!大家想,如果我們把風車做得好大好大,那是不是能提起好重的東西呀。所以,風也是我們可以利用的一種資源,它可以幫我們干活,還可以發電呢。

圖1—1—3 風車提起小石塊實驗
Step6:熱空氣上升(5分鐘)
師:大家有沒有見過熱氣球呀?為什么熱氣球可以在天上飛呢?我們來做個實驗吧。
【實驗】
步驟:如圖1—1—4,用蠟燭等熱源,可以使紙條旋轉。
師:紙條為什么會旋轉呀?
幼:因為有風。
師:哪兒來的風呢?
幼:……
師:因為熱空氣會上升,冷空氣會下降,所以熱空氣往上跑就產生風啦。熱氣球也是類似的原理。用火加熱空氣,熱空氣就會往上跑,跑到氣球里,將氣球吹得大大的,最后熱氣球就往上運動,飛到天上去了。

圖1—1—4 熱空氣上升實驗
Step7:總結(5分鐘)
師:小朋友們,我們今天學了什么呀?為什么會有風呀?
幼:因為空氣在移動。
師:對啦,那風吹到紙上,紙會怎么樣呀?
幼:會被吹動。
師:要是我們從側面吹呢?
幼:紙會被吸過去。
師:用風的力量我們可以干什么呀?
幼:把東西舉起來、發電……
師:對啦,那熱空氣是往上跑還是往下跑呀?冷空氣呢?
幼:熱空氣會往上跑,冷空氣會往下跑。
活動建議
1.實驗前要先和小朋友明確“左”和“右”的方位概念。
2.風車提起小石塊實驗可以設計成示范實驗,由小朋友作為助手。實驗前要明確觀察的內容主要是石塊和風車的變化。也可設計成對比實驗,先由小朋友吹動風車,再用吹風機吹,比較兩者的效果。
3.熱空氣上升實驗中紙條要剪得均勻,否則效果不佳,并且紙條不要太靠近燃燒的蠟燭,紙條可用鋁箔紙代替。實驗要在老師的監管下進行。
2苗苗與陽光
自然世界;適用5~7歲兒童
活動任務
教師通過圖片和種子實物幫助小朋友認識種子的內部結構,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幫助小朋友理解種子是如何發芽的。最后通過栽培種子實驗幫助小朋友探究種子的成長及其與光的關系。
活動目標
1.了解種子的內部結構。
2.了解種子的發芽過程和條件。
3.知道種子的生長過程及其與光的關系。
核心概念
1.種子的發芽和生長需要陽光和水(適當的溫度下)。
2.植物的生長具有向光性。
活動準備
1.種子的結構:綠豆種子(活動前一天浸泡)、培養皿、放大鏡。
2.種子的栽培:葵花種子若干、錫紙、不透光的紙盒×2、營養缽×4、剪刀、膠帶、培養土。
活動框架

活動過程
Step1:情境導入(5分鐘)
師: (引導幼兒觀看圖卡,了解各種樹木、花草、莊稼都是由種子變來的)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
幼:春天。
師:春天有什么變化呢?
幼:雪融化啦、看到了小草……
師:與冬天相比,春天天氣又有什么變化?
幼:暖和了。
師:春天的植物有哪些變化?
幼:小樹發芽了、小草長出來了、開花了……
師:春天真是個美麗的季節,柳樹發芽了,小草綠了,樹林茂盛,花兒開了,農民伯伯開始播種了。你們知道樹木、花草、水果、蔬菜都是由什么變來的嗎?
幼:種子。
師:很好,你們見過哪些植物的種子,它們都是什么樣子的呢?
幼:西瓜籽、南瓜籽……
師:你們見過這么多種子,想不想看一看種子里面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呀?我們來做個小實驗觀察種子,一起來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Step2:種子的結構(5分鐘)
【討論】 植物種子構造的誕生。
豆子的各部分都有各自的功能。見圖1—2—1。

圖1—2—1 種子的外形(左)和內部結構(右)
1.種皮——把豆子的周圍包起來保護豆子。
2.子葉——芽要成長時,成為其能量的來源。
3.臍——豆子和豆莢在此連接。
4.胚芽——將來會成為葉。
5.胚軸——將來會成為莖。
6.胚根——將來會成為根。
Step3:各種不同種子的結構觀察(10分鐘)
【實驗】 老師需在上課前一天浸泡種子。
步驟1:取幾粒綠豆種子,放在裝有溫水的培養皿中浸泡。
步驟2:10小時后取出,觀察它的外形以及種皮上的種臍。
步驟3:剝去種皮,分開合著的兩片子葉。
步驟4:用生物寶盒的放大鏡仔細觀察子葉、胚根、胚芽和胚軸,看看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綠豆為雙子葉植物)
備選實驗:參照資料1。
Step4:種子是如何發芽的?(5分鐘)
師:一粒種子是怎么鉆出泥土,看到外面的世界的呢?猜猜看,種子需要些什么東西才能很好地發芽呢?小朋友,先聽老師讀一段散文(見參考資料2)。
師:“一粒種子,睡在泥土里,它醒過來,覺得很暖和。”種子醒來后覺得怎樣?
幼:很暖和!
師:這說明溫度有什么變化?
幼:變熱了!
師:對,和冬天相比,天氣變暖和了,因為春天來了。
師:“它往上挺一挺。”種子為什么要往上挺一挺呢?
幼:說明它想出來!
師:“它很渴,喝了口水。”所以,它覺得怎么樣?
幼:說明種子需要水的滋潤。
師:它聽到外面有什么聲音?
幼:鳥在叫(唱歌)。
師:外面是什么樣兒的?是誰幫種子松土,為什么要松土呢?
幼:說明松土能使種子快點鉆出泥土。
師:種子離地面越來越近了,它聽到誰在唱歌?你覺得春風、泉水、小鳥、小孩子在唱什么呢?
(幼兒自由想象)
師:小朋友們剛才的回答很好,這些都是春天的特征,春天到了,種子會發芽、生長,小鳥也出來唱歌啦,還有呢,太陽公公,也就是陽光,是不是照得我們身上暖暖的呢?
幼:對!
師: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陽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種子發芽、植物生長都需要適宜的溫度、都需要陽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做個小實驗,看看陽光對種子的發芽、生長產生怎樣的影響。
Step5:種子的栽培(5分鐘)
【實驗】
說明:這是一個長期實驗,活動中只要播種。
步驟1:將班級分為4—6組。
步驟2:每組設定編號和擺放位置。
步驟3:明確每組負責人,每組委派隊長每天來澆水。
步驟4:認真觀察種子萌芽及幼苗的成長過程,并做好記錄。
實驗設計及觀察結果:
(1) 準備好4個裝滿泥土的營養缽,把葵花種子均勻地播種在土壤中,澆水。放在溫暖、光線充足之處,等待發芽。五天后,幼苗從土壤中鉆出來,如圖1—2—2。
(2) 三天后,將4個營養缽連帶幼苗一起放入紙盒中,用錫紙封存好,如圖1—2—3。
(3) 再三天后打開盒子觀察,所有的幼苗均直立生長。但出現葉子干枯,個別莖出現萎蔫,如圖1—2—4。
(4) 把實驗組幼苗放入紙盒中,用錫紙封存好,在向光處挖一個直徑3厘米的小洞,對照組幼苗放在全光下,如圖1—2—5。
(5) 五天后打開盒子觀察,實驗組的幼苗向小洞方向彎曲生長,對照組的幼苗直立生長,如圖1—2—6。

圖1—2—2 幼苗

圖1—2—3 避光種植

圖1—2—4 避光生長的幼苗

圖1—2—5 實驗組的紙盒,光的方向對比試驗

圖1—2—6 向光性對比實驗(左為對照組,右為實驗組)
上述現象是單側光引起生長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向光一側的生長素分布得少,背光一側生長素分布得多,生長得快,所以彎向光源生長。見參考資料3。
活動建議
1.老師提醒幼兒每天記錄實驗報告單,跟蹤種子每天的發芽程度,幼兒班可以通過畫圖記錄。
2.老師根據實驗花盆的具體大小,告訴小朋友每天澆水的量。
3.備選實驗在選取玉米粒的時候,挑選成熟的玉米,嫩玉米水分太多,不利于實驗觀察。
參 考 資 料
資料1
備選示范實驗: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10分鐘)
準備事項:新鮮玉米粒
目的要求:認識玉米種子的結構。
材料儀器:玉米種子、解剖刀、放大鏡、滴管、染色色素、量筒。
【實驗】
步驟1:取1粒浸軟的玉米種子,觀察它的外形。
步驟2:按照圖中虛線的位置,用解剖刀將這粒玉米種子從中央縱向剖開。(如對象為低年級學生,可改為由老師切剖開后發放給每個幼兒)
步驟3:在剖面上滴一滴藍色色素,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被染成藍色的胚乳,以及未被染成藍色的果皮和種皮、胚根、胚芽、胚軸和子葉,看看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玉米為單子葉植物。
綠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是:都有種皮和胚。不同的是:綠豆種子營養物質貯藏在子葉里,子葉兩片;玉米種子有胚乳營養物質貯存在胚乳里,子葉一片。如圖1—2—7。

圖1—2—7 玉米種子與玉米植物體的對照
資料2
一粒種子,睡在泥土里,它醒過來,覺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它有點渴,喝了一口水,覺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春風輕輕吹著,種子問蚯蚓:“外面是什么聲音?”蚯蚓說:“那是春風,春風在叫我們到外面去呢。”“外面什么樣?也這么黑么?”“不,外面亮得很。”蚯蚓一邊往外鉆,一邊說:“我先把土松一松,你好鉆出去。”種子聽了很高興,又把身子挺了一挺。春風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鳥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種子聽見外面很熱鬧,連忙說“:啊,我要趕快出去!”種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它高聲喊道:“啊,好一個光明的世界!”
資料3
實驗結果及原理簡述:
經過一個月的培養處理、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幼苗發生了不同程度地向著單側光照射方向的彎曲,對照組直立生長。完全遮光植物幼苗,直立生長,但由于紙盒中的空氣流通性差,溫度低,植物生長速度很慢,時間長后出現葉子干枯,莖個別萎蔫的現象。所以,植物的生長具有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是因為生長素分布不均勻而引起。生長素由頂芽分泌,植物會將生長素運輸到背光一面,適當濃度的生長素能促進背光面的生長,而向光面因為生長素很少而生長較慢,這樣植物就會向光彎曲生長。
3美麗的地球
自然世界;適用5~7歲兒童
活動任務
通過觀看影片和老師的講解,幫助小朋友了解地球的形成,學習地球的結構、巖石的種類及形成。小朋友通過探索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多一點了解。
活動目標
1.了解地球的形成方式。
2.了解地質學學科的研究方向。
3.了解地球的分層結構。
4.了解巖石的類型。
5.認識并熱愛我們生活的地球。
核心概念
1.地球有三層: 地殼、地幔和地核。越往內密度越高。內核心密度最高,其次是外核心。
2.巖石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巖漿巖是巖漿流出地表冷卻形成;沉積巖由沉積物累積而成;變質巖是巖漿巖、沉積巖等產生改變而形成。
活動準備
地球形成影片、圖片(地球、瀑布、峽谷)、地球分層圖(地球結構圖)、地球三層圖(電子白板)(共五組)、巖石形成過成的影片(火山爆發形成巖石)、地球形成的故事、圖片(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
活動框架

活動過程
Step1:情境導入(5分鐘)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不知道我們生活的星球叫做什么名字呀?
幼:地球!
師:對啦,我們生活的星球就是地球,有沒有小朋友知道,我們的地球在太空中看起來是什么樣子的呀?
幼:一個大圓球。
師: (出示地球圖片)我們的地球在太空中看起來是這樣的。

圖1—3—1 地球
幼:好美呀!
師:是呀,我們的地球是那么的美!同學們,你們想想看,這么美的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呢?
幼:爆炸……
師:嗯!地球的形成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我們現在就來看看到底地球是如何形成的,而我們的地球又有哪些美麗而又特別的景觀!
(教師可結合參考資料1給小朋友解釋)。
Step2:影片 地球的形成(5分鐘)
師: (放完影片《地球的形成》后)哇,原來地球是這么的美麗,有著這么多漂亮的地方,小朋友你們看到了什么?
(幼兒自由發言)
師:那你們看到的景物有哪些特點呢?
(幼兒自由發言)

圖1—3—2 地球上的景物
師:影片中,從太空觀察地球時是什么顏色(藍、黃、灰、白等),有哪些部分?(從這樣的方式切入地球上有著許多不一樣的地方,除了大量的水之外,還有其他的地形及氣候,并從影片中告訴小朋友有哪些特別的地形值得注意!)
師:地球有著這么多不同的地方,當然值得研究的東西就多了。小朋友必須好好了解一下我們所居住的地球!
(引導的時候,多讓小朋友說出不同地形,有著什么樣不同的地方,在回答的同時,可以引導小朋友去體會,不同的科學問題就是這樣研究出來的。)
Step3:地質學家(5分鐘)
【討論】 地球科學的學問很多,除了我們常說的巖石之外,另外人文、天文都有所涉及(讓小朋友知道地球科學是很廣的學問),而這里要告訴小朋友,我們現在研究的正是其中的一門學科——地質學。
師:地球科學就是研究地球上所有的事情,所以有著非常多不同的學問,當然也有著許多不同的科學家,他們也有著不同的名稱喔。例如,研究天文的天文學家、研究大海的海洋學家等。今天的活動當中,我們就來研究地表上的石頭、土壤、巖石,那這樣的科學家應該叫什么呢?
幼:石頭學家、土壤學家……
師:哈……其實叫做地質學家,這些科學家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常見的一些石頭、土壤……今天小朋友們就一起來做一個地質學家,好好了解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有哪些美麗的現象。
地球科學家研究我們居住的星球。在這個研究地球的學問中,很多不同領域的科學交匯在一起。地質學探討我們腳下的地,也就是星球上的土壤和石頭。氣象學是研究地球的天氣,地理學是探討地球表面的形狀,如海洋、山脈、河流和平原等。(在引導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在白板上畫上地球表面,然后問小朋友在地球上有些什么?一邊說,一邊畫,例如畫出白云時,可以帶出其中的一門學問——氣象學……,小朋友在表述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知道了很多不同的地球科學學科。)
Step4:地球的結構(5分鐘)
【討論】 了解地球的組成及地質的改變。

圖1—3—3 地球結構圖
師:當然,要了解地球,首先要先知道整個地球的構造,小朋友,你們覺得,現在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子,而在地球的地底下有著什么東西?
幼:巖漿……
師:地球的地殼是地球堅固的表面且是最薄的一層;有山、有海洋,地球并非是一完整的球體,由許多大板塊組成稱為地殼構造板塊。地球的地幔,充滿液體的熔巖,噴出火山之后冷卻成巖石。地球的地核是最緊密的一層,充滿實體、白熱的金屬。
地球有三層: 地殼、地幔和地核。越往內密度越高。內核心密度最高,其次是外核心。(在引導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拿雞蛋做比喻,地球是分幾層,最后拿出圖片,請小朋友觀察,到底有幾層,再一層一層解釋!)
Step5:地球的結構(5分鐘)
【活動】 在活動的過程中,確定幼兒真正了解地球的分層結構,能正確地將地球結構組合完成,并且認識不同的結構的知識。
師:原來地球主要分成三層,不同的地層有著不同的面貌,現在我們就來比賽一下,看看誰已經清楚地知道這三層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并且是在地球的哪一層?
步驟1:先將電子白板的圖打開。
步驟2:選班上的一個小朋友到臺前,將電子白板中的圖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地球。
步驟3:可以選擇幾個不同的小朋友輪流上來操作。
(可以用競賽的方式請每組選一個小朋友上來比賽排列,在排列的時候由老師隨便說一個地方,請小朋友找到并告訴大家是第幾層叫什么,而且排好。看看哪一個小朋友說得最正確、動作最快。)
(老師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依照小朋友的狀況加深難度,如小學生可以在活動的過程中,多問一些問題,如哪一層的密度最大,叫什么?然后再叫小朋友放好位置,而幼兒用最簡單的方式即可,如最里面那一層叫什么?區分出難易,可以加強小朋友的互動效果。)
Step6:巖石形成的過程(10分鐘)
【影片】 了解分類的概念,在影片當中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巖石如何形成,可以怎么將它們分門別類,最后引導到巖石形成的三個類別。
師:在我們居住的地球當中,有著許多的巖石,這些巖石怎么來的呢?科學家可是有著他們的方法。小朋友,我們也來看看巖石如何形成,如何像分類一樣,也將它們分開!火成巖是巖漿流出地表而冷卻形成(圖1—3—4)。沉積巖是巖石的成分在河流、湖泊等處經過慢慢累積而成(圖1—3—5)。變質巖是火成巖、沉積巖在高溫高壓下產生改變而形成的(圖1—3—6)。

圖1—3—4 巖漿巖

圖1—3—5 沉積巖

圖1—3—6 變質巖
(在影片中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巖石如何形成,例如,火山爆發的時候有巖石出現嗎?會變成巖石嗎?當這些巖石不斷地疊在一起時會變成什么樣子?)教師可參考資料2給小朋友解釋。
Step7:總結(5分鐘)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說了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呀?
幼:是小灰塵一點一點慢慢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師:那研究地球的科學家叫做……
幼:地質學家。
師:如果我們把地球像一個雞蛋一樣切開的話,有幾層呀?
幼:有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師:那地球有哪幾種石頭呀?
幼:有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活動建議
1.當講述到地理等孩子可能不感興趣的內容時,老師要盡量多吸引孩子,可以放一些視頻、做一些游戲等。
2.本節課要按孩子年齡段變換上課的方式,對于低年齡段的孩子不要求掌握過多內容。
3.小朋友在回答地球形成的時候,老師可以利用動作來調動小朋友的興趣。例如爆炸,老師可以做出夸張的爆炸的動作,也可以請小朋友做,再想想爆炸會變大或是變小。講到碰撞時,可以請兩個小朋友或是一個小朋友上來和老師一起互動,兩個撞在一起,然后抱在一起,然后再想想會變大還是變小,溫度會高還是低……
參 考 資 料
資料1
大約在50億年前,銀河系里彌漫著大量的星云物質。它們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縮,在收縮過程中產生的旋渦使星云破裂成許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陽系的那些碎片,就稱為太陽星云。太陽星云中含有不易揮發的固體塵粒。這些塵粒相互結合,形成越來越大的顆粒環狀物,并開始吸附周圍一些較小的塵粒,從而使體積日益增大,逐漸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運動著,并且不斷地壯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經過不斷運動與壯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資料2
巖石為礦物的集合體,是組成地殼的主要物質。巖石可以由一種礦物所組成,如石灰巖僅由方解石這一種礦物所組成;也可由多種礦物所組成,如花崗巖則由石英、長石、云母等多種礦物集合而成。組成巖石的物質大部分都是無機物質。
巖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分為三大類,但由于自然界是連續體,很難真正依據我們的分類分成三種巖性,因此會存在一些過渡性的巖石,好比說凝灰巖(火山灰塵與巖塊落入地表或水中堆積膠結而成)就可能被歸于沉積巖或火成巖,但大抵是我們還是可以分為主要的三大類: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
沉積巖: 占地表的66%,為地表的主要巖類。沉積巖由原來已形成的巖石,受到風化作用后變為碎屑,或由生物的遺跡等,再經過侵蝕、沉積及石化等作用而造成的巖石。這類巖石都成層狀,最先沉積者在下部,時代較老,層次愈上者,則時代愈新,這叫做疊置層法則。當巖石沉積的時候往往含有生物的遺骸,埋沒后可以完好保存,歷久就變成化石,在火成巖中則多無化石存在。
巖漿巖:地球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所有組成物質(指礦物質)都呈現熔融狀態的流體,名為巖漿。巖漿巖即由于巖漿侵入地殼內部,或流出地表面造成熔巖,在經冷卻凝固而造成,如玄武巖及花崗巖等都是。巖漿巖是所有巖石中最原始的巖石。
變質巖:原來的巖漿巖或沉積巖,再經過地殼運動或巖漿侵入作用所發生的高溫和高壓與熱液的影響,可以改變其原來巖石的結構或組織,或使部分礦物消失,而產生他種新的礦物,因而成為另外一種與原巖不同的巖石,稱為變質巖,如大理巖變自石灰巖、板巖變自頁巖、石英巖變自砂巖等。典型的變質巖存在于前寒武紀或造山帶區域,常有區域構造相關之劈理,或礦物的變化。
4難測的天氣
自然世界;適用3~5歲兒童
活動任務
教師通過實驗幫助小朋友理解云是如何形成的,探究大自然中日落的顏色是如何形成的,并且讓小朋友學會自己制作“日落”。
活動目標
1.了解云是如何形成的。
2.了解日落的顏色是如何形成的。
3.學會制作“日落”。
4.增進對大自然的熱愛。
核心概念
1.水蒸氣在上升過程中越來越冷,變成小液滴,在大氣層匯集后形成云。
2.日落時,太陽光穿過大氣層,經過色散后形成了日落的顏色。
活動準備
電熱水壺、金屬盤、手電筒、雪糕棒、奶粉、燒杯。
活動框架

活動過程
Step1:情境導入(5分鐘)
師:春天到了,這幾天的天氣真是好呀。說到天氣,小朋友們都知道有哪些天氣呀?
幼:有晴天、陰天、下雨天……
師:是的!天氣變化不定,那這些天氣現象都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吧!
Step2:云的形成(15分鐘)
師:我們先來說一說云,云是怎么生成的呀?它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幼兒自由討論)
師:其實呀,云是由小水珠組成的,平常下雨的雨水就是從云里來的。我們來做個實驗看一看云是怎么產生的。
【實驗】
步驟1:用電水壺燒水,當水快燒開時討論云的形成。
步驟2:當水開始燒開時,把冷的金屬盤放在水蒸氣上(小心手不要被燙到)。
步驟3:當水燒開時,在壺嘴的上面形成了一朵白色的“云”,當你把冷的金屬盤放在“云”中時,小水珠就會凝聚在上面。
師:大家看,這就是云的形成。水蒸氣在上升過程中越來越冷,就變成了水滴,也就是我們看到的云了。
Step3:人工日落(15分鐘)
師:大家有沒有見過日落呀?
幼:見過!
師:什么感覺呢?
幼:很美……
師:日落真的很美,你們想不想在教室里制造我們自己的日落呢?
【實驗】
步驟1:給每組下發以下物品:裝著水的燒杯、手電筒、一根雪糕棒、裝著奶粉的小紙杯。
步驟2:讓幼兒把手電筒照向裝著水的燒杯,光看起來還會是“白”的。
步驟3:讓幼兒把奶粉倒入燒杯中,用雪糕棒攪拌。
步驟4:再用手電筒把燈光照過液體,混合后的奶水會吸收光線的一部分波長,液體看起來就像日落一般,是橘紅色的。
師:大家看,這種感覺像不像日落呀?
幼:像……
師:白色的光在牛奶中經過散射就變成了日落的顏色。同樣,在日落的時候,太陽光穿過厚厚的大氣層和云層,就像穿過了牛奶一樣,于是變成了落日的顏色。
Step4:總結(5分鐘)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玩了什么呀?
幼:我們做了云!還有美麗的日落!
師:大家有沒有覺得大自然十分神奇呢?只要平時多觀察,就能發現更多神奇的自然現象哦!
活動建議
1.老師燒水做實驗時要注意安全,不要被燙傷,同時注意和幼兒保持安全距離。
2.燒杯用塑料燒杯以免被打碎,最后再發裝水的燒杯。提醒幼兒將東西放在桌子中間,不要打翻杯子。
3.老師提醒幼兒在使用手電筒時不要照射其他小朋友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