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肉簡史
- (美)瑪塔·扎拉卡
- 3940字
- 2021-12-29 18:40:44
食肉幫人類走出非洲大陸
當你遷徙到一個新的國家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好的食物。無論我跨越國境到哪里重新定居,買東西都會變得困難,我需要更多時間,這令我倍感壓力。有時,僅僅是簡單地將一盒酸奶從貨架上取下來看看標簽,比較一下價格和成分原料,都變成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得重新了解我的偏好,哪些食物的味道比較好,哪些比較健康,哪些不健康。你看,想要照顧好一個家庭實在是需要很多知識。
當我們的祖先在180萬年前首次遷徙到東非大陸時,他們尋找優質食物的過程更加復雜,這時吃肉就成為一個可以簡化各類事項的好方法。一些科學家認為,是我們的祖先對肉的渴望帶領著人類從非洲大陸開始向世界各地擴張。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祖先當時沒有開始吃肉,依然只依靠堅果、水果和樹葉生存的話,會發生什么?非洲是一片廣袤的大陸,氣候與生態環境千變萬化,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會生長不同的植物。如果你是一個外來者,你很難猜中哪些可以食用,哪些會奪走你的生命,這就使得你在從熟悉的稀樹草原遷徙到一個嶄新的環境時困難重重。但如果你是一個食肉者,這一切就會變得容易一些。動物身上的肉吃起來相差無幾,而且總體而言,所有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肉都是可食用的。飲食中的這種共性也是食肉動物會比食草動物擁有更大的生存棲息地的原因之一。食肉動物為了尋找食物,需要更加頻繁地在周邊活動。一般來說,一個食肉動物每天跑動或步行的距離是同等大小的食草動物的4倍。食肉行為鼓勵了我們的祖先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一次又一次地走出了他們的安全區,但是離開非洲的腳步卻并不快。我們的祖先可不是在某一天突然收拾好了行李,來了一場一路向北的旅行。就像布里亞娜·波比納和我討論大象骨上古老的刀痕時說的那樣,“當人口密度開始增加,部落就開始分離,以便爭奪資源”。幾千年之后,一些人在亞洲與歐洲安營扎寨,并遷居至那些更加寒冷的地區,迫使我們的祖先不得不開始建立以吃肉為主的飲食習慣。
對那些生活在歐洲的早期人類來說,生活實在不輕松。首先,那兒有許多食肉動物,比如狼、鬣狗、獵豹、美洲獅和體重可高達400千克的劍齒虎。這些食肉動物不但樂于吃人,還和人類競爭食物。其次,在冬天,除了肉之外,野外幾乎沒有什么可以填飽人類肚子的東西。那兒沒有猴面包樹,沒有蒙剛果,也沒有熱帶水果。當地的堅果和種子雖然營養豐富,但通常被掩蓋在白皚皚的厚雪層之下。即便如此,也還是有好消息的。歐洲的動物為了熬過嚴冬,毛皮下會儲存比非洲動物更多的脂肪,它們的肉更能抵御饑餓。如果我們不吃肉的話,在歐洲和亞洲的霜凍環境中極有可能難以生存。
但一些尼安德特人,也就是我們的前輩們,做得有些太過火了。尼安德特人是優秀的獵人,他們追逐、捕殺野豬、羚羊、鹿、棕熊和野山羊。他們是高度食肉的人種,科學家們通過分析尼安德特人骨骼的氮同位素值,可以了解他們生前飲食中蛋白質的來源。結果顯示,他們攝入的所有蛋白質,幾乎都來自動物,這意味著他們和狼、獅子是相同等級的食肉動物。但是尼安德特人的不幸之處在于,氣候變化和過度獵殺導致了許多大型食草動物數量的銳減甚至滅絕。在舊石器時代末期,肉已經是越來越難得到的東西了。一些科學家認為,尼安德特人過度依賴肉食導致他們走向了末路。與此同時,解剖學中的現代人類——古人類學家所稱的現代人類,在亞洲和歐洲的生活中有著更為豐富多樣的飲食選擇。他們對肉的依賴程度較低,主要以陸生哺乳動物以及鳥類、魚類、貝類和植物為食。多樣化的飲食習慣在不斷變化的時期占據優勢:如果你最喜歡的食物沒那么容易獲得了,你完全可以去吃第二喜歡的或者第三喜歡的食物。如果你只知道吃肉,卻不知道要怎么釣魚或者采集堅果的話,一旦你經常獵殺的動物消失了,你的麻煩就大了。而且,肉食占比太大的飲食習慣很可能會導致你缺少營養元素,比如β-胡蘿卜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C。這也就是身體不太健康的尼安德特人被能獲取更豐富營養的表親所取代的原因。因此,當尼安德特人走向滅絕時,雜食性的現代人類贏了(也許現代人類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無論好或壞,肉類在我們這個物種的進化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它給了我們促進大腦發育的能力,也促進了分享,并幫助我們走出非洲大陸,步入了更加寒冷的氣候中。這能夠說明我們的進化是為了吃肉嗎?我們天生和動物蛋白質固定在一起了嗎?我們應該為了類似舊石器時代人類的身體而重拾舊石器時代的飲食習慣嗎?不。“舊石器時代飲食法”也許很流行,但這種飲食習慣所依據的前提卻存在許多問題。首先,你今天買的肉與我們祖先在舊石器時代的大草原中獲取的肉不盡相同。我們購買的肉類大多來自豢養動物,它們按照骨骼—肌肉的高產能培育法,在狹小的空間內靠人工飼料喂養長大,這種肉通常含有很多的飽和脂肪酸,所以并不健康。一份85克重的非洲野生紅鹿的腰脊肉,脂肪含量僅有0.6克,但是在美國超市購入的一塊相同重量的牛排,即便是極瘦的一塊,也含有12倍之多的脂肪。更重要的是,現代肉類中所含的飽和脂肪酸(對你有害)的比例更高,而單不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都對你有好處)卻少了很多。
其次,舊石器時代的飲食習慣并不單一,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空間上來看。26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大部分都會輔助食用葉子、草和樹皮等,這是舊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在100萬年前的非洲,早期人類也會吃一些肉,然后同時食用大量蜂蜜、堅果、猴面包樹種子和塊莖植物。6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吃掉了大量的魚和海鮮,與此同時的尼安德特人則除了哺乳動物的肉以外幾乎不吃其他食物。這些飲食習慣,哪個才是對的?哪個更加具有“舊石器風格”?以及為什么我們要說它是舊石器時代的飲食習慣呢?畢竟,我們在進化過程中,像靈長類動物一樣以昆蟲為食,以及晚些時候像猿猴一樣吃水果的時間更多。那么,我們應該都變成“昆蟲主義者”或者“水果主義者”嗎?即便到了今天,狩獵采集者們的飲食習慣也是五花八門的—— 一些幾乎算是素食者,一些卻無肉不歡。然而,提舊石器時代飲食法的專家似乎認為,只有一種正確的方法是最適合我們身體的。他們通常會給出你應該攝入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并告訴你應該遠離諸如土豆、乳制品和麥片這類食物。他們還告訴你,你必須吃肉。為什么?因為(也許)我們的身體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化到由農業帶來的新的飲食方式。這個問題關鍵的爭論點在于我們的身體之前是有足夠的時間進化的,而且它們的確進化了。進化并沒有在1萬年前就停止,根據越來越多的科學論斷,我們在過去幾千年中的進化速度其實是前所未有的。對人類基因組的研究最近發現,在過去的5 000 ~10 000年間,人類的進化速度加快了100倍。有一些與飲食相關的基因已經被認定,而這些基因都是在農業出現后才進化出來的。我們中的一些人,似乎擁有了一種新的等位基因(一種基因的變體),可以調節血糖,預防糖尿病。另一些人則擁有額外的基因AMY1,這種基因有助于淀粉的消化。不過,在基因與飲食關系中最著名的例子應該是乳糖耐受性。乳糖是一種在牛奶里發現的糖,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是難以消化的。如果你乳糖不耐受,那么你在喝牛奶之后可能會胃痛、腹瀉甚至嘔吐。但是,乳糖耐受性并不是在所有國家都是普遍的,比如說在某些北歐國家,超過95%的人可以無障礙地消化牛奶。原因是北歐人對牛的馴化時間較長,并且這些牛已經進化上千年了。
但是,有一種基因似乎是因為人類對肉與日俱增的追求而進化的,它同樣也是一種重要的基因。它叫作載脂蛋白E,擁有3個基本變體:E2、E3和E4。如果你擁有等位基因E4(你可以在很多實驗室里要求進行關于這一項基因的測試),那么你的生命可能會比擁有E2和E3的人要短一些。比方說有兩個人,一個是E4攜帶者,一個是E3攜帶者,兩個人都在他們的日常飲食中加入了兩顆蛋黃。E4攜帶者的血液膽固醇含量可能比E3攜帶者高出4倍,所以E4攜帶者患上心臟病的風險要比別人高40%也就不足為奇了。那么,為什么大自然會讓我們進化出如此糟糕的基因變體呢?答案:是為了讓我們吃肉。E4也不全是缺點,它在我們學會使用火來烹飪肉類之前就已經進化完好了。食用生肉是危險的,尤其是當它們已經腐爛之后,里面遍布寄生蟲、細菌和病毒。比如,野生大猩猩就是因食用疣猴的腐肉而感染上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的。然而,E4基因的變異增強了人體的免疫反應,這使得我們的祖先食用這種被污染的食物而不會經常生病。不幸的是,這也會讓他們面臨更快衰老的風險。這就是為什么幾十萬年后另一個為了適應肉食的基因突變發生了——E3出現了。從那時開始,這種新變體基因的攜帶者可以吃更多的高脂肪肉類而不會給心臟增加太多負荷。
直到今天,我們中的部分人的基因里也仍然有著食肉因子。在歐洲裔美國人中,約有13%的人是這種短命基因的攜帶者,而一些較新的E3等位基因在世界各地則更普遍一些,尤其在日本、中國和印度。這是否意味著這些更適應肉類的基因的攜帶者對動物的肉有著特別的偏愛,或者他們比其他人更需要吃肉呢?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事實上,E4等位基因的攜帶者更適合低脂肪的素食飲食(如果他們想嘗試吃一些腐肉,他們也會比E3和E2攜帶者有更大的生存機會)。
我們不應該因為某種飲食習慣是“古老的”就推斷它一定是好的,就像《堪培拉時報》(Canberra Times)上的一篇文章中所說:“舊石器時代的飲食方法會讓你變得又矮又壯,體毛濃密,體味極重,然后……你就死了。”穴居人并沒有過著美好的田園生活。他們的化石告訴我們:他們患有關節炎、牙齦疾病、四肢畸形和癌癥。當然,我們的現代飲食習慣也無法做到膳食平衡(有太多垃圾食品和糖分),但也算食材豐富、營養全面(全球的植物、一整年的水果和所有你能想象到的種子和堅果)。比起我們的祖先,我們對食物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歷史明確地告訴了我們,我們是高度雜食性和有著高度適應性的物種,我們可以靠許多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一些極端的飲食習慣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