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結構升級與就業結構優化協調發展研究
- 謝周亮
- 21字
- 2021-06-03 10:45:10
第三章
產業結構升級和就業結構優化的互動機制
一、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一)影響因素分析
廣義的產業結構包括產業的產值結構、產業的就業結構、產業的地區結構、產業的貿易結構等,本書的產業結構指狹義的產業結構,即產業的產值結構。產業的產值結構描述的是各產業的產值構成及產業之間的相互銜接關系。各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稟賦和經濟規模不同,產業結構也不相同,合理的產業結構能夠促進經濟的快速平穩增長。產業結構的演進可以從生產要素的供給和產品需求兩個方面來分析。
1.生產要素的供給
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其主體產業和演進特色。各種生產資源的數量比例和質量特征決定著生產要素結構,設定了一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演變空間,決定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無法比擬的發展優勢。當然,資源優勢的充分利用依賴技術優勢,技術優勢也可以部分彌補資源劣勢,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可以增長的技術資源,更具有主導地位(張若雪,2010)。
(1)自然資源是優勢產業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
依托國家所擁有的豐富自然資源,可以建設對應的主體產業集群,再帶領為之服務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具有國家特色的產業結構。特別對于一些土地、礦產、能源等不可再生資源,其決定作用更加明顯。俄羅斯是能源超級大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同時又是淡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大國,依靠天然的資源優勢,俄羅斯形成了資源型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為國家和區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自然資源作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對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形成和優化升級具有重要影響,世界各國對各種自然資源的激烈爭奪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2)資金的充裕程度和配置效率決定著產業規模的增長速度
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的配置對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產業結構具有決定作用。產業規模優勢的獲得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其最優規模是產品的單位成本降到最低,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壟斷勢力。資金向技術含量更高的產業流動,有利于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和社會勞動生產率。
投資和消費是社會總產出的兩個作用途徑,在投資和消費比例處于合理的范圍之內時,總產出規模決定著總投資規模,總投資規模又決定著再生產規模。投資結構決定著再生產的質量,影響著產業結構的演進軌跡,又決定著下一輪的投資規模和投資結構。
(3)勞動力要素是推動產業結構演進最活躍的資源
人口規模和結構決定著適齡勞動力的數量,人口大國可以得益于“人口紅利”,集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啟動和加速工業化進程。工資水平較低的勞動力資源可以獲得貿易產品的價格優勢,擴大國際貿易,換取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積累發展實力。人口大國往往會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這會給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挑戰,及時變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才能保證產業結構進一步的優化升級。
人才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通過教育和培訓,高質量勞動力的生產能力能達到普通勞動力的數倍,因此勞動力的質量決定著產業的高級化進程。在農業剩余勞動力不斷流出的同時,要維持農業產出規模,必然需要更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保證更高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制造業高素質勞動力是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關鍵,第三產業規模的擴大和優化升級,也需要高素質勞動力做支撐,促進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我國一些較低素質的農村勞動力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能,無法向現代服務業轉移,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滯留在技術水平較低的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產業結構的演進進程(杜傳忠、郭樹龍,2011)。
(4)科學技術是脫離低級經濟增長穩態的驅動力
科學技術是工業化完成和后工業化時期國際競爭中最重要的生產投入要素。科學技術能改變生產函數的性質,避免進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在工業化初期,依靠引進現代生產技術,采用追蹤跟隨型的發展模式,還能應付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但強大的自我研發能力,以及在科技上處于引領地位,是大國崛起的重要因素。鄧小平同志早在1988年就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可見科技進步與創新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首先,技術進步能推動各產業自身的升級換代,新技術作用于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使投入的生產要素的數量和比例發生一定的變動,從而影響生產成本以及產品的相對價格,使資源重新優化配置,進而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化。其次,技術進步能激發產生新的業態,淘汰不合時宜的落后傳統產業,隨著新行業的出現和老行業的消失,產業結構也實現了脫胎換骨。最后,科學技術作用于投入要素,也可以改變投入要素的性能,如新能源的開發和使用可以改善自然資源的供給狀況,新的教育技術有助于培養高級人才,進而全方位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總之,不同發展階段下各種資源的重要性也會有所變化,在工業化初期,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資源具有重要作用,這是犧牲當前利益獲得未來發展實力的被動選擇,而當工業化發展到更高級階段時,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產品需求
產品需求的變動,影響價格變化,進而引導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生產是為了消費,消費偏好會通過市場機制使企業利潤發生變化,逐利行為誘導資源重新配置到需求旺盛的產品生產上。刺激消費的政策會擴大產品需求總量,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會降低人們的儲蓄欲望,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會使消費層次升級,如此一來,生產的總體規模就會越來越大。
當必需品消費得到滿足后,人們會轉向耐用品、奢侈品、大件物品以及服務商品的消費,這幾年我國旅游消費和文化消費的大幅度增加便是例證,這不僅會引起消費總量的提高,還會引起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作為一種拉動力量,導致產業結構發生效應變化。農產品作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彈性較小,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看出,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從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變為追求更高級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工業品以及服務業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就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人們對工業品以及服務業產品增加的需求量相對農產品會大很多,即人均收入的增加首先會引起消費結構的變化,進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
3.各產業的生產特征決定著各自的規模上限
相對于服務業以及新興產業而言,農業的生產周期較長,技術進步比較困難,當達到某個點后對農業的投資會出現規模報酬遞減的現象,而對服務業以及新興產業的投資卻因為技術進步而呈現規模報酬遞增的趨勢。不同產業間技術進步存在的差異,會使人們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減少對農業的投資,增加對服務業的投資,這為服務業以及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項目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金,從而提高了產業結構中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進一步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條件。當土地的征用成本和出讓價格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時,會使財富更多地向政府、房地產企業集聚,而政府財政收入提高以后會大力增加在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投資,房地產企業也會加大投資力度,可以說土地制度導致了行業投資過熱的狀況,這也是影響產業結構的重要原因之一。總的來說,在影響產業結構變動方面,供給與需求兩個因素總是交織在一起發生作用的。
(二)演進規律分析
中國夏、商、周時期和歐洲的古羅馬、古希臘時期,產業都是以農業為主,由于經濟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當時人們在產業的選擇上普遍傾向于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被人們視作低級行業。古希臘史學家色諾芬說過:“農業是最好的職業。”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只能讓人們關注如何解決吃穿問題,農業為人們提供生活必需品,必然產生農業崇拜。哲學家柏拉圖則將農業視為其“理想國”的經濟基礎,可以看出千年之前國家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中世紀歐洲發生了一場深刻的農業革命,具體表現為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和農業工具的改進,農業生產效率大幅度增長,為工業革命的展開鋪平了道路。農產品的豐富使人們擺脫了生存危機,封建地主不再滿足于穩定的生活,而是追求更多的利潤,土地的集中,耕作方法的改進,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可見,生產結構的改變是生產力提高推動的。土地的資本化,是資本家追逐利潤的結果,但其也為先進生產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同時將剩余的農業勞動力推向其他行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
14—15世紀,歐洲各國農奴制開始解體,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將農民趕出家園,失地農民被迫轉行成為雇用工人,加上通過海外殖民掠奪來的財富,這為工業革命提供了人力和財力。蒸汽機出現以后,使以大機器為主的工業生產顯現出比農業高得多的財富積累能力,工業得到快速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實現了從農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為主。
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科技的進步,電力、通信技術、化工行業、鐵路等的出現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產值進一步增加,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工業體系,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擴大了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展,工業進一步升級。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步得到發展,如機器人、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等。工業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勞動力擠出效應顯現出來,再加上消費結構的升級,催生了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盡管第二產業規模仍在增加,但其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開始下降,直到第三產業全面超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最終變為“三二一”特征。
在中國,農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但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在農業生產技術有較大程度的發展時,基本生存威脅仍然沒有完全解除,小農經濟依靠人力精耕細作來獲得足夠的糧食,生產的分散性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引進大規模工業化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農業一直是產業的主體,工業一般是作坊式手工生產,商業不被重視。在秦朝,重農抑商的政策就比較明顯,對商人征收重稅這一政策也成了貫穿中國封建社會千年的主旋律,它給國家帶來了較長時期的穩定和農業繁榮,但同時也導致我國產業結構轉變遲緩,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
鴉片戰爭時期,和西方列強相比,中國的工業相當落后,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下,洋務派開始推動發展采礦業、輪船制造業、電報業等,希望實現船堅炮利的愿望。現代化工業的萌芽,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國的自然經濟,對民族工業的誕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應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我國立志建成屬于自己的完備工業體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集全國之力,節衣縮食,大力發展重工業,改變了落后的工業面貌,為我國從傳統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化國家轉變奠定了基礎。1978年改革開放后,技術的進步和市場手段的確立,大幅度解放了生產力,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都得到了發展,產業結構按經典步伐一直演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持續減小,第一產業的貢獻率由1978年的27.9%下降為2015年的8.8%。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也經歷了先增加后穩定的過程。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一直穩步上升,在2013年就超過了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仍在進行中。
綜上所述,產業結構的演進路徑是從以農業產出為主最終發展到以服務業產出為主的方向進行。其一般規律可以總結為:從農業社會開始,生產工具的改進,一次次推動著該行業的擴張和催動新行業發展。農業技術的進步,擠出勞動力并使其流向其他行業,食品的豐富也為其他行業勞動力的增多提供了足夠的基本生活用品。工業革命同樣提高了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在擴大了該行業規模和質量的同時,擠出勞動力進入其他行業,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產品的供給和需求結構的升級相一致,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幸福度。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態勢也會隨之越發地加快產業結構轉變的步伐。
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勞動力結構必然隨之變化;技術的進步也會改變要素的密集類型,勞動、資本和技術是構成要素集約分類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技術水平、生產要素價格、供求狀況以及比較優勢等因素的變化,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林毅夫、李永軍,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