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標綜述

(一)研究方法綜述

1.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

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問題是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可以從實際的經濟運行數據中尋找規律,實證分析法正是以理論假設為前提,梳理變量間的一般影響邏輯,進行推導和驗證,發現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給出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調整建議的研究方法。盡管每個國家的產業發展水平不同,但從長期的歷史數據中,也能發現一般性的變化規律。許多研究產業結構問題的專家學者,幾乎都采用實證分析方法,發現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趨勢。

2.靜態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相結合

研究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首先要對每一時刻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狀況做出準確判斷,再描述不同時刻的變化傾向和規律。靜態分析法強調現狀和某一時刻的發展情況,能夠判斷產業間的平衡關系和比例關系。而產業結構具有動態演進特征,動態分析法能夠分析各變量的長期趨勢和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為進一步探究產業升級和就業結構優化趨勢提供方便。

3.研究對象的特定性和國際比較相結合

各個國家的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政策背景不同,造成各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有著獨特的狀況和發展趨勢。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其內部的經濟變量有相對密切的關聯性,分析它們的相互關系才具有科學意義。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大致相同的規律,把其他國家曾經發生過的經濟階段作為參照物,或者將經濟情況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作為標準,可以判斷研究對象國家的具體發展階段和協調程度,從而提出較為合理的政策建議。

4.相關分析法

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不只是它們之間有相互影響,還有其他因素會對二者的變化產生單獨影響或者共同影響。這些影響機理各不相同,影響程度也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環境不同而發生變化。相關分析法能夠很好地分析變量間的關聯程度和關聯方式。

5.投入產出分析法

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在1914年發表的《美國經濟結構,1919—1929》一書中,創立了投入產出法,分析了各產業間的經濟聯系和影響規律。投入產出法不僅能夠表示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構成比例,還揭示了各產業部門資源消耗關系,為分析細分產業的相互影響關系提供了有力工具。錢納里在1986年出版的《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一書中,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建立了多國經濟模型,比較了“二戰”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研究了產業結構變化的基本影響因素。

(二)研究指標綜述

關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研究指標,除了增長率和比重等相對簡單的指標外,還有以下幾種:

1.產業結構偏離度

在分析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不一致程度時,常用產業結構偏離度指標。

產業結構偏離度=(三次產業產值構成百分比/就業的三次產業構成百分比)-1。利用該公式度量產業結構偏離度的假設前提是勞動力能夠充分流動,各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有相等趨勢。如果偏離度數值接近零,表示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基本一致,協調性較好;如果遠離零值,表示二者結構差異較大,協調性較差;如果為負值,表示有剩余勞動力沒有轉移出去;如果為正值,表示該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的潛力。

2.相對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效率,與科技水平、生產條件、管理能力等相關。由于各產業引進先進科技的時序不同,投資資源的限制條件也不一樣,勞動生產率會有所差異,投入同樣多的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也不同。為了測量某一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可以用相對勞動生產率來表示,公式為產業產值比重除以就業比重。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產業之間的產值比重發生了變化,相應地,各產業所吸收勞動力的比重也發生了變化,但是變化并不是同步的,這就形成了不同產業間或產業內部不同部門間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產業結構偏離度用于判斷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程度,而相對勞動生產率則側重于分析各產業之間勞動生產率的不同和原因。

3.就業彈性

彈性指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化率的比率,為了描述各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某產業的就業彈性表示為產出增長1個百分點所引起的就業增長的百分比。就業彈性越大,表示該產業吸收勞動力的潛力越大,發展該產業有利于降低失業率;就業彈性越小,說明該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越低,甚至就業彈性為負時,產業的發展還會擠出勞動力,造成更多失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水县| 安阳县| 登封市| 香港| 崇仁县| 柳江县| 肥西县| 屏东市| 西充县| 正镶白旗| 连南| 武隆县| 大邑县| 分宜县| 五常市| 刚察县| 洪江市| 宣城市| 姚安县| 土默特左旗| 樟树市| 焦作市| 石棉县| 大足县| 宜阳县| 宿州市| 南岸区| 定日县| 晴隆县| 庆城县| 抚宁县| 古浪县| 酉阳| 白银市| 新巴尔虎左旗| 贵溪市| 亳州市| 久治县| 拜城县| 唐河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