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有關產業結構的研究綜述

(一)產業結構的內涵及劃分

產業結構是指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產業的構成比例關系和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證經濟生產順利進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各產業會根據它們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最終資源會流動并配置到不同的產業,形成產業結構。

分工的深化促生出許多生產部門,各部門在平均技術水平、就業、產出以及對其他產業的影響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各個國家的資源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以及調整速度不同,造成產業結構總體特征千差萬別。因此,對一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進行研究,能夠明確其經濟發展階段和質量,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思路。

傳統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一般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進行劃分。1935年新西蘭經濟學家費希爾(A. G. B. Fisher)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首次提到了三大產業及其劃分方法,基本劃分依據沿用至今。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本書在不特殊說明的情況下,也采取該分類方法。

(二)產業結構理論綜述

將相似的經濟活動進行分類,分別研究各類經濟活動內部發展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以明確經濟整體的發展趨勢,是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初衷。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各產業相互影響和制約,產業間需要保持平衡發展才能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避免浪費和閑置。此外,各產業的產值比重和經濟發展階段緊密相關,而這種關聯又受到科技水平、人均收入、資源稟賦、貿易環境、國際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產業經濟理論復雜而精彩,吸引了較多學者關注。

1.產業結構思想起源

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在比較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時,發現各國產業結構有著很大區別。他在《政治算術》一書中論述到,以工業為主的國家比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平均收入高,以商業為主的國家比以工業為主的國家平均收入高,這是各產業盈利能力的差異造成的。產業間的收入差異會引起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流動,從而進一步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化。

在18世紀中葉,法國古典經濟學家F.魁奈對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進行了分類,其著作《經濟表》和《經濟表分析》中,將社會經濟人群劃分為三個階級:一是生產階級,從事農業工作,創造“純產品”,包括農業經營管理者和農業工人;二是土地所有者,收取地租和賦稅,包括地主及其仆從、君主官吏;三是不生產階級,包括工商資本家和工人。不同的階級對應不同的產業,體現相輔相生的關系。盡管受所處歷史環境的影響,這一觀點的應用范圍具有一定局限性,但這是對從事不同社會活動的人進行的樸素分類,是根據經濟過程參與者所處階段進行劃分的一種嘗試,對后來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影響。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強調了分工的作用,新產業的興起正是分工的自然結果,亞當·斯密多次提到農業、工業、商業,以及各產業內部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的動力和結果,盡管沒有提及產業結構的概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產業結構理論的最終形成。

綜上所述,配第、魁奈和亞當·斯密的研究是產業結構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工業發展突飛猛進,服務業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實踐催生著相關理論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在配第、赤松要、克拉克、庫茲涅茨等的努力下,產業結構理論逐漸走向成熟。

2.產業結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經濟學界首先在封閉經濟體內研究產業結構演進規律,分析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的對應關系,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與后果;其次考慮國際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和經濟利益最大化時的產業結構選擇等問題。

(1)配第—克拉克定理

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在配第等的研究基礎上,出版了《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書中采用三大產業完整系統的分類框架,對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單個獨立的經濟體在不同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配置狀況,并對各個經濟發展階段的勞動力在各產業間流動趨勢和相對比重進行了深入研究。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國家,第一產業所占用的勞動力人數越少,第二和第三產業所占用的勞動力人數越多。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研究已涉及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互影響的問題。

(2)庫茲涅茨產業結構理論

西蒙·庫茲涅茨在其《現代經濟增長》《各國的經濟增長》《國民收入及其構成》等著作中,將國民經濟劃分為農業部門、工業部門和服務部門,其研究發現,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業部門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農業勞動力人數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也隨之不斷下降;工業部門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但工業部門的勞動力占比基本保持不變或略有提高;服務部門的勞動力人數比重處于不斷上升的狀態,而國民收入所占比重基本不變或略有上升,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較強。

庫茲涅茨產業結構理論是在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闡述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相互影響規律,以及產業比重和就業比重按上述規律內化的深層原因。農業產業比重和就業比重降低的原因是農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相對較低,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當滿足基本溫飽問題后,人們的消費結構就會發生變化,恩格爾系數的逐漸降低,會引起產業的興衰更替和就業結構的變化。此外,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各產業對科技的引進吸納能力,使產品成本和價格發生變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會引起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效應的變化。

庫茲涅茨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實現的,其具體表現為人口和人均產出都有所增長,這種增長是一種長期趨勢,不是短期的經濟波動。

(3)錢納里工業化階段理論

錢納里對制造業內部的變化升級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其指出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第二產業內部又可以細分為不同的產業,這些產業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演進,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從而引起制造業內部結構的轉換。這種轉換的原因是專業間存在關聯效應。制造業的發展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產品需求規模和投資率的影響較大。錢納里將制造業的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來說明第二產業發展水平的演進趨勢,這對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制造業經濟發展初期,食品、皮革、紡織等部門對經濟發展起主要的推動作用;在制造業經濟發展中期,非金屬礦產品、橡膠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等部門對經濟發展起主要推動作用;在制造業經濟發展后期,服裝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鋼、紙制品、金屬制品和機械制造等部門在經濟發展中起主要助推作用。

(4)馬克思的產業結構理論

馬克思在經濟結構含義、價格調整機制和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理論中分別提到了產業結構理論。

一是經濟結構的含義。馬克思對于經濟結構的概念有著全面、深刻的論述。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有這樣的分析:經濟結構要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才能推動經濟的發展,否則會阻礙經濟的順利發展。馬克思經濟結構的含義更加豐富,既包含物質聯系,又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處的地位,決定著他們的收入,也決定著下一輪再生產過程的起點,即馬克思敘述的“社會生產過程既是人類生活的物質生存條件的生產過程,又是一個在歷史上、經濟上獨特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過程,是生產和再生產著這些生產關系本身”。馬克思是從動態的角度來考慮經濟結構演進規律的。

二是價格調整機制。該理論分析了資源在產業間流動的原因。《資本論》闡述了生產價格規律在調節和平衡社會各生產部門的比例關系(生產結構)中發揮的作用。由于各部門之間的相互競爭形成了平均利潤率,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價值規律就以生產價格規律的形式發生作用。生產價格規律是指市場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自發地調節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動,形成結構調整的市場機制。馬克思的研究目的是指出生產價格規律的自發作用導致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經濟危機,從而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結構失衡,這是一種市場失靈的危害。價格調整機制理論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價格波動引起生產要素在各部門間的重新調整,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使結構優化。當政府有意識地推動某些產業優先發展時,便可以采用計劃、財稅、金融等調控手段,減少經濟調整過慢給經濟體帶來的危害,保證產業結構優化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是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理論。馬克思首先分析了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提出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規律,這對產業結構和產業內部變化規律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他提到,隨著生產的發展,在追求利潤動機的驅使下,資本家投在機器和原料上的資本在不斷增加,在工資上的資本投入在不斷減少,這導致了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提供部門不同的發展速度。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規律就是重工業優先發展,引起輕工業發展相對滯后。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對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理論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當然,人為的超前重工業化,犧牲消費資料的生產,將優先的資源集中到重工業生產中去,只能是在特殊的國際環境下采用的短期措施,只有產業平衡發展,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5)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對工業內部結構演變規律做了開拓性的研究,分析了工業化過程中的重工業化規律。他在《工業化階段和類型》一書中,闡述了制造業中消費資料和資本資料工業的比例關系,即著名的“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是指消費資料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的凈產值之比。從霍夫曼比例的變化趨勢看,工業發展的一般趨勢為:輕工業最先發展,如食品和紡織等消費部門,工業和機械等資本品部門隨后得到發展,發展速度卻快于前者。工業化過程具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消費品占整個制造業產品的一半以上,占有絕對優勢地位,消費品凈產值為資本資料工業凈產值的5倍以上;第二階段,資本資料工業的發展速度比消費資料生產的速度快,但消費資料工業的規模仍然比資本資料工業的規模大得多;第三階段,工業化不斷深化,消費資料工業的產值和資本資料工業的產值已經大致相等;第四階段,資本資料工業凈產值開始逐步上升,最后大于消費資料工業凈產值,消費資料工業占有優勢地位。

1964年日本學者鹽野谷佑一(Yuichi Shionoya)發表論文《美國和瑞典的工業增長模式》,探討了重工業化問題。他以“商品流動法”為原則,將全部產業產出分為資本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彌補了霍夫曼對于“其他產業”分析的缺陷。他通過對霍夫曼定理的系數計算,使霍夫曼定理在日本的工業化初期階段得到了印證。

(6)筱原三代平的產業基準標準

筱原三代平針對后發展國家如何建立自己的優勢產業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理論打破了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原理設定的限制,一個國家完全可以把相對落后的產業改變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優勢產業在世界范圍內是動態發展的。其理論對發展中國家如何參與國際競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筱原三代平認為,一個國家要改變某個產業比較成本的不利地位,可以通過相關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來形成適合本國長期發展的產業結構。他認為傳統的比較成本原理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政策必須同時實現合理化。為此,國家應對某些幼稚產業進行扶持和保護,促進其比較優勢的形成。當這種產業的比較優勢形成后,具有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就可以擴大這方面的國際貿易。

該理論又被稱為產業—貿易結構論,該理論所選擇的重點發展產業應該根據一國的經濟條件確定。由此還衍生出了兩基準理論,兩基準是指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收入彈性基準是指政府支持政策應優先考慮收入彈性大的行業或部門,因為這些行業或部門便于利用規模經濟效益,規模越大利潤率越高;生產率上升基準是指政府支持政策要優先考慮生產率上升較快的行業或部門,因為這些行業或部門隨著生產率上升,單位成本下降最快,利潤也就上升最快。兩基準理論下,選擇優先發展的產業還要考慮其他限制條件:一是各產業發展相對平衡,不能出現瓶頸制約;二是科技水平應能夠支撐該產業的持續發展;三是不存在資金約束。只有滿足上述三個條件,才能實現真正的優勢逆襲,突破比較優勢原理的靜態限制。

(三)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綜述

1.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因素綜述

促進或阻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因素很多,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環境承載力、勞動力、科技創新、宏觀經濟政策、國際貿易等,下面分別進行論述。

(1)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被認為是決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最主要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這些都為新行業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人均產出的增加,會引起收入水平的提高,從而引起消費結構的變化,也能從需求角度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應不同的產業結構狀況,因此,可以從產業結構狀況來判斷經濟發展水平。新興產業在引起產業結構變動的同時,往往由于其高增長率,還會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楊治,1985)。

(2)環境承載力

環境因素對部分產業的發展產生約束力。生產的外部性可能在短期內刺激某些產業的繁榮,但其對生活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終究會使人類付出殘酷的代價,人們必須對其加以重視。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發展,節能減耗和污染治理會提高產業發展成本,阻礙這些行業的發展速度,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動方向。夏平華(2008)認為廣東省以往的產業結構高級化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由于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如果不采取相應措施,其負面影響將會很快顯現出來。

(3)勞動力

勞動力作為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其數量和質量必將深刻影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進程。擴張中的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能否被及時滿足,是新產業順利發展的關鍵。勞動力供給特征,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結構特征。低端勞動力供給充裕時,工資水平較低,生產方用資本替代勞動力的積極性較低,容易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只有低端勞動力供給緊缺時,才會激勵企業進行產業升級,促進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來應對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產業的技術升級,需要擁有高水平人力資本的勞動力支撐,因此勞動力供給質量是產業內部技術升級極其重要的因素,有較高水平的勞動力供給,才能發展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產業(張學江,2009)。

(4)科技創新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持,不管是總體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第一產業占比不斷降低和第三產業占比不斷提高,還是各產業內部的高級化——淘汰低效率生產過程,引進先進生產方式,這都需要科技的進步。科技進步在降低單位成本的同時,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還能夠創造新的需求,促進率先引進高新科技的產業快速發展,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科技進步是一把“雙刃劍”,當生產效率的提高,帶來產品供給的增加時,如果該產品需求彈性較小,會引起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導致利潤降低,會淘汰一部分企業,這也是產業結構升級的自然過程(丁煥峰,2006)。技術進步一般被認為是產業結構優化的根本動力,在新技術被采用的過程中,新舊部門之間會出現生產效率和利潤率的差異,資源會進行重新配置。

(5)宏觀經濟政策

政府的各種經濟制度和政策也會對產業升級造成重要影響。各國政府都在推出本國的產業政策,有意識地規劃和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本國經濟發展質量,以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競爭。對于發展中國家,完善市場經濟制度,解決企業投融資渠道不暢問題,是產業優化升級的前提(姚德文、張暉明,2008)。國家對某些產業的保護或者積極推動某些產業的率先發展,利用優惠政策引導資本流動,無形中就會引起總體產業結構的變化。國家產業投資傾斜、地區教育支出傾斜,在解決不平衡發展問題的同時,也會引導總體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張青、潘愛建,2009)。政策支持的目的是打破市場自由競爭的自然結果,促進某些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延緩某些產業的衰退進程。政策的頒布也會影響經濟參與者的市場預期,調整私人投資方向,減緩市場的波動性和減少市場調節的滯后性。

(6)國際貿易

國際競爭既有市場范圍的競爭,也有價值鏈的競爭,最終是長期民族利益的競爭,其決定因素是本國產業的硬實力。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分工與合作越來越緊密,但價值分配差異較大,如果長期處于價值鏈底端,較多的資源消耗才能換取較少的價值,在國際合作中就處于不利地位。融入國際貿易是全球化的大趨勢,在認清形勢的情況下,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競爭,彌補國內產業的劣勢,提高貨物貿易的科技競爭力,擴大服務貿易范圍,能夠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困境(譚永羨,2014)。

通過對產業結構優化影響因素及影響規律的研究,從而創造條件讓這些因素充分發揮作用,能夠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產業結構優化的對策綜述

在探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對策方面,學者們相繼做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嘗試的渠道和借鑒的方法。

第一,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關系。政府在借鑒西方產業政策經驗的基礎上,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調控。產業政策的制定要在宏觀調控上下功夫,政策的實施主要是運用市場化手段,按照市場規律,提高政策公共資金的投資效率(宋濤,2002)。政府要充分發揮微觀經濟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做好統籌規劃,制定市場運行規則,明確經濟預期,創新宏觀管理制度,降低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推動產業政策的實施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岳軍,2003)。政府要加強服務功能,構筑科學的技術支撐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既要做好政府引導,發揮整體規劃的優勢,又要堅持市場激勵,促進資源使用效率,同時提高產業結構優化的科學性和高效率(魏梅,2008)。

第二,在產業政策實施過程中,政府要加強同其他相關政策的配合,為產業升級保駕護航。政府要配合具體產業政策,進一步完善投融資制度,公平對待各種所有制性質的市場主體,落實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政策,加強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加強環境保護和監管,抵制資源浪費和盲目瘋狂擴張,利用好稅收等調控手段,優化稅收結構,調整稅種,改革財產稅和營業稅,推動產業升級有序進行(王亞平,2008;范德成,2016)。國家要重視高科技產業的帶動作用以及人才的力量,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第三,關于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要充分結合我國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現狀。三大產業的發展都要找好政策發力點,加強基礎工業,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產業化,促進第三產業的對外開放(溫國才,2002)。為了適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第二產業必然會經歷先擴張再穩定再增強的過程,產業政策也要順應這種變化,隨著消費層次的提高,適時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鼓勵部分產品生產企業做大做強,參與國際競爭,要著重發展信息咨詢服務業、技術服務行業、金融業和保險業(韓穎、倪樹茜,2011)。國家在提高我國第三產業自身實力的同時,要了解和運用好國際貿易相關法律,既要保護我國服務業的順利發展,避免貿易糾紛,也需對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調整,配合產業政策的實施(喻先強,2014)。

產業政策的實施,還要起到對某些落后產業的抑制發展作用,淘汰過時的生產方式,對供給過剩的產業及時發出預警,適當調控投資資金轉移到新興產業中去。

3.對現有文獻研究的簡評

本書通過對產業結構優化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關于三次產業整體結構優化的相關研究較多,學者們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含義、優化方向和趨勢、影響因素和制約因素、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等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并且研究方法也越來越豐富,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運用多個交叉學科的理論方法,得出了可信服的結論。但是,仍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如要注意產業的發展和市場消化能力相結合,減少價格波動;產業的發展要和資源支撐能力相結合,提前儲備各種資源;注意各產業發展的關聯性和平衡性,避免產業鏈條的瓶頸限制;產業政策的實施和規避貿易爭端相結合,合理對待貿易戰爭;細分產業部門,監控產業興衰和資源流動方向,做好各產業產品供求信息發布;做好產業政策實施效果評估,及時調整產業政策支持方向和力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乾安县| 昌乐县| 丘北县| 桐乡市| 利津县| 九寨沟县| 清远市| 曲周县| 金溪县| 察哈| 渭南市| 兴安县| 广昌县| 兴文县| 成安县| 分宜县| 嘉义县| 哈尔滨市| 大丰市| 奉化市| 云霄县| 全椒县| 安义县| 万载县| 启东市| 普兰店市| 屏山县| 绩溪县| 文水县| 临高县| 贡觉县| 勃利县| 岳池县| 南木林县| 邢台县| 颍上县| 会昌县| 历史| 滨海县| 定安县| 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