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70年與新時代經濟學的歷史使命
- 蘇劍主編
- 1245字
- 2021-06-03 10:35:08
3 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主義實質是改革的有機發展戰略
也許有人會說,只要公有制為主體,就可以保證社會主義性質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觀念似乎過于“天真”,甚至顯得有些“陳舊”“落后”。但是,當我們將其看作一種指導體制轉型的所有制改革戰略時,就會發現,它看似“天真”“保守”,其實蘊含了世界范圍內的領先智慧。
從世界范圍觀察,前社會主義國家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采取的模式各不相同。
科爾奈教授指出,這些模式可以抽象為兩種純理論的戰略:戰略A和戰略B。其中,戰略A被稱為私有部門的有機發展戰略(Strategy of Organic Development),它強調私有部門的健康發展,匈牙利和波蘭接近這種戰略;戰略B被稱為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戰略(Strategy of Private Sector),俄羅斯可視為戰略B的典型案例(見表1)。
表1 科爾奈兩種轉軌戰略的主要特征

資料來源:[匈]J.科爾奈.《通向自由經濟之路》出版十周年之后的自我評價[M]//肖夢,編譯.后社會主義轉軌的思索.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4-16.
正如科爾奈指出的,國有企業的快速私有化戰略(戰略B)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次優選擇。正如俄羅斯的過渡經驗表明的,大量國有財產被快速轉移到經理人和特權官僚手中,石油和天然氣所有權被寡頭掠奪,生產率大幅度下降。相比之下,戰略A則有著明顯的優點。正如匈牙利和波蘭的轉型反映出來的:私有部門的健康發展和預算約束硬化使企業經歷了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過程,公司間的債務鏈條被打斷,財務紀律得到加強,合約履行和信用狀況得到改善,銀行部門也得到鞏固,經濟轉型的同時,生產率也明顯提高。(41)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社會主義觀念剛好與戰略A的要點相對應:一方面支持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加入國民經濟;另一方面對公有制企業采取各種改良措施,但不執行快速私有化方案。
中國1997年前的經濟改革總體上正是這樣走過來的。改革初期,擴大公有制企業自主權是主要的改革方式,但1980年以后,發展新的民營經濟日益成為中心議題,而不是改造原有的國有企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步驟包括:第一,1980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允許農民根據自愿實行家庭承包制度,此后僅僅兩年,家庭承包制就在全國絕大多數農業人口中取代了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第二,以集體所有制為主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蓬勃發展起來。第三,鼓勵包括個體、私營在內的非國有企業的成長。第四,對外開放,實現部分地區與國際市場的對接。第五,建立試驗區,實行改革開放的“地區推進”。吳敬璉與科爾奈一樣,認為采用戰略B容易形成一小撮寡頭控制的無規則市場;而中國改革由于注重新的經濟成分增量成長,才突破了市場社會主義改革的困局,逐步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進而走上全面建設市場經濟的道路。(42)
因此,借助事后的智慧,我們看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主義概念,既強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而不主張激進私有化,同時又堅持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發展,中國經濟得以在前期市場化轉型中維持高速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社會主義實質上正是改革的有機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