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改革開放前國外經濟學理論的學習和借鑒

1.1 引進概況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對外國實踐經驗和經濟理論的學習借鑒,主要是學習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和理論,對西方經濟理論的引入和研究十分有限。

作為第一部闡述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著作,斯大林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1版于1954年在蘇聯出版,其中譯本于1955年由我國人民出版社引進。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國政治經濟學教學都是以它為主要參考,無論是理論觀點、分析模式還是框架結構,對我國影響甚大。

新中國成立后有關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學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那時我國一些大學經濟系開始引入《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說》課程。其后,“西方經濟學”的名稱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我國相繼出現,用來代替內涵相同的“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并逐步成為教育部和學位委員會規定的高等學校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正式名稱。

1.2 學習和借鑒

(1)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通常認為,“蘇聯范式”主要指以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在此范式指導下,研究經濟學理論、討論中國經濟問題所采用的范疇術語、分析方法和理論依據均有一定特征。簡單說,該理論體系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二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這一理論體系不僅對我國理論界,而且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盡管我國理論界對蘇聯教科書的觀點進行過質疑和批評,但那時蘇聯政治經濟學理論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流范式,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后國內學者才著手編寫自己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由此拉開了改革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序幕。

(2)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理論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對西方經濟學說進行了批判性研究。其中,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來源之一。根據季陶達編著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三聯書店1960年版)和王亞南主編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選輯》(商務印書館1965版),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產生、發展乃至走向破產的演變過程進行了歷史和經濟分析,使中國學界對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總之,當時的中國經濟學界已開始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立場、方法出發,主要從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以及分配理論等各個方面對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做了初步研究,形成了基本的理論觀點和認識。

(3)西方庸俗經濟學

馬克思將西方經濟學區分為“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所謂庸俗經濟學,是指為資本主義制度作辯護的經濟學,當時的中國經濟學界對之都是持批判態度,評價基本是否定的。

根據季陶達編纂的《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選輯》(商務印書館1964版),中國經濟學界對李嘉圖學派以后的西方經濟理論做了一定范圍的研究和評述,特別是“邊際革命”以后的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革命”以后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理論發展。

與單純介紹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相比較,中國學界對庸俗經濟學注重理論的批判性研究,但未能從分析方法(如實證分析)、基本假設條件(如理性人假設)、基本概念(如馬歇爾需求定律)等方面去理解西方經濟理論,因此對其批判存在一定的不當之處。

1.3 認識與評價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界對國外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伴隨著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歷程而不斷深化。其間,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包括研究范式的變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與傳統理論、各種西方經濟學觀點的爭論中實現的。

在蘇聯范式影響下,當時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基本上照搬蘇聯,出現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教條式的敘述和社會主義部分僵化式的套用等問題。在理論研究中,也存在泛政治化傾向,學術性不強,規范分析有余而實證分析不足,使理論難以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

與此同時,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30年間,我國對待西方經濟學特別是19世紀以來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幾乎采取了全盤否定、全面批判的態度。但是,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當時批判分析的角度還不夠客觀,內容也不全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余江县| 平武县| 北海市| 禹州市| 河东区| 呈贡县| 永丰县| 海原县| 兰考县| 石嘴山市| 高淳县| 东乌珠穆沁旗| 慈溪市| 九龙县| 孟村| 景德镇市| 营山县| 黔东| 柘城县| 边坝县| 积石山| 凤山市| 苗栗市| 徐汇区| 望江县| 上蔡县| 贵德县| 中西区| 桦南县| 绥棱县| 铁力市| 武邑县| 板桥市| 大埔县| 德化县| 柳林县| 于都县| 平山县| 台东市| 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