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層能力對企業關鍵決策的影響探究
- 崔慧潔
- 5字
- 2021-06-03 13:39:44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
公司制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里程碑式的產物,它的形成大大克服了個人業主制企業和合伙制企業的資金約束。公司可以通過資本聯合、控股、參股等形式,形成巨型公司和多級法人的母子公司,這有利于不同企業發揮不同的優勢,達到利潤最大化。而當歷史不斷解決已有問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制造新的問題。隨著公司制形態的發展,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勢在必行。Fama和Jensen(1983)將所有權定義為剩余索取權,指的是所有者對企業剩余的財富具有索取權;而經營權指的是受雇于公司所有者的管理者,代替其對企業進行日常管理。企業管理者的思想往往可以直接干預企業的發展方向。兩者的高度分離,導致管理者在企業中能否發揮較好的領導作用,成為當今社會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早期亞當·斯密經典的經濟理論認為市場中“看不見的手”可以自動調節企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所有資源達到優化配置,而后期的行為理論則強調了“人的行為”對公司各項決策的影響。自2001年秋天以來,美國曝出了一系列財務丑聞:安然、房利美、世通、阿德菲亞傳播公司等大型公司均被發現存在財務欺詐及債務訴訟官司。大多數研究表明在這些丑聞中,公司的高管是主要的誘導因素,然而這些公司的管理者個人在事后并未承受明顯的損失和懲罰(Burk, 2010),這使得學術界一直在討論管理者的行為究竟會對公司的發展造成怎樣的影響,應當如何約束高管的利益攫取動機。
關于管理者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管理學領域形成了兩大主流理論:①委托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該理論以最基本的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出發點,認為高管的私人動機決定了高管的個人目標與公司目標會有不一致的情況,旨在研究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這類研究多著眼于不同公司治理機制帶來的橫向區別,基本不會考慮管理者個體能力對公司活動的影響,即假設管理者是同質的(Jensen和Meckling, 1976)。②由資源基礎理論發展形成的租金產生理論(Rent Generation Hypothesis)。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企業具有各種有形或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可以轉化為公司的價值,但它們在不同企業之間是不易流動且難以復制的,因此這些獨特的資源與能力是企業保持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許多管理學領域學者從資源基礎理論角度分析,認為管理層能力可以被視為公司寶貴的投入資源,優秀的管理層能力在幫助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可以源源不斷地為管理者自身創造利益和價值。換言之,管理者能力較高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決策也會使得管理者自身的利益達到最優水平,因此基于該理論,管理者與股東之間主要的問題并非利益沖突問題,研究應聚焦于個體管理者能力的差異對公司表現的影響(Castanias和Helfat, 1991;Castanias和Helfat, 2001)。目前,現有的研究普遍關注CEO或者其他管理者某項具體的個人特征,例如董事長和總經理是否兩職合一、高管任期、政治背景、工作經歷等。但這些方式只能作為一種間接衡量管理層能力的方式。Betrand和Schoar(2003)、Demerjian等(2012)等文獻均指明管理層能力是不可觀測的,利用管理者的個人特征代表其能力,存在很大的問題,即這些指標不僅包含了管理層的能力,還包含了一定的企業層面特有的因素,并且學者很難進一步區分哪部分歸功于企業、哪部分歸功于管理者,具體表現為:在一些公司中管理者特質優良但公司表現卻平平。管理者能力與公司表現的矛盾現象給實證結果帶來很大的干擾,因而近幾年很多研究學者在不斷尋求更準確的衡量管理層能力的指標。
首先,大量學者從管理者個人特質角度出發,構建管理層能力指標。例如,Hayes和Schaefer(1999)、Bertrand和Schoar(2003)通過分析離職高管確定管理能力,或一些學者用廣義指標反映管理層能力,如歷史異常表現,媒體關注度和CEO或CFO的薪酬、任期或教育背景等個人特征(Fee和Hadlock, 2003;Rajgopal等,2006;Milbourn, 2003;Tervio, 2008)。
其次,目前一些研究致力于利用文本分析,研究管理者的行為對公司的影響。例如,薛爽等(2010)、蔣艷輝和馮楚建(2014)、謝德仁和林樂(2015)等均從年報、管理層討論與分析(MD&A)、業績說明會等報告中找尋切入點進行文本分析。但目前的文本分析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第一,詞組列表的選擇具有模糊性,例如傳統的計算機程序執行僅僅依靠編輯明確的指令。如一句話里有“瘋狂”這個詞語,程序就會把這句話歸類為負面情緒。但是,如果是“愛得瘋狂”,那這句話表達的則是強烈的正面情緒。傳統程序的判斷和事實截然相反。第二,文本分析的結構化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進行文本分析時,研究者會自行界定詞組的可讀性或者語氣的性質,這種標準設定的靈活性不高。
在2012年,Demerjian等(2012)借助管理科學領域的數據包絡分析(DEA),利用最優化求解,創建接受度和適用度更高的管理層能力指標,這種指標能夠有效地擴大研究的樣本量。數據包絡分析是運籌學、管理科學與數理經濟學交叉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它根據多項投入指標和多項產出指標,利用線性規劃的方法進行有效性評價,目前廣泛應用于不同行業及部門。數據包絡分析下創建的管理層能力指標使得學者能夠以管理者為公司帶來的產出效率為基準衡量其能力的高低,這打破了基于管理者的輸入情況對管理層能力進行評價的舊體系。綜上所述,本書旨在利用Demerjian創建的管理層能力指標深入分析基于數據包絡分析創建的管理層能力指標是否能夠更好地詮釋管理者在公司決策和日常經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