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聰明人都在用清單
- 舒婭
- 1491字
- 2021-06-21 17:55:13
是什么讓你陷入了低效率的泥潭
“接到任務好幾天了,完全不知道該從哪兒入手,很焦慮……”
“銷售四部新來的主管雷厲風行,跟他共事真的很有壓力,擔心跟不上他的節奏。”
“我也想不通,明明很簡單的事,被我弄得這么復雜!”
這些亂七八糟的煩惱,不斷地侵襲L的大腦。他的眼前堆放著一摞文件,都尚未處理,然而此刻的他,腦海里卻忽然閃現了辭職的念頭。他知道這是逃避,是無能的表現,可他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他也想把事情做好,卻陷入了低效率的泥潭,好像怎么也掙扎不出來,每天都迷迷糊糊的,經常望著一堆文件發呆。
L的問題是出在能力上嗎?不,當年他也是從基層職員,一路摸爬滾、過關斬將,才被提升為部門主管。然而,曾經的優秀員工,晉升后不代表可以成為優秀的管理者,因為管理一個人和管理一群人不是一個概念,且工作的任務量之大、繁雜程度也和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L陷入現在的困境,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思維問題。
如果你是L,你應該思考的是:我所做的努力對業績有無幫助?離職能不能讓自己好過一點?可不可以改變低效率的問題?如果不能的話,那么離職的意義何在?思考到這一層面的話,我們往往就會明白:改善工作模式,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
低效率的人在工作上往往存在同一個思維特點,即注意力被一些程序性的東西分散,大量的重復性、事務性工作占據了大腦,引起認知力、判斷力和行動力的全面下降。體現在結果上,就是為工作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沒有像樣的成果。
身為管理者,L需要做的是調整自己的工作重心,把重點放在管理的關鍵節點上,還需要擬定管理清單。同時,不能把時間都用在無足輕重、可授權的小事上,要思考如何帶動下屬的工作效率。
事實上,不僅僅是L,任何一個職場人,在這個分工明確的社會,都不可能獨掌一切,更無法在復雜的現實中依靠僅有的天分勝券在握。想要從容不迫地應對一切事,就必須在當前的知識、技能以外,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并學會使用清單。
Susan剛開始做審計時,由于是“素人小白”,沒什么經驗和資歷,在常規審計任務之外,經常會被分派一些雜活。某日,單位同事發給她一份word文檔,讓她印5份年度財務報告寄給客戶。
接到這個任務后,Susan的腦子完全是懵的:這個該怎么印?去哪兒印?找什么人?印刷有什么要求?字體字號是什么?有沒有固定的格式?對此,Susan一概不知。
事情還是得做,Susan趕緊問派任務給自己的那位同事,可對方告知,她也記不清了,只記得印年度報告的細節要求有很多,去年做這件事的時候把她折騰得夠嗆。最后,同事額外補充了一句:“有件事我記得,要帶小貼紙,去3層印刷室。”
同事說完后,就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剩下的工作全由Susan接管。由于缺乏流程規范,Susan那半天的時間一直樓上樓下跑,因為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要求。雖然事情最后處理好了,但過程極度痛苦,且浪費了很多時間。
報告印完后,Susan做了一件事:在筆記里梳理了一個標準流程,列出一個印刷年報的清單,里面詳細地記錄了所需材料、格式要求、呈遞的部門與負責人等。盡管這個工作沒有什么難度,但它需要一系列的工序、步驟,而這些東西僅靠頭腦記憶是不夠的。況且,大腦應該用于更有創造性的工作,而不是負責機械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最適合交給標準作業程序清單來完成。
有了這個清單之后,如果第二年依舊是Susan負責此事,她可以準確、高效地把它完成,完全不用費腦子。如果是其他新人負責這件事,也無須花費時間去解釋各個細節,拿出這份清單,一切都可以完美解決。
無論你是工作多年的職場達人,還是初入社會的素人小白,一份簡單扼要的工作清單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努力工作,但更要聰明地工作,學會借助清單,高效地利用時間,完成既定任務,從而擺脫忙而無效的疲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