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聰明人都在用清單
- 舒婭
- 1233字
- 2021-06-21 17:55:15
清單適用于所有人,沒有固定模式
很多人覺得,清單最適用于那些條理不清晰、無法管控時間、不夠自律的人,他們需要提前列出一個準則和計劃,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換言之,如果一個人很自律,可以準確地管控時間,不需要誰提醒,每天都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做好,那么清單對他而言,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那么,現(xiàn)實情況是不是這樣呢?當一個人足夠自律,他就不需要清單了嗎?
有個詞語你肯定聽過:百密一疏。顧名思義,就是在極其周密的考慮中偶然出現(xiàn)了一點疏忽。有不少人就吃過這樣的虧,腦子里勾勒出一個自認為很完美的計劃,就按照想法去做了,本以為天衣無縫,卻在中間的某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了“行不通”的阻礙。如果事先列出一個清單,把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記在紙上,情況又會如何呢?很顯然,可以繞開阻礙,選擇其他可行的路徑。
再者,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告訴我們,信息輸入大腦后,遺忘就隨之開始了。特別是剛剛識記的短時間內,遺忘是最快的。根據(jù)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揭示的記憶規(guī)律,我們必須對所學的知識及時進行復習,才能夠加深記憶。
這就意味著,無論是誰,對于自己計劃要做的事情,以及那些未完成的事情,在經(jīng)歷一段時間后,都有可能會忘記。這與智力和自律沒有任何關系,再強的大腦都可能會出現(xiàn)“失誤”。此時,如果有一份小小的清單,就讓人可以頻頻回顧,實現(xiàn)了加深記憶的目的,減少遺忘的概率。
當然,清單的作用不僅僅是提醒我們要做哪些事,畢竟有一些事情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這時候,就需要清單來發(fā)揮“導航”的指引作用了。
舉例來說:接到一部10萬字的小說約稿,我計劃用半年的時間完成它,那么分配到每個月的任務量就是1.6萬~1.7萬字,平均到每天可能就是3500字左右。這樣的話,我可以根據(jù)清單每天完成一部分內容的撰寫,最終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創(chuàng)作的完成。
也許,期間我會有狀態(tài)不佳的時候,但起碼在進度上我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知道每天或每周的任務量是多少。有可能,今天一點思路都沒有,那就放一放;明天文思如泉涌,就可以把前一天未完成的部分彌補回來,總體的進度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清單還可以幫助我們對所做的事情進行分類,讓我們在做事時更有系統(tǒng)性。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時進行的,比如打掃房間、整理衣櫥和聽書學習,就可以一起完成;有些事情只能靜下心來做,比如撰寫方案,有效地把這些事情歸類后,能夠更好地節(jié)省時間。
清單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可以將其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
有些人行動力差、習慣拖延,那就需要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按部就班去完成。有些人時間觀念很強,又非常自律,他們可能不太需要這種十分詳細的日待辦事項清單,但他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來制定適合自己的清單,比如年度清單、季度清單,或者是一些大項目的統(tǒng)籌計劃,依照它們來指引自己更穩(wěn)妥地去完成既定目標。
總之,不是自制力差的人才需要清單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自律的精英們也需要用清單協(xié)助他們完成更大的挑戰(zhàn),換得高效的工作與高質量的生活。清單沒有模板,因人而異,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