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管教:幫您教孩子正確高效上網全攻略
- 蔣平
- 2191字
- 2021-06-02 17:56:03
4.提升自我,跨越“數字化代溝”
而今,中國已然進入“互聯網+”時代,開始成為世界上網民最多的國家。《2018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其中,10~19歲的網民占比18.2%,從職業結構上來看,中學生群體占網民群體的比例為24.8%,占比最多。另一項調查研究顯示:24%的未成年人時刻都在線上,甚至有50%的孩子表示自己已經對手機上癮了。尤其是一到暑期,到處上演著“手機爭奪戰”“游戲阻擊戰”“網絡保衛戰”……硝煙彌漫。父母責怪孩子沉迷網絡,孩子責怪父母守舊老土,跟不上時代,傳統的親子關系出現了深深的數字鴻溝。
成長在網絡環境下的孩子,從小接觸的是數字閱讀,他們習慣了使用網言網語,這更使成年人與孩子之間的鴻溝增大。例如,當孩子的嘴里冒出“烘焙機”(主頁)“污”(下流)“醉了”(無奈、無語)“傲嬌”(驕傲)“鏟屎君”(養貓的人)等言語,您會不會感到茫然?當孩子的作業本上出現“涼了涼了”(失望、狀態差)“藍瘦香菇”(難受想哭)“C位出道”(在團體中實力很強)時,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嗎?這就是當前“00后”一代常常使用的網絡語言。
網絡時代,孩子說的話大人聽不懂,孩子的朋友圈干脆屏蔽了父母,面對面坐著,孩子卻盯著手機抿嘴笑,網絡時代讓親子溝通多了一道屏障。網絡把很大比例的父母阻隔在網絡之外。父母們看到孩子整天低頭玩著手機,生怕孩子沉迷網絡,即便孩子提出需要電腦上網,也拒絕了孩子。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即父母和孩子會發生非常多的沖突,加之互聯網普及之后,在改變父母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家庭教育的方式,尤其是一些孩子通過互聯網獲得的知識在總量上已經超過了父母。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卻沒有底氣了。
父母對網絡知識的貧瘠,與對網絡的偏見所導致的反對、禁止孩子上網,是孩子沉迷網絡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不懂網絡,視網絡如洪水猛獸,對孩子上網持一棍子打死的態度,孩子怎么會有興趣和你溝通。所以,要引導和管理好孩子上網,父母首先必須懂得網絡、接納網絡。
今天的孩子,是數字化成長的一代,在網絡方面,不少孩子懂得比父母更多。許多父母雖然知道孩子面對網絡、走進網絡是大趨勢,但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應對網絡的新情況、新問題,不能幫助孩子一起處理,顯得很被動,由此,孩子漸漸與父母產生了“數字化鴻溝”。
提升自我素養,跨越“數字化鴻溝”,成了父母在事業之外,必修的一門家庭教育課程。
●懂網絡的父母更理性
父母如果是個網盲,就不會清楚孩子在網絡上都在做些什么,也就無法管控孩子的上網行為。不懂得網絡的父母,會在實際中對孩子的行為作出種種限制,使得孩子無法通過網絡拓寬知識面、開拓視野。
父母對網絡的無知,往往會對孩子上網缺乏理性的態度,易受社會上對網絡的負面輿論偏聽偏信,夸大網絡的負面影響,對孩子上網嗤之以鼻或干巴巴進行說教,導致孩子產生禁果效應,并有可能對父母逆反。
想要找到問題的根源,需要父母充實自己的電腦和網絡知識,掌握上網用網的技能,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理性地看待網絡,理性地看待孩子上網,并且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和管理。
●懂網絡的父母教育更有說服力
不會上網的父母只知道網絡像魔鬼一樣,對孩子上網抱持偏見,對網絡的正向作用認識不足,與當下數字原住民們認識和了解網絡的迫切需求出現了極大的反差,這也使得兩代人之間形成親子溝通障礙。兩代人之間沒有共同語言,父母也會被孩子看不起,父母對孩子上網的教育和管理就成了無的放矢,說不到點子上,失去了說服力。對于渴求上網沖浪,渴求知識滋養的孩子來講,父母不懂網絡,就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真正理解網絡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從而對父母反對自己上網的做法非常反感和抵觸,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上網的欲望反而會更加高漲。
相反,父母會上網用網,懂得讓孩子在網絡的正向功能上受益,利用網絡助力孩子的成長,也會對孩子上網持有開放、開明的態度,孩子也會覺得父母跟得上社會進步,與父母有更多的共同話題,情感也會更和諧、融洽,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更具權威性,對孩子上網的教育和管理就會更有說服力。事實也證明,父母認可和支持孩子上網的家庭,孩子沉迷上網的比例要遠低于禁止孩子上網的家庭。
因此,父母要加強網絡學習,對孩子的健康上網采用開放、開明的支持態度,可以有效地預防孩子網絡沉迷。
●放下身段,不斷進取,與孩子一起進步
跨越數字代溝,是父母和孩子要面臨的很重要的問題。對一些父母來說,孩子上網不是不想管,只是處于不能管、不會管、管不了的狀態。一些父母對網絡缺乏正確認識,媒介信息素養不足,想管又無方。成為“智慧父母”,要求在孩子上網的問題上必須做好數字時代的榜樣,不斷學習,防止出現親子“數字鴻溝”。要主動參與,放下身段,不斷進取,與你的孩子一起進步。要懂得網絡、接納網絡,做孩子網絡的引路人,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