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原典】

忍乃胸中博閎之器局,為仁者事也,惟寬恕二字能行之。顏子云“犯而不校”,《書》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謂也。韓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壇之拜;張良忍于取履,終有封侯之榮。忍之為義,大矣。惟其能忍,則有涵養定力,觸來無競,事過而化,一以寬恕行之。當官以暴怒為戒,居家以謙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勢?,方便存心?,行之純熟,可日踐于無過之地,去?圣賢又何遠哉!茍或不然,任喜怒,分愛憎,捃拾?人非,動峻辭色。干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于倉卒?者,未必不入氣勝。不失之褊淺,則失之躁急,自處不暇,何暇治事?將恐眾怨叢身,咎莫大焉!其視呂蒙正之不問姓名?,張公藝?九世同居,寧不愧耶?愚因暇類集經史語句,名曰《忍經》。凡我同志?一寓目間,有能由寬恕而充此忍,由忍而至于仁,豈小補哉!

大德十年丙午閏月朔古杭蟾心吳亮序。

【注釋】

①博閎(hóng):廣博宏大。器局:器量,氣度。②顏子: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孔門弟子,孔子最得意的學生。犯而不校:被人冒犯了卻不去計較。③《書》:《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的匯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有容德乃大:出自《尚書·君陳》:“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備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大意是唯有能夠包容的人才能稱得上品德修養高。④韓信: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元勛,與張良、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忍于胯下:指韓信早年佩劍過市,被無賴少年所辱,韓信為避免沖突,從其胯下鉆過。此事詳見后文之“出胯下”。⑤登壇之拜:指漢高祖劉邦筑將壇隆重地任命韓信為大將軍。⑥張良:祖上為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西漢開國元勛,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取履:替老者撿掉到橋下的鞋子。此事詳見后文之“圯上取履”。⑦忍之為義:忍字中包含的道理。⑧觸來無競:受到觸犯不予爭論。⑨自持:自我克制。⑩暴慢:暴怒怠慢。萌:生發。?忘勢:忘記身份權勢。?方便存心:心中時刻想著與人便利。?去:距離。?捃(jùn)拾:收集。?干以非意:受到他人意外的冒犯。干,觸犯,冒犯。?遣:處理,對待。?遇于倉卒:在倉促之間發生的事情。?呂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陽人,北宋名相。不問姓名:指呂蒙正出任參政的時候,被某同僚背后指責,但他沒有去查詢具體何人。此事詳見后文之“佯為不聞”。?張公藝:唐代人。此事詳見后文之“九世同居”。?同志:志同道合之人。

【譯文】

“忍”是一個人心胸博大寬宏的大度的呈現,是仁者才能夠做到的,只有寬容、恕諒這兩個詞才能真正去踐行“忍”。顏回說:“別人冒犯自己,不要去計較。”《尚書》上記載說:“能夠包容的人,才有高尚的品德。”這都是說的“忍”的意思。韓信忍受了胯下之辱,最后得到漢高祖劉邦的登壇拜將;張良忍住了怒氣幫黃石公拾回草鞋,后來享受了封侯的榮耀。忍的這種道義真是寬宏博大啊!只有能忍的人才具有深厚的涵養和堅固的定力,才能做到對別人的冒犯不去爭執,事情了結之后就讓它消失掉,以寬容恕諒的心態對待所有那些冒犯自己的人和事。當官應該力戒暴怒,持家就應該做到謙虛和氣。暴怒輕慢不在心中產生,是非對錯不要表現在臉上。樂于行善而不仗勢欺人,心中時時想著為別人提供便利,將這些做得熟練之后,就可以每天處在沒有過錯的境界,這樣的人距離圣賢也就不遠了!如果不是這樣,隨意放縱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隨意表現得愛憎分明,刻意收集別人的過錯,動不動就大發脾氣示人臉色。倘若有沒預料到的因素來干擾,不一定能做到按照道理來處理;對于突然發生的事情,不一定能做到不感情沖動意氣用事。如果這樣的話,不是因狹隘淺薄而出現偏差,就是因急躁慌亂而出現失誤。如果這樣的話,調理好自己的麻煩事情都沒工夫,哪里還有空閑處理事務呢?恐怕將來各種怨氣要像草叢一樣積聚于身,到那時候危險就大了!看呂蒙正善于與同事相處,不問冒犯者的姓名;張公藝善于治家和親,九代人居住在一起,相比之下能不感到慚愧嗎?我在空閑的時間,搜集了經書和史書上的語句,把它叫作《忍經》。我的朋友們,在看過此書之后,如果有人能由寬恕發展到這種忍,由忍再發展到仁,那么此書所發揮的作用,難道還算小嗎?

元大德十年(1306)丙午閏月朔古杭蟾心吳亮序。

【延伸閱讀】

白居易曾作《中隱詩》說:“大隱住市朝,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這就是俗話說“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描述的是古代隱士的高下之分,其實“忍”也有大小之別。在遇到他人的冒犯之時,強行壓下怒火,這是小忍;遇到他人的冒犯,一直能夠不起沖突,這是中忍;只有那些視他人的冒犯為生活本色而安之若素的人,才稱得上是大忍。或許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所以吳亮一開篇便說“忍乃胸中博閎之器局,為仁者事也”。而“仁”是儒家最推崇的境界,即便孔子也謙虛地說自己“仁,則吾不知也”,可見“仁”之難能。也許正是因為“忍”能夠到達這樣的高度,所以它才能夠被吳亮尊之為“經”。當然吳亮視“忍”為經未免有夸大之嫌,但其初衷或許不過是要突出“忍”的重要意義。畢竟對很多人來說,因為不能忍已經損失了很多,或許吳亮本人就是此中的受害者呢?“忍”很重要,并不是因為“忍”很深刻難懂。事實上“忍”并非高深的理論,而不過是如同很多真理一樣簡單明了,正如《周易》所說的“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辭上》)。但是很多人卻不能夠認真踐行,這就使得生活中因“不能忍”而發生的悲劇不斷重演。所以對于“忍經”而言,除了要加深對“忍”的理性認識之外,更重要的問題,或許還在于告訴世人應該如何去“忍”。吳亮正是這樣做的,他總結了兩個字的“寬恕”忍字訣,認為“惟寬恕二字能行之”。他還描繪了一條清晰演進的路線,即“由寬恕而充此忍,由忍而至于仁”。孔子也說過到達“仁”的途徑,他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我們看到,“寬”正是“五者”之一。將“忍”等同于“仁”,當然是吳亮的期望或者是野心,因為對于很多人來說,“忍”不過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手段。但恰恰是這一點的差別,卻使得很多人最終還是不能真正做到“忍”,而始終不免為不忍所困、不忍所苦。從這樣的意義上說,吳亮的視忍為經、視忍為仁,或許才是解決上述困境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

【原典】

《易·損卦》云:“君子以懲忿窒欲。”

【注釋】

①《易》:《周易》又稱《易》《易經》。最初用于占卜決疑,后為學者闡釋而多哲理。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司馬遷說“易以道化”。《周易》的成書時間與作者,至今仍然莫衷一是。學者們大體上認為《周易》是歷代多人不斷加工整理而成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內容包含經和傳兩個部分,《易經》大約產生于周初,《易傳》一般認為作于戰國時期。②懲忿窒欲:《周易》損卦之《象辭》:“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謂克制憤怒,控制情欲。

【譯文】

《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欲。”

【延伸閱讀】

古人曰:“小不忍則亂大謀。”忍是很重要的一個字,因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有可能出現不如意的情況,有些問題無法解決,有些問題無法很快解決,更有些問題不是自己能力所能及地解決,所以只能忍!不能忍者,往往會自毀前程,失去長遠的利益。

三國時期,劉備自從得到了軍師諸葛亮之后,一直都是聽從諸葛亮的安排來行軍打仗,但是最后一仗,他卻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告,因為他要給關羽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關羽在麥城被孫權設計俘虜之后,孫權因為愛關羽的才德,勸他投降。但關羽兩眼圓睜,厲聲大罵。孫權考慮到這種不肯降服的人才,留著將來必成大患,于是叫人將關羽父子推出斬首。消息傳到成都,劉備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劉備從此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痛哭不止,發誓要引兵為關羽報仇。

劉備稱帝之后,便要興兵攻吳為關羽報仇。趙云勸劉備以天下為重不要出兵,劉備不聽。諸葛亮也率領百官苦苦相勸,劉備心中有一些動搖,然而這個時候,張飛從閬中趕來,哭著要劉備為關羽報仇,劉備聽了張飛的話,決心進攻東吳。張飛報仇心切,鞭打了范疆、張達這兩人。范疆、張達兩人懷恨在心,當天晚上,兩人見張飛酒醉未醒,于是殺了張飛,連夜投奔東吳去了。

劉備得知張飛遇害,哭得天昏地暗,發誓要替張飛和關羽報仇。被仇恨沖昏頭腦的劉備再也聽不進任何人的勸阻,于是十分意氣用事地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去了。

戰爭初期,蜀漢軍隊節節勝利,東吳軍隊節節敗退。傅士仁、糜芳見劉備勢大,便殺了馬忠投奔劉備。劉備將馬忠的頭祭在關羽靈位前,又將傅士仁、糜芳兩人刀剮祭靈。孫權見蜀軍銳不可當,便將張飛首級和范疆、張達送還劉備,請求劉備停戰。

劉備將范、張兩人刀剮于張飛靈前,卻不愿停戰。這時大將闞澤以全家性命作保向孫權推薦陸遜領兵抵抗劉備。

蜀軍天天在城門前叫罵,但吳軍就是堅守不戰。由于天氣炎熱,劉備便令人將營寨移入林中蔭涼處。劉備讓吳班到關前誘敵,軍士赤身臥在陣前。吳將徐盛、丁奉要求出戰,陸遜不準,說“這是誘敵之計,三日后可見分曉”,三日后陸遜領眾將到關上觀望,見吳班的兵已經離去,劉備伏兵正走出谷口,眾將這才心服口服。劉備又讓水軍順江而下,在東吳境內沿江扎寨。陸遜見時機成熟,便點將出兵。初更時分,大刮東南風,蜀營到處起火,蜀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結果東吳軍隊大破蜀軍。劉備逃往白帝城,最后郁郁而終。

所以,做人一定要冷靜,尤其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千萬不要妄自行動,否則就會走進敵人設計好的陷阱。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不能只看事情表面,應該換個角度想一想,不要因為一時的情緒而蒙混了視聽,也不要因為蒙混了視聽而作沖動的行為,否則,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

【原典】

《書》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又曰:“不啻不敢含怒。”又曰:“寬綽其心。”成王告君陳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注釋】

①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相傳為禮樂文明的制造者,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王:周成王,姓姬名誦,西周第二代君主。繼位時年幼,由周公旦輔政。周成王親政后,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被譽為“成康之治”。②“小人怨汝”幾句:出自《尚書·無逸》。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詩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詈(lì),罵,責罵。汝,你。皇自,更加,益發。“皇自”或作“兄曰”。③“成王告君陳”幾句:出自《尚書·君陳》:“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備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君陳,一說為周朝大臣,一說為周公旦的兒子。必有忍,只有忍耐。濟,成事。容,寬容。大,高尚。

【譯文】

《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感到惶恐,并加強修養,不要去計較他們。”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辦成功;有寬容的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典】

《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昭公元年:“魯以相忍為國也。”

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門,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此。”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左傳》:“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

【注釋】

①《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作者歷來認為是左丘明,生活的時間或早于孔子,但后世頗多爭議。《左傳》與《公羊傳》《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被認為是解釋《春秋》經文的傳注之作。全書以魯國十二位國君為線,按編年的體例,敘述了春秋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該書雖然是歷史著作,但“情韻并美,文采照耀。”(清劉大槐《論文偶記》),算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典籍之一。②藪(sǒu):生長著很多草的湖澤。③瑾瑜:美玉。④含垢:忍受屈辱。⑤天之道:自然的規律。⑥魯:魯國。為國:立國。⑦“知伯入南里”幾句:原文如下:知伯入南里,門于桔柣之門。鄭人俘酅魁壘,賂之以知政,閉其口而死。將門,知伯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此。”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知伯,姓姬,智氏,諱瑤,謚號襄,其名知瑤,亦為荀瑤,時人尊稱知伯,史稱知襄子。晉國荀氏家族的終結者,他的戰敗直接導致三家分晉的歷史格局。趙孟,趙無恤(?—前425),一作趙毋恤,趙鞅(趙簡子)長子,春秋戰國之際晉國趙氏的封君。卒謚襄,史稱趙襄子。主,謂知伯。惡,相貌丑陋。為子,立為宗子。庶,希望。趙宗,趙氏家族。⑧“楚莊王伐鄭”幾句:此事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前591),姓羋,熊氏,名侶,謚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肉袒牽羊,示服為臣仆。肉袒,脫去上衣,裸露肢體。下人,屈身于他人之下。信用其民,取信于民,民甘為所用。⑨“一慚”二句:此語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一年。一慚不忍,不能忍受一次屈辱。

【譯文】

《左傳·宣公十五年》:諺語說:“個人的屈伸,完全是由心里決定的。”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泥,山林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中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的規律。

《左傳·昭公元年》:“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知伯進了南里,將要攻打鄭國城門,叫趙孟“攻進去”。趙孟對他說:“主公您在這里(臣不敢先攻進去)。”知伯說:“你長得丑陋而且缺乏勇氣,怎么可能會被立為宗子呢?”趙孟回答說:“我能夠忍受屈辱,你的恥笑對我們趙家有什么危害呢?”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率兵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為他的國人所信奉并愿意為他效命。”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

【原典】

《論語》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

又曰:“君子無所爭。”

又曰:“君子矜而不爭。”

顏子犯而不校

戒子路曰:“齒剛則折,舌柔則存。柔必勝剛,弱必勝強。好斗必傷,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為上。”

【注釋】

①《論語》:該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和對話文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②“小不忍”二句:出自《論語·衛靈公》。小不忍,不能忍受小事情。亂大謀,敗壞大事情。③“一朝”三句:出自《論語·顏淵》。一朝之忿,一時的氣憤。非惑歟(yú),難道不是很糊涂嗎。④君子無所爭:出自《論語·八佾》。無所爭,不去爭論什么。⑤君子矜而不爭:出自《論語·衛靈公》。矜,莊重。⑥顏子犯而不校:出自《論語·泰伯》,原文為:“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顏子,顏回。⑦子路(前542~前480):即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擅長政事,深受孔子器重信賴,性格剛猛勇敢。

【譯文】

孔子說:“小的事情不忍讓,就會破壞了大的計劃。”

孔子又說:“因為一時的憤怒,而忘記了自己和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涂嗎?”

孔子又說:“君子不會與別人爭論什么。”

孔子又說:“君子處事謹慎而不與人相爭。”

顏回即使被人欺侮,也不會計較。

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斷,舌頭柔軟才能完好保存。所以柔軟的一定能勝過堅硬的,弱小的最終能戰勝強大的。好斗的人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的人一定會導致死亡的結局。所有行為的根本,就是忍讓為先。”

【原典】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又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又曰:“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注釋】

①《老子》:即《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居后,并分為八十一章。②“知其雄”四句: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雄,比喻剛勁、躁進、強大。雌,比喻柔靜、軟弱、謙下。③“大直”三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最正直。大辯,好辯才。訥,木訥。④“上善”二句: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最高的善。⑤“天道”二句:出自《老子》第七十三章。善勝,善于取勝。

【譯文】

《老子》說:“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的所在,卻安于暗昧的地位。”

《老子》又說:“最正直好似枉曲,最靈巧好似笨拙,最善辯好似木訥。”

《老子》又說:“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之爭利。”

《老子》又說:“天的道,不爭而善于取勝,不說而善于回應。”

【原典】

荀子曰:“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注釋】

①荀子(前313~前238):名況,字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故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②“傷人之言”二句:出自《荀子·榮辱》。

【譯文】

《荀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入人體還要厲害。”

【原典】

藺相如曰:“兩虎共斗,勢不俱生。”

【注釋】

①藺相如(前329~前259):今山西柳林孟門人。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人。趙國宦官繆賢的家臣,后官至趙國上卿。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②“兩虎共斗”二句: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

藺相如說:“兩只老虎爭斗,必定會是你死我活的結果。”

【原典】

晉衛玢嘗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注釋】

①衛玠(286~312):字叔寶,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他是魏晉之際繼何晏、王弼之后的著名的清談名士和玄理學家,初任太傅西閣祭酒,后任太子洗馬。衛玠容貌俊美,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被“看殺”。《晉書》卷三十六有傳。

【譯文】

晉代的衛玠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他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在情理上是可以寬恕的。”

【原典】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遣。”終身無喜慍(yùn)之色。

【注釋】

①非意相干:意料之外的冒犯。②遣:處理,對待。③慍(yùn):發怒,怨恨。

【譯文】

衛玠又說:“意料之外的無故冒犯,是可以用理排遣的。”他一生都沒有喜怒形之于色。

【延伸閱讀】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謙卑的民族。《謙》卦的《彖辭》就說:“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這種謙卑的文化不僅見于主流的儒家、道家,甚至在其他的諸多流派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謙卑忍讓成了上古勤勞智慧的先民們的一種共識。他們或者以“忍”為手段,如鄭國國君在兵敗國破的時候,主動肉袒牽羊迎接楚莊王,柔弱謙卑的姿態,贏得了楚國的尊重,一場破國家亡的危機就此化解;或者以“忍”為目的,如孔子說的“君子無所爭”,他將不爭之“忍”視作古代賢德君子們的必備素質。當然對于很多人來說,他們接受“忍”,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不忍”的巨大后患,如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因此很多人選擇“忍”往往是出于被動,是百般無奈的選擇。然而如果單從利害的層面看,有些人即便“忍”了,想必也不能徹底,不情不愿的不甘心,最終還是會破土而出,只要他變得足夠強大,“忍”便會即刻遭到拋棄,所以一般人在“忍”的時候,常常會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之所以要等十年,無非是要蓄積力量,為將來的“不忍”做準備。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勾踐的臥薪嘗膽。吳越對壘,戰敗的越王以卑賤的姿態,躲過了滅國的危機,他處處隱忍,暗中蓄積力量,等到羽翼豐滿,一飛沖天,將強吳攻滅。這樣的“忍”,顯然是最底層次的,只有意識到“忍”是一種自然規律的時候,“忍”才能成為一種生活的形式、生存的狀態。《左傳》說:“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只有將“忍”上升到這樣的高度,個體在具體生活中對于“忍”的踐行,才會自然而然,才不會有被綁架的糾結。然而這又談何容易!從這樣的意義上說,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只做到了“小忍”,而“大忍”或許永遠是無法到達的理想彼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云县| 武胜县| 达拉特旗| 鲁山县| 潮州市| 黎平县| 雅江县| 宜宾县| 白城市| 成安县| 桃园县| 司法| 大理市| 来宾市| 随州市| 大丰市| 台中市| 东平县| 达尔| 时尚| 沙坪坝区| 商城县| 深州市| 石渠县| 龙井市| 当雄县| 娱乐| 长沙县| SHOW| 蒙城县| 安西县| 南通市| 马山县| 施秉县| 乌拉特前旗| 黄浦区| 宜章县| 龙陵县| 萨迦县| 丁青县|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