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掉牙是缺鈣嗎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換牙,是每個孩子必定經歷的一個過程。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發現,孩子才5歲就開始掉牙了,為此,他們十分擔心,孩子這么早換牙是不是缺鈣,對此,我們來看看圓圓媽媽的一次經歷:
圓圓是個5歲半的小女孩,上幼兒園大班。最近,媽媽發現,圓圓的一顆門牙開始松動要掉了。媽媽心想,孩子換牙不該是7歲左右嗎?害怕之余,她帶著圓圓來看牙醫,牙醫告訴她,孩子掉牙,說明身體在發育,不必憂慮。
圓圓媽媽的苦惱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其實這是孩子正常的換牙過程。換牙是乳牙脫落,恒牙長出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每個乳牙牙根的下方,都有一個對應的恒牙胚。隨著孩子生長發育,恒牙胚也逐漸發育并陸續萌出。恒牙在萌生過程中,直接壓迫乳牙根,使乳牙根漸漸吸收,變得越來越短,直至完全消失。于是乳牙便開始脫落,恒牙逐漸長出。
作為家長,應密切觀察孩子的牙齒發育情況,以便孩子順利地度過換牙期,長出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齒。
1.注意觀察孩子換牙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孩子原本的小小的乳牙已經不能適應逐漸長大的頜骨和日益增強的咀嚼力。實際上,從6歲起,孩子的乳牙已經開始脫落,逐漸長新的恒牙,而到了12歲,換牙基本完成。
由于恒牙牙胚在頜骨內的生長、發育及向牙齒咬合面方向的移動,使乳牙根部組織被吸收,乳牙逐漸松動,最后造成脫落,脫落的乳牙是沒有根的,脫落面呈蠶食狀。孩子乳牙脫落時應注意觀察,以便和乳牙牙根折斷區別。
2.盡量避免孩子受損傷
有些家長發現孩子新生的恒牙是松動的,由此而感到不安與疑慮,實際上,這是因為剛萌出的牙齒,牙根尚未完全形成,牙髓腔和根尖孔均很大,根尖部牙骨質很薄造成的。這個時期一旦受到外傷及感染,牙根根尖部發炎,根尖孔就不能再閉合,治療起來十分麻煩。孩子換牙的年齡正是活潑好動的時期,很容易在奔跑、嬉戲、打鬧中突然發生碰撞、摔倒等意外情況導致頜面部外傷,其中上前牙又是特別容易受損的部位,所以在這個時期家長更要注意讓孩子避免受損傷。
3.門牙間隙不必擔憂
有些家長發現小兒新長出的兩顆門牙之間出現了空隙,有的甚至呈八字形,因此擔心孩子的門牙長不好。其實,恒牙的萌出是有一定的時間和次序的,上前中切牙(俗稱門牙)萌出的時間是6~9歲,側切牙為7~11歲,所以在7~11歲時,孩子的兩顆門牙間會出現空隙,只要等到側切牙萌出后,間隙就會自然消失。當然也可能是兩顆門牙之間存在著多生牙造成兩只門牙間的空隙,這可以通過X光片檢查確定后拔除多生牙,使間隙關閉。
4.虎牙不可拔除
在乳恒牙交換的次序上,尖牙的萌出要晚于第一雙尖牙,由于尖牙萌出時前牙區牙槽骨的地盤被其他牙齒占滿了,只能偏唇側長出,所以有一部分小兒的尖牙常常向唇側突出形成虎牙。有的家長嫌此牙難看,要求醫生拔除,這是錯誤的。尖牙是全口牙中牙根最長、最粗壯的一顆牙齒,它撕裂食物的作用是其他牙齒不能替代的,倘若喪失,往往造成小兒無法啃甘蔗,吃排骨,也影響咀嚼力。若需矯正,醫生也是通過拔除第一或第二雙尖牙達到矯治的目的。
5.了解暫時性錯合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乳恒牙交替時期,牙齒的排列常常是錯雜的,有時甚至是凌亂不堪的,醫學上稱為暫時性錯合。有些家長為此十分擔憂,要求醫生盡早給予矯治,其實,人體牙齒有排列整齊的潛在傾向,在乳恒牙交替時,牙齒排列有自行調整的可能,在乳恒牙交替未完成前,不必急于矯治,應隨時觀察。有些孩子的恒牙會慢慢排列整齊的,即使需要矯正,也應在乳恒牙交替完成以后進行,通常在13~15歲,此時恒牙萌出達到了一定高度,牙齒矯治器的制作和佩戴才能準確和有效。
另外,牙醫建議,當乳牙脫落而新牙長時間長不出來時,父母應該盡早帶孩子到醫院,讓醫生診治。醫生首先通過X光片觀察,了解新牙的發育情況,如果孩子根本就沒有新牙的牙胚,那么此位置就不可能長出新牙來,此時應用鑲牙的辦法來代替此牙;若新牙還沒有長出牙槽骨,此時應加強此處的壓力刺激,以促進其發育;若新牙已長出牙槽骨,但還沒有長出來,有一層牙齦組織覆蓋在上面,因為咀嚼食物長時間摩擦,而使這層牙齦組織變厚,變硬,新牙就更難長出來,此時應該采用外科手術的辦法,切除表面的牙齦組織,使新牙盡早長出,此法在醫學上稱為導萌術。因此,當孩子換牙,新牙長時間長不出來時,父母就應采用科學的方法,來幫助孩子長出新牙,盲目著急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