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孩子到了5~6歲以后,大腦發育逐漸趨于成熟,且逐步走向獨立,這時候孩子對于想學什么、玩什么等都有了自己的主意。尊重孩子的想法,是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而我們發現,生活中,可能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只要聽話、省心就好。然而。這樣的孩子只能生活在父母的臂彎里,因為沒有主見,更不能自立,這樣的孩子是無法真正立足于社會中的,也很容易迷失自己。

這是一個女孩的心聲,或許很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做父母的很容易因為自己的身份和智慧而變得過于自信,而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做出一些宣告、決定和斷言,壓制了孩子日益成長的尋求自身對事物獨立看法的要求。這實際上是要讓他按照你的觀點和價值觀來生活。這種“統治方式”造成的結果無非有兩種,孩子的叛逆或者自卑、沒主見、不自信。家長要明白,你越是將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強加于他,并自以為他會與你分享,他拒絕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便一個較小的孩子也是如此。
實際上,5~6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此時正是培養他們獨立人格的最好時機。我們希望孩子能聽話,但孩子不是我們父母的私有財產,如果希望孩子樣樣服從自己的安排,結果將會適得其反。家長在言行上的矛盾教育常讓孩子無所適從。家長在學習家庭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善于反思、總結,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轉變自己的舊觀念,把理論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有好的效果。
我們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具體來說,我們需要做到:
1.尊重孩子的愛好,鼓勵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5~6歲的孩子畢竟還是兒童,沒有什么定性,一會喜歡做做這個,一會試試那個,家長便會擔心孩子無心學習,或者染上什么不良的習慣等等問題。有時候,我們越是干預,越是阻止,孩子越是會義無反顧地去做。其實,我們應該做的,首先就是相信他,你要告訴他,無論你選擇什么,爸爸或者媽媽都相信你,但是你也要做出讓爸爸媽媽相信你的事情,在保證學習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爸爸媽媽允許你做自己喜歡的事。
2.給孩子表達意愿的機會
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也習慣于事事為孩子做出決定,而少有征求孩子的意見;一旦孩子不遵從,就大加責備。其實,家長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給他自主表達思想的機會。
孩子是喜歡探索的,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引導他們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壓制和制訂規則。如果你總是不許這個,不許那個,那么,孩子很有可能變成什么都不敢嘗試的懦夫。
3.不要總是命令孩子
很多家長在要求孩子做事時,往往喜歡使用命令句式,因為他們以為孩子天生是聽話的,應該由別人來決定他的一切,如“就這樣做吧”“你該去干……了”。而這種語氣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話是說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強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也不高興。
家長不妨將命令式語氣改為啟發式語氣,如“這件事怎樣做更好呢”“你是否該去干……了”,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引發孩子獨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動處理好事情。
4.讓孩子隨時隨地自主選擇
家長對孩子自主選擇的尊重,可以隨時隨地體現在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
(1)吃的自主。當孩子能力所及時,在不影響他飲食均衡的情況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么。例如在吃飯后水果時,家長不必強迫孩子今天吃蘋果,明天吃香蕉,而讓孩子自己挑選。
(2)穿的自主。孩子也喜歡好看的衣服,家長帶孩子外出玩耍時,在保證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讓他自己決定穿什么衣服,切忌隨自己喜好而不顧他的感受。
(3)玩的自主。不少孩子在玩游戲時,并不想讓成人教給他們游戲規則,更愿意自己決定游戲的方式,并體驗其中的樂趣。家長可讓孩子自己選擇玩具和玩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極大滿足他的自主意識,幫助他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當然,我們家長不給孩子制訂太多的規則,不代表沒有規則。具體事情要具體對待,可根據他出現的問題臨時性給他制訂規則,但一定要征求他的意見,請他參與到規則制訂中來。